「開放電子病歷上雲非常正面,讓醫院可把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往外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資訊室副主任孫培然說。
中附醫是臺灣少數將單體醫療資訊系統(HIS)逐步改為微服務架構的先行者。孫培然是核心推手,他自2017年開始推動自家HIS優化再造,要分階段將HIS中500多套子系統拆解、轉換為一支支微服務,部署到更輕巧的容器環境中執行,建立一朵體系醫院的私雲,來集中管理醫療資料、服務和研究。對他們來說,開放電子病歷上雲是實現最終目標的一大助力。
不過,要像中附醫般大動作改造HIS來善用雲端資源、成為雲端醫院,並不容易。這次法規鬆綁電子病歷上雲,一般醫院現階段可以做什麼?
基礎應用情境:可善用雲端進行異地備份
孫培然舉例,利用雲端異地備份、異地備援,或是藉雲端平衡負載、調節醫院系統流量爆量,又或是將原本對外開放的服務搬遷上雲,都是醫院可立即實作的上雲應用。一如開宗明義那句,醫院可以雲端技術來分擔HIS維運工作。
其中,「雲端異地備份」是孫培然建議醫院,現階段可以做的第一件事。醫院可先將電子病歷相關資料打包、儲存至雲端,作為異地備份,立即就能感受到成效。其他基礎應用情境,還包括將對外提供的服務搬上雲,像是醫院官網、網路掛號系統、衛教影片、電子教學,以及電子郵件伺服器等,來降低院內網路頻寬和系統工程師負擔。
進階應用情境:善用網路雙備援或混合雲因應高流量
另一方面,對具一定IT現代化基礎的醫院來說,開放電子病歷上雲後,可採取網路雙備援機制。比如,中附醫HIS微服務化,未來打算淘汰體系下各醫院機房,建立一朵體系私雲,來管理所有院區的智慧醫療應用,發展以病人為歸戶、全院區統一的電子病歷資料管理系統。孫培然計畫採用2家電信業者來串連體系醫院之間網路,來避免網路斷線,也就是網路雙備援作法,再搭配公私有雲作為混合雲備援機制,讓醫療服務永續營運。
這種模式,還可延伸出混合雲調度模式。孫培然指出,大型醫院通常有日常營運經濟規模容額,比如預估每日門診病人5,000位,此時IT就會事先保留足夠運算力的資訊設備。一旦遇到爆量,比如當日多湧入2,000名病患,就可以調度公雲來支援。
要善用雲端,推薦先將HIS架構微服務化
不過,孫培然認為,醫院要真正享有完整的雲端好處,還是得將HIS微服務轉型才行。
這是因為,雲端服務部署方式可分為雲端託管(Cloud host)服務和雲端原生(Cloud native)服務。目前不少醫院的HIS採取單體式架構,要用雲端服務來執行包含電子病歷系統的HIS,就得採取雲端託管方式,需租賃與地端HIS一樣大的虛擬機器(VM),「這得付出昂貴的運算成本,無法像使用微服務搭配容器般,按更準確的使用量來計價,」他說。
要真正享有雲端好處,孫培然建議,醫院得先將HIS改為微服務架構,並搭配輕量級容器,就能以雲端原生方式使用雲服務。除了價格更便宜,也能享受更多雲端效益。
另一方面,對無人力維運機房,或連伺服器尚未採購的小診所、地區醫院來說,他認為可直接使用雲端醫療服務,不只價格與傳統作法差不多(甚至更划算),且雲端業者多具有高強度資安機制,比自行管理地端系統更安全。
未來可期如Uber Eats般的遠距醫療新模式
開放電子病歷上雲,不只能降低醫院IT的工作負荷,長遠看來,也能加速智慧醫療發展。最令孫培然期待的下一步是,新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公告後,衛福部將隨之修改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簡稱通訊診療辦法),放寬遠距醫療的適用條件。
「比如擴大適用身分、實施情境和有條件開放處方。」他認為,有電子病歷上雲基礎,下一步的通訊診療辦修法解套,更能將遠距醫療的資訊流、金流、物流建置到位,也就可能發展出,如外送平臺模式般的遠距醫療平臺。
「透過單一平臺,在線上集中各醫院的醫師在線上,讓病人自行選擇、看診,就像是遠距醫療界的UberCare平臺。」他舉例,需定期看診拿藥的慢性病患者,就可上去平臺選擇醫師,並提供平時在家量測的血壓數據,醫師問診無誤後,就能開立電子處方箋,再由患者選定的方式送藥到府。這是孫培然期待的遠距診療新模式,也是不少醫院和政府機關的願景。
熱門新聞
2024-12-24
2024-12-22
2024-08-14
2024-12-20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