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醫院是臺灣醫界中,少數系統化展開醫療資訊系統(HIS)雲端轉型的醫院。他們去年啟動這項計畫,要分階段將HIS拆解為數個雲中臺和一支支微服務,並打造一套FHIR電子病歷交換雲平臺。這不只呼應開放電子病歷上雲的新法規,也與衛福部這2年持續推動的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方向一致。這位先行者經驗,可給其他醫院更多策略面和實務上的參考。
十多年前先Web化轉型,疫情間遇痛點決定再轉一次
這不是國泰醫院第一次轉型。早在2003、2004年,國泰醫院就大膽將HIS砍掉重練,把大型主機主從式架構轉換為Web開放式架構,程式語言也從老舊的COBOL轉為當時剛爆紅的Java。
這個開放式架構,讓團隊能快速開發、快速更新,他們也在當時剛開業的汐止分院和新竹分院,部署這套新HIS,並在2008年,統一總院和3家分院的系統,全數改用同一套Java架構,奠定「集中式管理、分散式處理」的作業原則,讓IT人力配置更精簡。開放式架構不只有功能模組化、開發更快速的好處,對醫護使用者來說,Web操作介面更舒適也更友善。
但,國泰綜合醫院資訊部部主任曾景平話鋒一轉,指出,即便國泰醫院早在10多年前,就將HIS轉型為後來主流的Web架構,但2008年至今,自家系統也面臨不少數位轉型需求。
比如,醫院近幾年投入智慧醫療領域,導入不少AIoT物聯網、疾病預測等應用,但資料量大,再加上有些資料不在HIS原本的處理範圍內,導致系統無法即時處理。此外,這2年受疫情影響,健保署政策頻繁更新,醫院HIS更得具備快速反應的能力。
這些需求和痛點,促使國泰醫院思考,是時候該翻新HIS,「該定義下一代HIS架構了!」曾景平說。
雲端轉型鎖定3目標,先上線雲端掛號系統
於是,國泰醫院借鏡集團在金融業豐富的IT轉型經驗,在去年啟動HIS雲端轉型計畫,要用雲中臺和微服務這2種技術架構,來實現3個目標。
首先是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不論是對外的就醫民眾,還是對內的醫護人員與員工,國泰醫院希望打造一套平臺,來提供更流暢的操作體驗。再來是提供更可靠穩定的服務,「因為HIS涉及病人健康資訊、資料隱私,」曾景平認為,HIS穩定,服務營運才能持續、長久。
第3個目標則是加速資訊流通。因為,隨著智慧醫療發展,HIS所傳遞的資訊越來越大量且複雜,但舊的IT架構,無法即時傳遞某些資料,這對需掌握病人病情變化的第一線醫護來說,會是個困擾。因此,國泰醫院要用雲端新架構,來即時傳遞資訊至醫護人員手中,「或至少身邊的裝置,」讓醫護不必移動到定點電腦才能查詢。「我們希望資訊流通到必要的地方,要實現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 for anyone!」他說。
設定目標的同時,國泰醫院也盤點需求,先挑出可獨立運作和驗證的系統,作為雲端轉型先導專案。他們選的第一套系統,是民眾最常使用的門診預約掛號系統,因使用量大,最能作為代表,來驗證微服務和雲端化可行性。
他們去年開始組隊學習雲端和微服務關鍵技術,並著手開發掛號系統,完成後於Google雲平臺執行。他們要讓國泰醫院4家院所都使用這套系統,並由規模最小的內湖國泰診所先上線,再擴大到總院。不過,曾景平坦言,因疫情緊張、團隊擔心系統出問題無暇顧及,至今只先於內湖國泰診所上線。隨著疫情降溫,他們預計今年下半年,要陸續在其他院區與總院上線,成為國泰醫院第一套雲端化系統。
另一個雲端化的試點專案則是疫苗護照。去年,國泰醫院IT與集團合力開發一套疫苗護照平臺,整合疫苗施打紀錄、PCR檢測報告和區塊鏈技術,作為驗證單位。後來因國家政策考量,國泰醫院將該雲端專案轉型為疫苗通行證,於iOS和Andriod兩大App平臺上架,目前已有2萬人次下載量。
打造FHIR電子病歷雲平臺,以雲中臺緩衝HIS微服務切分工作
有了這些先導經驗,曾景平指出,團隊將下一階段目標鎖定在FHIR電子病歷雲平臺,一方面配合衛福部提倡的新世代FHIR電子病歷架構發展,一方面為日後的醫療生態圈練兵。
該專案自去年底啟動,預計今年9月完成第一階段開發,包括實作出衛福部規定的7張FHIR電子病歷表單。曾景平點出,有別於一般微服務開發、直接將單體式架構拆解為一支支微服務的做法,國泰醫院採用雲中臺搭配微服務來開發,與一般微服務開發方式不同。
「我們先將單體架構拆解為單位較小的雲中臺,作為緩衝,才不會過度拆解,造成日後維運困難。」他解釋,微服務雖有彈性、靈活的好處,但挑戰是微服務後續管理及維運。要是拆解過細,就得付出額外管理成本,要是拆解顆粒度過大,又會導致實務上運作問題。
「雲中臺就像是小單體,再分出微服務,」他指出,用這種階段式的開發方式,從單體過渡到微服務架構,系統會比較穩定。這也呼應到他們想實現的第2個目標:可靠穩定的系統。
國泰醫院資訊部部主任曾景平指出,國泰醫院HIS雲端轉型採用雲中臺搭配微服務架構,來避免將單體架構拆分顆粒過大和過小的問題,讓系統更穩定。攝影/洪政偉
打造平臺解決資料不同步問題,統一標準提高AI資料前置工作效率
現在,電子病歷上雲法規上路了,國泰醫院看到不少機會。
比如,他們可打造一套病歷資料管理雲平臺,來解決資料不同步問題。因為,國泰醫院共有4家院所,每家院所的病歷資料處理方式為就源保存,也就是儲存於各院所內,每日晚上再定時更新。也就是說,病人病歷資料異動,醫院醫師最早也要隔日凌晨才能查到。為解決問題,國泰醫院IT也打造一個功能,來提供醫師,查詢不同院區資料的服務,但仍有所不便。
因此,開放電子病歷上雲後,國泰醫院可望建置一套專屬平臺,來管理4家院區資料,方便醫師查詢之外,也能解決體系院區內資料不同步問題。
甚至,在新辦法第19條允許公私立機構建置電子病歷交換平臺的基礎上,曾景平認為,這個概念可從體系內交換平臺,進一步擴大至醫院聯盟平臺,甚至由中央打造專屬交換平臺,來讓全臺醫院使用,提高資料交換效率,甚至解決現行官方維護的電子病歷交換中心(EEC)及健保雲端藥歷交換問題,如資料可能不同步,或是資料讀取需等待時間等。
曾景平眼中的機會不只如此。他往前想一步,電子病歷交換平臺採用統一的標準,如國際醫界主流的FHIR,就可解決許多問題。像是,醫院開發AI專案時,須與設備廠商討論資料蒐集格式、客製化API,得花大量時間溝通,若統一標準,就不必花時間和人力成本與每家廠商詳談。
資安、IG、人才挑戰也不少
不過,挑戰總是伴隨機會出現。曾景平認為,開放上雲雖可加速智慧醫療發展,但資安也是一大考量。在新版辦法中,也有不少相關規範,比如要求醫院需加密傳輸,並使用國際規範的標準。但他分享經驗,團隊在設計雲端系統時,特別是FHIR電子病歷平臺,就採用Security by Design方法,在系統開發之初先思考資安問題,並參考美國醫療資料交換安全法規HIPAA,將資安元素融入開發架構中,而非靠事後的弱點掃描等手段,來檢視資安強度、再補強。
另一個挑戰,則是FHIR實作指引(IG)問題。他表示,FHIR雖有望解決交換問題,但也還需制定IG,也就是互通規格書,才能有效交換所需資料。通常,交換資料的兩方可制定IG,但他建議,衛福部應出面制定公版IG,來讓全臺醫療機構和醫資廠商遵循。若無公版,各體系醫院或廠商容易發展出專屬IG,當這些利害關係人需要跨機構交換資料時,又得另外製作IG,就會提高互通複雜度。
除此之外,FHIR人才也是個議題。國泰醫院在打造FHIR電子病歷平臺時,協同總分院人力,花了不少時間研究FHIR組成元件,包括IG的實作與測試。而臺灣許多醫院,平時光是處理日常IT工作就已相當忙碌,要撥出人力與資源學習FHIR,更是一大挑戰。對於大多委外處理的中小型醫院來說,要進行FHIR轉型,也會面臨人才問題。
要分享經驗邀請醫療機構參與POC測試,營造醫療生態圈
因此,國泰醫院打算在FHIR第一階段完成後,開放醫療機構同業參與POC測試,以降低大家進入的門檻,一起來推動臺灣FHIR電子病歷,也幫助加速未來電子病歷交換的時程。「我相信,我們開發FHIR時遇到的挑戰,其他醫院也會遇到,」曾景平認為,透過資源分享和其他醫院加入使用,可營造出醫療健康生態圈,甚至,未來還可延伸出醫界與保險業的資料交換應用,打造永續的多贏生態。
熱門新聞
2024-09-16
2024-09-17
2024-09-16
2024-09-13
2024-09-16
2024-09-17
2024-09-16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