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年10月29日,這一天,台積電,第一次舉辦IT技術日,首度公開了過去3年數位轉型的最新成果。
由台積電副總暨資訊長林宏達帶頭,率領了智慧製造、企業系統、資訊架構等領域的技術主管親自登臺。臺下上千人,座無虛席,許多是IT從業人員、軟體開發人員、資訊業主管、跨國科技公司主管,新竹多家高科技廠也派人北上來參加,來向台積數位轉型成果取經。
「半導體技術複雜度越來越高,如何維持台積研發速度越來越快,又能從臺灣邁向全球布局,還可以更有效率?必須換個方法往前走。」林宏達指出,創新速度,商業成長和維運效率,是驅動台積數位轉型的3大原因。
這位來自矽谷公司的台積電資訊長,是台積IT轉型進入全新階段的關鍵推手。他不只要推動台積全面智慧化,IT現代化等技術面的數位轉型,更要推動IT工作模式的現代化,甚至要改變全公司員工的思考和工作方法。
「如何實現數位方式的擴充,我想把矽谷公司的實踐方式帶進台積,從科技公司角度,重新思考,如何用軟體增進半導體晶圓廠的營運效率。」這是林宏達進入台積後,最重要的戰略目標。
台積電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很懂得善用IT技術來支援全球業務,甚至早在2000年前後,就開始透過網際網路提供7x24小時不中斷的eFoundry服務(網際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
台積每一座晶圓廠的運作,也需要仰賴資料中心的支援,尤其越先進的工廠,越是需要大量IT系統的支援。
林宏達常用一句話來形容IT對台積的重要性,「『就是Fab runs on code,用軟體來跑晶圓廠。』不只是製造自動化,會影響整個台積電的營運型態,而是運用軟體協助晶圓廠的製造轉型Scale Digitally(編按:數位式擴充)。」
過去,台積IT將維運和開發分開,每次建置新廠,就會同步建置一座資料中心,並派駐一組IT人力來維運。但是,台積從2020年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先進晶圓廠之後,就積極展開全球化步局,過去的擴張模式,無法滿足台積全球化的腳步。
2020年是台積啟動數位轉型的元年,一方面因為疫情,台積加速數位轉型腳步,開始發展AR/MR跨廠遠端協同合作、強化廠際技術移轉能力,推動數位工廠(Digitized Fab)的製造流程改造計畫,以及打造遠距辦公系統等,這都更強化了IT對台積的重要性。
台積在2020年的數位轉型第一階段,聚焦3大重心,一方面打造一套內部雲端軟體開發平臺,來整合DevOps流程和工具,支援上千名工程師開發。多數應用程式已轉移到Kubernetes環境,也開始導入微服務架構來設計軟體系統。
而台積基礎架構團隊也運用各種基礎架構新技術,來協助台積數位轉型,並將資料中心透過軟體定義轉型成真正的私有雲,也持續導入新世代5G、IoT製造、AIOps技術等技術來推動基礎架構持續創新。
到了2020年底,台積電訂出了數位轉型的5大方向,要用AI、大數據及尖端數位科技來打造智慧製造、數位供應鏈管理、高效能混合雲端運算及服務、工作場所現代化,以及發展團隊協作。
2021年2月時,曾擔任臉書(現為Meta公司)企業平臺架構處長、Mozilla資訊技術副總的林宏達上任台積資訊長,也帶動台積電IT數位轉型進入了全新的第二階段。
「不是像過去拼湊式的IT建置,而是用一家軟體科技公司的角度重新思考,如何用軟體打造一座半導體晶圓廠,甚至思考如何用軟體幫助整個供應鏈和生態圈繼續擴大規模。」這是林宏達如何用IT支援台積全球化布局的核心原則。
在台積第一次IT技術日活動中,台積電副總暨資訊長林宏達揭露了台積新的數位轉型6大方向,要從自動化邁向智慧製造,善用科技讓維運更聰明,還要推動工作型態現代化、供應鏈數位化,引進現代化技術架構和雲原生設計。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轉型重點:組織重組、流程變革和積極擁抱雲原生
新任CIO來了之後,不只大幅改組了台積IT組織,也將過去採用的專案開發模式,開始轉變為產品模式,更全面擁抱DevOps和雲原生。
2021年5月,數千人規模的台積IT組織重組為四大處,人數最多的是技術系統整合處(TSID),負責智慧製造相關的系統,和工程技術的系統整合工作。
第二大部門是負責基礎架構的資訊建構暨通訊服務處(ICSD),負責IT基礎建設和管理,雲端運算服務和網路資訊安全。只要設立新的廠區,ICSD就需要支援新設立的資料中心。
第三個部門是負責AI相關的智慧應用整合處(AAID),主要任務包括了人工智慧應用、設計研發平臺、工程資料分析和8吋廠自動化。最後一個處是企業系統整合處(BSID),主要任務包括數位商務相關的系統。
另一方面,台積IT開發也從專案模式,轉為Product模式,按照IT軟體產品來規劃,而不是依照工廠建廠來規劃。
林宏達強調:「從專案模式轉為產品模式,不是為了趕流行,而是想要改變心態。」
在專案模式下,每年編預算,完成專案,交出結果就結束。這是一種工作完成就結束的心態。林宏達指出:「但產品導向的模式,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心態,你的心態會改變,開始思考IT的價值在哪裡?」不是思考今天或明天要完成什麼任務,而是開始思考,如何幫助企業增加生產力。
他認為,台積電一年數百億美元營收,如果IT可以幫台積提升3%生產力,產值就超過10億美元。這對任何軟體產業都是很大的產值。「我想要改變IT做事的心態,不是來寫程式,而是要創造價值。」他說。
台積電技術系統整合處技術專案經理陳岳澤也分享產品模式帶來的改變,他說,過去的專案模式,產品經理提出需求後,交給開發團隊完成。現在的產品模式下,產品經理要參加Scrum開發會議,告訴開發團隊這些優先需求的重要性和具體內容,產品經理會更大幅度參與團隊的開發。
不過,只有組織和工作模式改變還不夠,林宏達認為:「不是形式上的改變,而是心態上的轉變,就必須擁抱雲原生,創新的人,不可能用舊架構做事。」必須引進當前先進、成熟的技術,同時又高度開放和包容,才能做好創新。
台積早從2018年就開始嘗試現代化IT的技術,從K8s和容器技術開始引進,2019年開始嘗試DevOps和敏捷開發模式。在2020第一階段轉型中,也逐漸發展出一套DevOps自動化工具鏈。
到了2021年,隨著IT開發轉為產品模式後,台積更積極將DevOps落實到IT各項流程,甚至連台積AI開發流程也比照軟體開發流程,導入CI/CD,再加上CT(Continuous Training),直接在開發流程中套用各項程式碼安全機制。數位商務軟體產品,也從私有雲架構邁向混合雲架構,並將CI/CD工具鏈雲端化來支援數千人同時開發的需求。
甚至,台積IT也開始運用開源技術,打造台積自己的Kubernetes平臺,稱為自建K8s。「用開源技術來打造我們的基礎架構,不只為了省錢,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林宏達透露關鍵原因。
2021年底時,台積已將多座晶圓廠的應用系統,搬遷到自建K8s環境中。計畫2022~2023年期間,將所有服務都搬遷到自建K8s上。
在雲原生架構和微服務實際上線後,成立跨部門小組(Squad Team)讓不同工程團隊的工程師以虛擬團隊方式,交流共用平臺服務或新元件的經驗。
台積電在IT技術日時,也公布了2022年版IT產品藍圖,同樣以「Fab runs on code(用軟體來跑晶圓廠。)」為核心概念,涵蓋了智慧工廠和數位商務兩大類產品。所有IT產品和任務都要對準業務的需求。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台積IT再次組織調整,更像一家軟體科技公司
到了2022年,台積IT數位轉型進入第三年,一方面四大部門再次組織調整,以產品來規劃出不同的開發團隊。例如,台積數位商務產品組織旗下分為CRM、PLM、SCM、FML(ERP)和HCM等工程團隊,每個產品團隊,包括了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和DBA。
這次調整不只如此,台積IT還成立了產品管理部門,負責產品管理、專案管理、使用者體驗、預算控管等,在每個工程團隊都配置了產品經理。陳岳澤補充,台積開始設置專職產品經理團隊,找來設計師加入,開始重視產品體驗和介面美觀,要讓使用者喜歡,讓他們覺得打中他們的痛點。
另外,這次組改還設立了平臺團隊,負責基礎服務和設施,提供數位商務需要的共用服務,例如資安、商務應用平臺、資料平臺解決方案、共用服務等中臺服務。
為何擁抱雲原生需要進一步區分成兩種不同職能的團隊?台積電企業系統整合處部經理林世鵬解釋,因為雲原生架構,可以頻繁、控制系統的變更,要實現這件事,區分出業務職能工程團隊和平臺工程團隊,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尤其林世鵬更強調專責平臺團隊的重要性,他說,平臺團隊負責基礎設施的穩定性、易用性,為業務系統提供強健、便利的運作環境。「業務價值的交付能力,非常仰賴基礎架構的穩定和效率。平臺工程團隊就像後勤角色,讓前方打仗的業務職能團隊,往前衝,放心進行變更。」
不只有IT組織進一步調整,台積電IT也將主要軟體產品都改為Product開發模式,並採用了DevOps來管理,包括MES、機臺自動化、機臺控制、品質管理、設備系統、製程良率分析、CRM、ERP、電子商務、生產資料主資料庫、供應鏈管理SCM系統和人資管理HCM系統。
台積不只擴大擁抱雲原生技術和DevOps,在2022年持續導入混合雲。例如,與客戶相關的TSMC.com跟TSMC Online已經搬遷上公雲,HCM服務也上公雲,計畫將更多需要對外的服務搬上公雲,例如SCM入口網站。採用公雲架構後帶來不少明顯效益,如一份多達數百GB的製造設計文件下載時間,從數十小時,縮短到3小時。
不過,不需對外提供服務的AP,仍然部署在私有雲以確保安全,例如部分商用軟體與智慧製造系統。
台積電副總暨資訊長林宏達表示:「老舊系統用的仍是40奈米時代的IT技術,台積必須改用新的現代化技術架構,我要把矽谷公司的實踐方式帶進台積電。」這些台積想擁抱的現代化技術架構,包括了開源技術、雲原生和DevOps等。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不只是組織和技術的轉型,台積也要改變IT心態和文化
將矽谷公司的實踐方式帶進台積,林宏達對IT團隊最終的期待是:「我要改變台積電的IT運作方式,用不同的思維來發展IT,不是將自己當成IT服務的供應商,而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家軟體公司來做事。」
從整個IT團隊角度來看,他認為:「將IT部門想像成一家軟體公司,不是做完一個個專案交差,而是要思考如何打造軟體平臺做所有的事,追求如何讓產品更好更成功,而且可長可久。」更重要的是,他想要激勵IT對自我角色定位的轉變,「IT不再只是一個寫程式的人,而是技術提供者,不只是一個系統修補者,而是一位設計師。」
「我進入台積之後就決定,不只是用軟體運作晶圓廠(Fab runs on code),也要用軟體來運作IT。」林宏達希望達到的目標是,IT多數時間用於提升而不是維持,像是學習新技術,尋找新解決方案,開發新功能,將大量維運工作交給軟體來執行。「改變IT的執行模式,軟體工程師可以有更多時間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說。
台積IT從2019年開始推廣容器化技術,2021年擴大推動敏捷開發模式和雲原生架構。到了2022年的轉型重點是CI/CD具體實踐和實現DevOps一體化。這些IT現代化的轉型工程,都是為了實現快速交付價值,支援全球營運、提升工程師效率。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CIO揭露2022年台積數位轉型6大方向
在台積第一次IT技術日活動中,林宏達揭露了台積新的數位轉型6大方向,要從自動化邁向智慧製造,善用科技讓維運更聰明,還要推動工作型態現代化、供應鏈數位化,引進現代化技術架構和雲原生設計。
在智慧製造上,台積要瞄準全面智慧化的挑戰,包括了資料處理與智識萃取、Scaling (AI 服務平台化、產品化,來擴大應用規模和廣度) 和 AI 應用的全球維運與安全。
其次在聰明維運上,則要結合雲原生平臺與現代數位科技,實現用軟體維運的新模式。台積也希望推動工作型態現代化,例如用MR強化遠端協作、提高終端用戶的自動化、強化便利和省時機制,來消滅重複性工作。林宏達補充:「不只IT或晶圓廠員工,甚至要讓所有員工都能用更現代化的工作方式,提高幸福感和生產力,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他想推動的數位轉型,不只是IT,更要擴及非IT的一般員工。
在數位供應鏈上,則要用IoT提高資產追蹤力和連續性,用AI/ML強化場景模擬和規劃來支援業務決策,發展供應鏈先進大數據分析,強化供應商永續能力。
最後兩項新方向,技術架構現代化和雲原生設計上,台積IT要打造容易取用的技術積木(開源技術、雲原生),打造現代化軟體架構來推動全球晶圓廠的運作。包括了靠成長心態驅動業務與IT價值,擁抱混合雲兼顧安全與效率,善用SRE/DevOps增進服務可靠性和使用體驗,善用IaC加速調度和擴充。
台積數位轉型之旅,在林宏達上任後,全力聚焦三大轉型工程,包括從專案導向改為產品導向,擁抱雲原生和發展全球化能力,「為何這三件事對台積這麼重要?」IT技術日上有人問。
林宏達的回答是,對跨國科技公司來說,全球化維運向來都不是他們擔心的事,台積將IT做到最好,也同樣不用煩惱全球化的問題。「產品導向模式、雲原生架構、全球化維運,對我來說,這三件事是基本功,做好這三件事才能真正幫助台積電。」
IT要有不一樣的心態,從受害者心態轉變為創新者
台積電副總暨資訊長林宏達進入台積後,在他第一次開放會議時,就有人舉手抱怨,想要安裝測試新技術受到限制,抱怨開發環境不夠好。「這就是標準的受害者心態。」林宏達指出。
他解釋,傳統IT常有一種受害者症狀,我想做什麼,但誰不讓我做,這就是一種受害者心態。「我期許IT要有不一樣的心態,不要當受害者,要成為創新者。」
「資安考量雖然限制本地機器的安裝,但不是禁止你嘗試新技術。這件事其實可以解決,只要你改變心態。」後來,林宏達和IT團隊討論後打造出一個線上沙盒,可以提供雲端容器化環境,讓開發團隊安裝和測試新軟體,用完立即銷毀,不需落地安裝到本地端機器。
他認為,遇到問題,會想到這是前人沒有做到的事,我是工程師,可以解決。這種不將限制視為是一種侷限的心態,是臉書這類跨國科技公司常見的文化,「工程師什麼問題都不是問題」的心態很強。「這2年,台積原本傳統的IT文化,也慢慢開始往這個方向轉變。」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