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郭又華攝

YouTube Web 3團隊負責人Josh Principe在近日臺北一場講座中指出現今社群媒體的一個困境。「現在平臺的粉絲分類法只有付費與否兩種,這跟實際社群中的角色認同落差太大,難以凝聚社群。」他認為,這個困境,也許可以靠Web 3應用來解決。

Josh Principe曾任Google次世代作業系統Fuchsia OS的高階產品設計師及環境運算(Ambient Computing)產品的首席設計師。後來,他加入影音社群平臺YouTube,帶領團隊為YouTube設計Web 3相關的社群功能UX。

Principe說,創作者經濟當道,社群媒體平臺有必要增加社群經營的方法。他提出的方向是,強調粉絲在社群中角色,甚至是成就,並將這些特質轉化為可以橫跨各種平臺的非同質化代幣(NFT)。

其實,現在已經有許多媒體發現,強調個人及個人身分認同,對促進社群交流相當有幫助。他舉例,音樂串流軟體的個人年度回顧、社群媒體的好友限定發文、網路論壇的特殊獎章等做法,背後都有這個概念。

不過,Principe認為還能再進一步。他說,這些個人興趣、身分認同、社群角色等資訊,不應該被綁定在個別平臺上,而是能以個別使用者為中心,攜帶到不同社群媒體平臺,來延續使用者身分認同及表達身分認同的方法。

舉例來說,一個YouTube創作者可以發給初始粉絲專屬代幣,這些代幣可以同時展示在YouTube留言、Twitter留言、Reddit留言及Instagram留言欄中。隨著使用者持有更多來自不同平臺、不同創作者、不同社群角色種類的代幣,形成獨一無二的代幣組合,他們就能展示自己在網路世界中獨一無二的社群身分認同。Principe說,當使用者感到自己身分成為一種被認可的特殊地位或成就,就會在社群中更加活躍。

Web 3應用要廣泛被使用者接受,平臺方溝通策略要調整

儘管理想很美好,不過Principe坦言,距離一般Web 2公司大規模採用Web 3應用的時代還沒到來。箇中原因,不外乎是普遍網路使用者對於Web 3技術不熟悉,以及各種金融詐騙傳聞帶來的疑慮。要讓大眾接受Web 3應用,Principe認為,首先溝通策略要調整。這也是Web 3開發社群逐漸開始重視的觀念。

「使用者在意的不是科技本身,是應用帶來的價值。」他表示,在用語、UI/UX及價值溝通上,平臺都能使用更易懂的表達方法。例如與其叫NFT,可以改叫頭像、收藏品、會員會籍、成就等,使用介面上也不該是連結錢包或轉移到錢包或鏈上,而是單純的獲得、移動。當使用者感受到這些科技的應用價值,也就自然而然接受Web 3應用了。

他並指出,Web 3常常跟去中心化這個概念掛勾,不過,採用Web 3應用並不代表Web 2公司需要在營運策略上大幅去中心化,而是在既有營運框架下,尋找更多以社群及社群中個人為本的經營方式。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