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健保署今日(12/27)分享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SDK應用成果,目前已有31家機構和業者介接、共64支App上架。這些單位可透過健康存摺SDK,將民眾同意分享的健康存摺資料,整合至自家App中,來提供更多健康管理服務。對民眾而言,他們可自主選擇健康存摺中特定時間、特定就醫資料,來匯入常用的健康管理App。比如,北醫附醫將自家iTPass App整合民眾健康存摺資料,來進行血友病患者的疾病控管,北榮則設計一款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App,彙整民眾就醫資料和自行量測的生理數值,來讓民眾健康的自我控管。健保署署長李伯璋鼓勵醫事機構和業者申請介接SDK,來提供更完善的健康照護服務給民眾,而民眾也能透過授權機制,來保障自己的資訊。
健康存摺8年發展,今年突破千萬人使用
健保署企畫科科長莊欣怡指出,健康存摺是健保署2014年推出的服務,當時,民眾得透過健保卡和自然人憑證,來在電腦上登入、查看自己的就醫資料。當時是為健康存摺1.0時代,健保署也陸續擴增健康存摺資料類型。到了2015、2016年,健康存摺進入2.0時代,擴大收載到個人就醫3年內資料,讓民眾掌握更多內容。
到了2018年,健保署進一步提高使用者友善性,開發出手機快速認證功能,讓民眾在手機的健保快易通App上,就能取得健康存摺資訊。隔年,健保署擴大資訊內容,將醫療影像查詢功能放入健康存摺,同時開發眷屬功能,讓使用者透過授權查看親人(如父母、子女)的就醫資訊和健康狀態。
也正是在2019年,健保署開發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SDK,來讓醫院等第三方單位申請介接,來彙整民眾醫療資訊、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務。
而2020年,COVID-19疫情蔓延,健康存摺成為衛福部重要資訊窗口,舉凡口罩購買、口罩捐贈、疫苗接種資訊,都能在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查詢,甚至,健保署還打造視覺化功能,以圖表來呈現這些內容。今年,健保署還配合疾管署政策,將快篩實名制購買和確診個案自主通報系統介接健保快易通App。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6月29日健康存摺使用人數超過1千萬人(1,082萬人)、使用量達到2.9億人次,等於全臺近半數人口都有使用健康存摺,也是所有政府數位服務中,使用人數最多的。(如下圖)
打造SDK成公部門首創健康資料分享模式,同時強化第三方資安把關
要了解健康存摺SDK,得先了解健康存摺的目的。
健康存摺是一種健康資料的運用形式。民眾到醫院就醫,醫院會向健保署進行健保申報,來取得費用。而這些申報資料,就形成個人醫療歸戶資料庫,健保署希望藉這個大型資料庫,來改善全臺醫療體系與民眾健康。於是,他們在2013年打造健保雲端查詢系統,專門給醫事人員使用,來查詢病人就醫相關記錄,來避免重複檢驗檢查和用藥。
同時,健保署也希望將資料還給民眾,於是在2014年推出健康存摺,讓民眾查看自己的就醫資訊,來管理自己的健康。但「健康存摺只提供記錄,」莊欣怡指出,健保署因此開發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SDK自主授權機制,可說是公部門首創的資料開放模式,讓民眾自主授權特定時間和特定類型的資料,允許第三方App整合,讓健康存摺資料可更廣泛應用在醫療資訊和健康管理相關App,甚至能讓第三方App透過AI視覺化處理資料,讓民眾更理解健康狀態和風險。這種資料開放模式,也能激發更多創新照護。
分享資料的同時,也得兼顧資安。健保署推出SDK後,持續強化健康存摺SDK管理,比如在2020年逐步調整管理要點,將第三方App的資安檢測證明改為必要文件,來加強個資保護。2021年,健保署則將第三方的申請流程簡化為電子申請,不再依賴紙本寄送,同年7月,健保署也展開簽約模式,與介接SDK的第三方廠商簽署契約,來保障民眾資料。
就資安把關來說,健保署要求第三方App符合數位發展部產業署(過去為工業局)資安檢測標準,且SDK資料傳輸皆為加密,資料本身也會加密。(如下圖)
第三方免費申請,應用領域涵蓋4大類
健康存摺SDK開放第三方免費申請,但也有申請者身分限制。首先,身分類別有4種,包括政府機關、健保特約醫事機構、財團法人、合法登記的本國公司和外國公司,陸資企業則無法申請。就申請步驟來說,申請者先提出線上申請,取得API Key並進行測試,通過後,就能提出正式完整功能申請,提供符合數發部行動App資安檢測的證明(至少達L2等級),健保署接著進行SDK行政審查、開通權限,接著就能介接App了。申請者也得與健保署簽訂SDK使用契約,並提出3個月內App上架申請證明。(如下圖)
(圖片來源:健保署)
在應用領域上,可分為醫療院所、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和場域應用4大類。就醫療院所類來說,醫院、照護機構、藥局或健檢中心介接健康存摺SDK可整合病人跨院醫療資訊,減少病人回院取報告、查病歷的時間。此外,醫院也能用於特定疾病的管理,加強病人自我照護能力。
就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病管理來說,可以SDK整合就醫資料和民眾自己在家的生理量測值,來進行長期趨勢分析,並提供個人化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而健康管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樣能結合IoT數值和個人健康記錄,來提供健康諮詢、飲食和生活形態等建議。
以場域應用來說,則以企業、社區中心、長照據點、部落等場景為單位,來根據整合的健康資料,提供相對應照護服務。比如企業可請健康管理師,透過健康存摺資料來提供員工健康管理服務。
莊欣怡指出,目前已有148家共349支App申請健康存摺SDK串接,其中已上線的有31家共64支App,範圍涵蓋資訊軟體業、生醫、醫事機構、政府與學研單位,以及健康管理業者。(如下圖)
北醫附醫、北榮、臺大醫院及業者各有應用
現場也有醫院分享應用成果,比如北醫附醫在自家App:個人健康區塊鏈護照iTPass中,介接健康存摺SDK,來針對血友病患者整合院外數據,比如患者在不同院所的就醫資訊,如西醫門診、牙醫門診、預防接種、影像和檢驗檢查報告,以及用藥等資料,再加上患者的在家治療記錄,如出血原因、出血部位、注射後效果等,來提供血友病患者照護服務。比如,App能提醒患者藥物注射日期,以及用藥記錄等。
另一個例子是,臺北榮總腎臟科利用SDK,介接整合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檢驗用藥資料,這些資料再加上患者的血糖自我記錄、血壓記錄、居家運動和飲食飲水等資料,就能用來提供患者健康自我管理功能,比如營養運動管理、飲水量管理、用藥警示等,來把關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健康。(如下圖)
而臺大醫院官網App介接健康存摺SDK,整合病人用藥記錄(包括院內HIS記錄藥物和健康存摺記錄)、健康存摺資訊,來供病人查詢,並提供用藥提醒服務。此外,該App也能根據外院領藥記錄,來提醒連續處方箋領藥日期。
臺大醫院計畫,接下來要讓醫師也能查閱病人服藥記錄狀態,來監督病人是否按時服藥。他們也想多整合三高提示功能,以及醫院個案管理App,來加強健康管理。不過,由於衛福部電子病歷交換中心推廣醫院使用FHIR,作為醫療資料交換格式,但健保資料交換格式仍非FHIR,因此臺大醫院希望,健保資料交換格式也許能採用FHIR,如此醫院不必重複上傳。
就業者而言,智齡科技的數位照護Note App則整合民眾輸入的量測數據和健檢數據,以AI比對健保資料庫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檢數據,來預測使用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此外,他們也透過整合SDK的資料,來提供長新冠的復原評估建議。而吉樂健康資訊的WaCare遠距健康App,則整合民眾裝置量測值、就醫資訊、政府開放資料,來提供專家建議諮詢服務。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