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Thome

去年臺灣發生了數起重大刑案,其中臺中一宗桶屍兇殺案,案情死因疑點重重,嫌犯涉案程度不明,必須經過複雜的案件審理過程,檢示多方證據和供詞,才能得出事件真相。而在另一起殺人棄屍公墓案中,更高達16人涉案,場面更顯混亂,在法庭上必須經過非常複雜調查程序,以確定每位涉案人員的責任和罪行程度。

不管是哪一起重罪案件,從今年起都將由職業法官和非專業的國民法官混合組成的審判小組,來進行案件審理、訊問、定罪和量刑。

但是司法案件審判非常複雜,如何彌補專業法官和非專業法官之間的差距,特別是在面對新型態的審理模式時、時間更有限、更需要提高效率時,就需要科技輔助,才能讓法庭審理,更快、更流暢。

民刑事法庭年審理案件量340萬件

國民法官制度的設立,目的是希望藉由民眾與法官共同審判的過程,增進其對於司法的了解與信賴,同時提升司法透明度。

國民法官每年審理件數雖然不過幾百件,但這個運用科技加速審理的嘗試,是司法院變革發展智慧法庭的第一步,未來可以影響到更多審理場景,國民法官法庭可說是法院創新的科技試驗場。

不只國民法官法庭,一般法庭也很需要借助科技來提高案件審理效率,尤其,現今司法案件量節節升高,全臺地方法院僅約1,400位的民刑事法官,每年需要處理高達340萬件案件量,光是一名刑事法官每月辦結的案件數就有多達53件,每件得花100天才審完。而民事法官處理的案件數更多,每月高達68件,這使得法官的工作負荷倍增。這是司法院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司法院從國民法官法庭開始嘗試推動智慧法庭,真正目的是,要將這套作法推廣至一般法庭,全面提高法庭審理效率,進而減輕基層法官的工作負擔。

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所有對話必須被完整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將成為法官審判的依據,但過去這些記錄都是以人工聽打的方式進行,反而變成了法院的負擔而拖慢了審理進度。因此,司法院正嘗試用AI來解決此問題。

臺北地院國民法官法庭就是司法院結合AI實現智慧法庭的其中一個實例。

國民法官法庭是法院未來創新的科技試驗場

走進臺北地院的國民法官法庭,從外觀就十分吸睛,明亮且寬敞的庭審空間,可以容納3名職業法官與6名國民法官一起共同審判,而且比起現有科技法庭,這間法庭科技設備更多了不少。除了每個人的桌上都配備了電腦和麥克風外,檢辯席背後的牆面還設置了兩面一百寸超大型螢幕牆,取代過去科技法庭的投影布幕,用於公開證據提示。此外,法臺上方還架設了三支攝影機,可用來記錄所有法庭活動的影像畫面。

更大特色是,所有開庭過程的對話記錄都透過AI來處理,每當有人發言時,才剛講完的內容就會同步出現在現場所有人眼前的螢幕畫面中,不管發言者語速再快,都能幾乎一字不漏做到逐字記錄,來全程記下所有人的發言過程。同時這些逐字稿內容會直接寫入到筆錄系統中,書記官當庭進行編修,製作成電子筆錄。由於不需要人工打字,所以法庭上幾乎沒有鍵盤敲打聲的干擾。

全臺28間語音辨識法庭

採用這種語音辨識的對話記錄方式,不僅徹底改變了以往法庭開庭的風貌,同時也能解決書記官因打字速度無法跟上發言者語速的問題,使得所有對話過程都能得到完整記錄,不再只能記下重點摘要,確保筆錄記錄完整性。

像臺北地院這樣的語音辨識法庭,全臺有28間。

這種新型態的國民法官法庭開庭審理方式,更展現出與傳統科技法庭截然不同的嶄新面貌。

除了在國民法官法庭導入語音辨識技術之外,司法院早在幾年前就計畫將其引進到一般法庭中,後來這項技術更在2018年司法院公布的未來5年數位政策發展策略中被提出,成為用來建構智慧法庭的關鍵技術之一。

然而,要改變法官習慣並不容易,加上這對於司法院本身也是個首度嘗試,需要時間摸索整套流程和做法,因此,他們決定從國民法官法庭開始推動這項計畫,作為示範場域。一旦這套技術、流程發展成熟並取得成效,其他法庭的法官也就更容易被說服跟進採用。

司法院這套語音辨識服務,在經過全國各地院國民法官模擬法庭的試用,以及辨識引擎的不斷優化,今年1月隨著國民法官上路而正式推出上線。

儘管許多案件仍在協商或準備程序階段,尚未進入正式的審判,但經過各地法院的試用後,「已經有一些法官反應表示迫不及待想要在一般法庭中使用這項技術。」司法院資訊處處長賴武志這樣表示。而他正是負責建置司法院語音辨識引擎的幕後關鍵推手。

為了改善過去人工電子卷證書籤製作所耗費的大量時間,司法院打造一套電子卷證智慧化分析系統,以AI取代人工電子卷證書籤的製作,相關人員現在只需透過一套系統,就可以自動產生書籤畫面。若遇到電子卷證檔案中需要遮隱的區域時,如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等各項個人資料等,現在也能用這套系統來完成,不用人工遮隱。圖片來源/司法院

導入語音辨識是法院朝向智慧法庭發展第一步

賴武志指出,國民法官法庭的出現,為司法院的AI技術,提供了一個可以發展的空間,特別是針對語音辨識的發展。

為何國民法官法庭記錄非用語音辨識不可?原因在於在國民法官制度下,使得法庭的筆錄重要性更加凸顯。

賴武志解釋,國民法官新制帶來重要的審理流程變革,包括起訴狀一本主義和集中審理。在這樣的流程下,職業法官或國民法官在審理前不會看到與案件相關的證據,而且從開庭到評議完成審判的時間非常緊湊,因此即時生成的開庭筆錄成為評議的重要參考資料。「但要當庭完成筆錄,又不影響開庭流暢性,單靠傳統人工打字記錄很難,必須要透過語音辨識才有辦法。」

他舉例,過去如果採用委外轉譯,通常要經過幾天才能拿到筆錄,間隔時間越短,費用越高,以某家法院模擬法庭為例,委外轉譯最快在當天晚上11點取得筆錄,要支付上萬元的費用,「現在採用語音辨識製作筆錄並印出紙本,當天開庭完,晚上7點前就能拿到逐字稿的筆錄,這是實際的模擬結果。」他說。

在技術層面上,為了提升語音辨識準確性,司法院投入大量資源,利用超過1千萬筆歷史裁判書和約180萬筆開庭筆錄作為AI訓練資料,來優化語意模型和聲學模型,因而讓它的模型在辨識法律專用詞彙方面表現更出色,平均辨識正確率高達92%。

這項語辨服務不僅適用於國民法官法庭,司法院未來也將擴展至一般刑事案件的開庭,並計畫3年內完成150間一般法庭的語辨系統建置,以便讓法庭審理進行更流暢、更快速。而且除了能辨別國語之外,預計今年將支援臺語辨識。

在一般刑庭還不支援語音辨識之前,賴武志表示,一般案件法官這段期間也能將國民法官法庭納入開庭場地的選項之中,若遇到系統使用上的問題,藉由更多法官的參與,可以獲得更多回饋,進而加以修正。此外也可讓書記官更加熟練這套系統的操作。

法庭更多語音聲控應用即將推出

除了用在開庭筆錄製作上之外, 司法院接下來還要以這套語音辨識技術為基礎來發展更多延伸應用,用來改善和優化法庭審判作業及流程,其中一項新應用預計在6月推出。該應用將使審判長能夠在法庭中透過語音查詢相關證據,以提升審判效率。

在刑事審判程序中,證據提示是非常關鍵的環節,也是法官審理案件時最為重要的步驟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由審判長告知需提示的電子卷證頁碼或報告,再由法助或通譯操作電腦翻到相應的頁數,最後以投影方式提示證據。然而,當提示證據數量眾多時,這樣的方式可能需要花費許多等待時間。

但未來透過語音控制,即使只有審判長一人也能獨自完成,就算事前沒有看過卷證、不清楚內容排列順序,也能很快找出需要提示證據,例如說「請提示偵卷」,就能開啟相關對應的偵查卷證,或以語音搜尋特定頁數或名稱,還能語音控制放大局部畫面來查看細節,供庭上所有人檢視。

相較於傳統的人工提示流程,新的語音查詢提示流程不需要使用滑鼠操作,因此可以更快查詢各項資料,並快速完成提示證據的工作,有效提高開庭效率。經過司法院內部實測,目前語音查詢指令的辨識正確率已達80%以上。

除了應用於證據提示,司法院還有為司法院語音辨識模型推出輕量版本,可以直接安裝在法官個人電腦中使用,讓他們可以用語音輸入方式撰寫判決書,同時可以維持在9成以上的辨識率,甚至不需要連網就能用。未來,法官甚至能直接語音搜尋法律資料庫中所有的判決。

這些功能的開發,有助於減輕法官的工作負擔,提高司法效率。

用AI取代人工卷證書籤製作與遮隱

不只有在開庭及審判流程中結合AI應用,司法院也在一般業務中運用AI來優化作業流程。例如,過去法助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製作電子卷證的書籤,才能拿到法庭上使用,司法院於是開發一套電子卷證智慧化分析系統,以AI取代人工電子卷證書籤的製作,現在只需透過這套系統,就可以自動產生書籤。

該系統以AI模型,透過文字語意分析以及畫面影像辨識等功能,能自動識別案件電子卷證內容,以此產生各項卷證文件所對應的檔案書籤,能省下不少時間和人力成本。不僅如此,若遇到電子卷證檔案中需要遮隱的區域時,如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等個資或涉及企業營業秘密資訊等,也能用這套系統來處理,不需要靠人工遮隱。

甚至近期生成式AI技術風潮盛行,司法院也自行開發了一套專屬的AI自動生成裁判書工具,預計在年底前推出。

比較法官過去使用的裁判書空白例稿,司法院展示用生成式AI生成裁判書的草稿,可提供包含更多細節內容,包括起訴書的犯罪事實、判決理由等,因此更能節省其製作裁判書所需的時間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初期將可支援酒駕、幫助詐欺、毒品案件三種犯罪類型。

司法院更把AI技術運用到原本法官專用的量刑資訊系統,打造出新一代的AI輔助量刑資訊系統,使用AI自動標駐裁判書,讓整個裁判資料取得更快速,能很快拿來分析運用。目前完成14萬篇裁判書的標註工作。

不光只有一般法官能用,未來國民法官和職業法官在進行量刑評估時,如果遇到如酒駕致死案,需要了解過去相似案件的判決情況時,就能使用這套系統快速查詢來取得包含判決案件數量、平均刑期和量刑區間等資訊,來了解過去相關量刑趨勢,還能依據不同刑期長短,觀察這些案件判決量刑的分布情況,如此一來,當在進行量刑評估時,就比較能夠做出更公正、更符合實際情況的量刑評議。

國民法官制度的推行,不僅代表司法改革的重要一步,更將加速了司法院轉型,朝向這種新型態的法庭來發展,從科技法庭進一步邁向智慧法庭。

 【關鍵推手:司法院資訊處處長賴武志】 
司法院第二次IT大變革

攝影/洪政偉

國民法官新制的設立,不僅代表司法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為了配合這種新型態的法庭審理方式,也促使司法院加速轉型,開始結合AI技術做應用,甚至不只國民法官法庭,未來更要讓一般法庭審理,都能更快速、更流暢。

從司法院科技轉型來看,過去10年迎來兩次重要科技革新,2013年左右在數位化浪潮下,掀起第一波變革,從卷證電子化到建置科技法庭,帶動司法審判e化一大進步。而從科技法庭進一步發展智慧法庭,是司法院科技轉型下一階段發展,不同第一次變革,更追求智慧化、自動化技術,來滿足未來法院與更多元的國民法官法庭審判需求,這是司法院迎來第二次科技變革。

但真正說到司法院數位化改革,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從書記官手寫筆錄e化做起,可以說是司法院第一次數位化的例子。到了2013年時, 司法院更以卷證電子化為基礎,開始推動一系列變革,包括科技法庭、電子訴訟、院檢電子證卷交換、量刑查詢等服務,要讓司法服務更便民,也更貼近法院各職務的需求。

例如,這段期間,司法院開始建置科技法庭,同時將紙本卷證掃描成電子檔儲存,這樣的改變,不只讓法官在科技法庭開庭時能夠將這些電子證據投影在大螢幕上,來完成證據提示,也使得審理更加公開透明,同時提升審理的效率。

邁向智慧法庭的關鍵一步

從科技法庭,到現在法院引進AI技術要進一步發展智慧法庭的過程中,中間曾發生過一段插曲。司法院資訊處處長賴武志表示,2020年疫情爆發,迫使所有法院採取遠距視訊方式開庭,讓所有法庭都採這種審理方式,因而大幅改變了法庭的風貌。

這段期間,線上起訴使用情況也有逐步成長, 到2022年,司法院更將行政訴訟線上起訴擴大到至所有案件,後來智財案件也可線上遞狀、收狀。甚至疫情期間,還完了數十間法院電子集中報到系統的建置。

在國民法官法庭設立以後,他指出,新制採用集中審理,不像過去一般案件經常要等待書記官打字,畢竟打字很難追上人講話的速度,或者是通過委外轉譯,「現在已經不太可能讓國民法官在法庭中等待書記官打字,或是經由委外轉譯間隔幾天才拿到筆錄,而影響審理的進度。」他說。所以就有了語音辨識這個AI應用施展的空間。

他提到說,採用語音辨識技術最大好處,在於讓整個開庭過程更順暢,不必等待書記官打字,同時減輕書記官的負擔,且合議庭即時就能拿到筆錄,可作為評議的參考依據。甚至因為產生的是逐字稿,也可減少被告或當事人對於筆錄內容爭執,也讓整個開庭過程更加公開透明。

由於改用語音辨識來記錄所有發言內容,書記官的工作方式也必須調整。例如,書記官現在需要專注於找到逐字稿的錯誤或者檢查辨識出來的字是否正確。未來打字訓練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再以聽打計算正確率,而是提供一段文字內容,讓書記官來糾錯。

除了對內提供法庭審理相關AI應用服務,司法院對外服務也有結合AI應用例子。像是在司法院官網推出Chatbot客服,讓民眾可以透過提問方式查詢開庭訊息、開庭時間和現在案件審理進度。

司法院今年下半更有不少AI應用將陸續推出,例如國民法官法庭語音查詢卷證提示、法官判決書自動生成等。當越來越多AI應用加入,也將讓法院越來越智慧化。

 相關報導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