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擴大的市場大餅,主要還是來自金融、電信與製造業 拿著「今年臺灣主要儲存商機在哪裡?」發問,不管原廠或是臺灣系統整合商,答案絕對不脫金融、電信與製造業。這三個產業憑什麼受到這麼多「關愛的眼神」?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每天都有大量的資料產出,他們都需要大量的儲存。

在許多廠商的眼中,儲存已經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一環。「永續經營」這個名詞對臺灣經濟體來說並不陌生,尤其臺灣95%以上都由中小企業所組成,繼續存活下去並維持獲利,更是企業主每天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儲存」在他們心中的份量又如何呢?從「目的」開始導正觀念

培基數碼技術長項魯臣舉了一個臺灣電子大廠的實際案例。當時這家公司因為儲存容量不夠,面臨必須重建的時刻,找上培基數碼之前,該公司已經找過其他原廠產品進行測試,令人驚訝的是,新產品的效能居然比舊有系統差。等到培基數碼送測EMC產品後,效能一樣不如舊架構,結果令人大失所望。

項魯臣形容這個事件「匪夷所思」,「再怎麼說,新產品的效能不可能比舊架構糟!」等到培基數碼的工程師再次檢視整個專案後,發現該公司誤解儲存架構的目的,導致低階儲存系統動用高階設備來測試,難怪結果會人仰馬翻。項魯臣說:「企業的儲存觀念,必須從目的開始導正!」

康柏企業系統業務部行銷協理趙長新也說:「導入儲存系統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對上億元的資料庫系統都花得下手,眉頭也不皺一下,可是低階200~300萬、具備3TB儲存容量的SAN,他們卻要考慮再三。」

在許多分析報導中,儲存已經從「設備(device)」成為「平臺(platform)」。企業在思考儲存架構的同時,也不能再以「不夠就加」的概念執行,一段時間以後,企業只會為了雜亂無章、散處各地的資料再傷一次腦筋。好看不一定好吃

臺灣95%以上是中小企業,單從比重看來,中小企業確實有著肥美的商機。但是,如果以80/20法則來看,80%的貢獻來自於20%的客戶,那麼原廠或臺灣本地的SI鎖定資源豐富的金融、電信、製造業,也就無可厚非了。

「只要是中小企業,首先會care的都是成本。」IBM企業主機暨周邊系統事業處副總經理葉緯說。EMC臺灣區總經理江金龍也認為:「資訊對於企業來說就像水、電一樣的不可或缺,但企業必須明白,不論SAN或NAS,都沒有任何一套資訊儲存架構可以完全適用於每一家企業,企業的儲存方案完全by needs。」

正因為新系統的落實不易,沒有幾年的運作光景,新架構並不容易推展到市場,臺灣的中小企業雖然是建置儲存系統的大餅,但如果觀念無法深植,再怎麼看好都是空談,只會變成「上頭熱呼呼,下面冷冰冰」。

早期臺灣便跨入儲存事業的新儲域科技行銷業務部副總經理陳清蔚認為:「今年臺灣整個儲存市場雖然會繼續成長,但不應該太過樂觀,在我看來,最多就是比2000年的狀況再好一點。而中小企業去年佔了新儲域60%的營收,在今年,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比重肯定會反過來!」

中小企業的商機固然看好,不過在企業成本、技術、需求的考量下,供應商雖然不致於「流血」出售,但投注的心力和利潤回收根本不成比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對大型企業來說,因為資本多、需求高、觀念足,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是對於小企業來說,市場多家供應商一致的反應是:「不容易。」

耐特普羅業務副總經理李沛祥認為:「儲存系統對企業的價值在於『管理』,但是臺灣企業意識到的時間往往比美國晚半年。」以100人的小型企業來說,充其量只是用網路串連每臺PC,頂多在公用區開設資料夾,「嚴格來說,這種模式連基本的file sharing都做不到。」陳清蔚說。

江金龍認為,一座「網路」基礎的儲存系統可以帶來許多可見的效益,他以EMC為中華電信所建置的帳務系統為例說:「萬一中華電信的主機系統中斷,EMC可以立即將所有資料備分到十公里外的三重市外郊,在1~2個小時內就能與HP的主機連線啟動,把災難風險壓到最低。有效益的儲存系統才有價值。」

SAN雖然涵蓋的範圍大,但是有成本與舊式設備不支援的包袱;NAS雖然具備file sharing的功能,但是速度與效能都不如SAN,而且許多微軟Exchange的功能NAS不易支援,會受限於企業眾多的PC伺服器。

中小企業就註定要當儲存市場的孤兒嗎?那倒不一定,項魯臣說:「中小企業只是還沒碰到痛處,只要傷了、痛了,臺灣儲存市場就會一下子大受歡迎(booming)!」中小企業的痛處在哪裡?或許經歷過大火、水災的企業,才能真正感受到「儲存威而剛」的迫切需求。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