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在中國經營市場,有哪些成功要素?

簡單的說,你要懂得利用自己的資源去「leverage」其他的資源。我看過胡雪巖的傳記,他曾提到在中國做生意要擅用「三種勢力、一種能力」,即商場勢力、洋人勢力、官方勢力,還有議價能力。到目前為止,這個說法還是適用。

為什麼要運用商場勢力?因為你要掌握通路。目前兩岸三地的競爭優勢很明顯,臺灣有技術,香港有資本,大陸的優勢則是有龐大的通路,因此如何運用大陸的通路體系,攸關在中國經商的成敗。在洋人勢力部分,胡雪巖說,洋人「科技領先、資源豐富」,現在何嘗不是如此?跟外商合作,可以獲得先進的know-how,也可以獲得比較好的support。至於「官方勢力」,並非要鼓勵廠商走後門,而是說臺商在大陸應該注意中國產業政策的走向,以及相關的優惠,尤其IT產業是目前中國官方扶植的產業,每年的相關採購、預算驚人,應該積極爭取。至於「議價能力」,這是商場的基本技能就不多說。目前在中國經營成功的臺灣IT通路業廠家不多,你認為原因在哪裡?

臺灣的廠商沒有操作過大市場的能力,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經驗難免不足,這是每個臺商都會碰到的問題。除了擅用前面提到的那些力量外,我們不妨把中國看成是幾個小市場組合而成的市場,這樣經營起來會容易一些。除非你只想經營臺商市場,或者你有很強的後盾,否則到中國不要自己做SI,即使成功頂多也只能做到區域性的SI。

臺商踢到鐵板,主要是直接面對通路造成。就IT通路而言,中國的通路與收帳系統實在是相當複雜,雖然經營通路可直接面對end-user,掌握不少寶貴的資訊,但是風險太高。除非你只是作大陸臺商的生意,否則最好還是尋找一個可靠的通路合作。例如透過當地的SI賣產品就會比較保險。

其實不只是中國,臺灣也是如此。以英特爾為例,他們在臺灣與中國的行銷,都是用當地的代理商,獲利沒有減少,反而更多。臺灣的IT廠商,無論是硬體或軟體,規模都不大,要如何切入大陸市場?

其實還是老話,要善用當地資源。目前在中國的IT市場競爭,已經提升到Solution層次。也就是說,臺灣廠商可以將彼此的軟體硬體解決方案結合,或與外商合作、搭配,提出一套完整的total solution或components,再透過當地的經銷體系銷售。簡單的說,臺商要在中國立足,須建立一個好的銷售平臺,讓彼此的力量可以集中,這是目前中國當地的廠商還無法做到的部分。

其實外商也已經看到這個趨勢,例如惠普最近開始推的「飛雁計畫」,就是這樣的概念,泓磊很早就在當地扮演這種的角色。舉例來說,除了銷售英特爾的硬體以外,我們也與英特爾合推ISV(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計畫。另一方面,我們也透過我們在中國的通路與網絡,為相關的廠商舉行聯合road show。

在銷售時,也會介紹客戶認識其他廠商的相關產品。此外,我們也為為相關的軟體、硬體產品做媒合的工作。若有需要,我們也可以協助在香港的資本市場上市取得資金。你剛才提到,大陸的官方採購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目前中國仍有強烈的民族情結,臺商在大陸也算是外商,也有人說,大陸市場競爭激烈,利潤很薄,又要負擔風險

那要看你怎麼想。在中國一定要有「在當地紮根」的心理準備。如果有這種心理準備,就可以克服或換一種思維。問題雖然存在,但情況會隨時間而改善。

舉例來說,過去中國國營企業雖然是成本導向,但「便宜就是好」的心態已經逐漸改變,最近思愛普(SAP)就在中國拿到幾個ERP的大案子,而這還只是起步而已。

以軟體市場為例,IT產業競爭的層次已經提高到服務部分,問題不在誰的產品便宜,而是什麼解決方案可以真正照顧到業務需要。

硬體方面,大陸有成本優勢,臺灣廠商間又競爭激烈,硬體之間的差距會拉近,硬體要賣得好,要看搭配的軟體。另一方面,手機或IA家電等消費性產品,以及精密儀器等工業性產品也都需要嵌入式軟體。所以,軟體扮演的角色會更加重要,尤其目前中國是以Linux與自由軟體為發展主流,是臺灣軟體業可以切入的時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