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日前在第4屆FHIR聯測論壇中,提出健保數位升級8大策略,包含建置家醫大平臺、健康存摺SDK個人健康資料加值應用、健保雲端查詢系統優化、數位化審查、遠距醫療整合、虛擬健保卡擴大應用,以及完善健保BioBank和數位基礎建設。其中,健保署不只要升級健保系統,還要改採混合雲架構和新型機房,來提供更穩定的服務。而數位基礎建設瞄準基層診所和特約藥局,健保署要建置健保雲來讓廠商上架雲端系統,供基層診所選用。
盤點臺灣數位醫療困境,健保系統亟需升級
健保署之所以提出數位醫療轉型措施,是因為看見臺灣數位醫療發展的困境。石崇良將這些問題分為醫療端、產業端、政府端和民眾端4大層面,就醫療端而言,全臺近500家醫院,許多醫院的核心系統自成體系、難以互通,這導致集團醫院推動智慧醫療的成功經驗,難以複製、擴散到其他醫院。
再來,小型醫院缺乏IT人力,大多仰賴委外廠商,難以具備應用開發和資安維護能力。不只小型醫院,對臺灣2萬多家診所和數千家醫事機構來說,更是如此。而且,這些醫療機構的IT系統建置,幾乎以健保申報為目的,因此規模小、自動化程度低,也缺乏系統升級的誘因。這是石崇良觀察到的醫療端數位醫療問題。
就產業端來說,廠商要取得醫療資料來開發智慧應用,目前還是障礙重重,且廠商與單一醫院開發成功的經驗,也難以複製到其他醫院。此外,產業端也還沒建立成熟的產品營運模式,另也需一致的標準規範。
對政府來說,數位醫療的困境則有2大類,一是公衛系統與其資料庫,這些系統「亟需升級,」且資料標準缺乏一致性和互通性,導致醫護人員使用系統時,得一次開好幾個視窗、來回操作。另一類是健保資訊系統及相關資料庫,尤其健保是全臺規模最大資料庫,資安應符合最高標準。而且,健保資訊系統服務全國醫療院所、產業和政府部門,「系統已使用28年,也到需要重新升級的時候了,」石崇良說。這是健保署接下來要執行的重要任務。
就民眾端而言,民眾自主意識抬頭,從過去的資料提供者角色轉為參與者,因此,健保資料治理機制得要更完備。同時,自COVID-19疫情後,民眾對創新照護模式接受度提高(如視訊診療),也有利於推動和發展數位醫療應用。
石崇良總結,這些問題,都可歸結為「資訊數位化、系統自動化和標準一致化」等3大改革目標。
衛福部如何規畫臺灣智慧醫療升級
於是,衛福部自去年開始籌備臺灣智慧醫療升級計畫,可分為3階段,包括建立能接軌國際資料標準架構的基礎設施、打造符合國際趨勢的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以及建立以病患為中心的服務生態系。(如下圖)
其中,石崇良強調,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的目的,是要符合數位化、自動化和標準一致化等3大目標,來讓醫療機構交換資料。除了次世代平臺,衛福部同時也提出公共建設計畫,要建置跨部和署的醫療數據共享平臺,並打造食藥署、國健署、疾管署和健保署之間的資料交換標準架構和格式,設置FHIR共通欄位格式和LOINC編碼的實作指引。
石崇良指出,這些部內計畫將在明年展開,而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計畫,衛福部這2年先與醫療機構和產業溝通,預計後年動工。
健保署數位升級有8策略
不只衛福部帶頭推進數位醫療發展,健保署也有8項策略,來實現健保數位升級、加速醫療照護數位轉型。這8項策略包括針對民眾的家醫大平臺、個人健康資料加值(含健康存摺SDK),針對雲端系統的健保雲端查詢系統優化、數位化審查,針對健康照護的遠距醫療、虛擬健保卡擴大應用,以及針對資料生態系的健保BioBank和數位基礎建設。
進一步來說,家醫大平臺是要打造一個個人初級照護健康管理平臺,將各種醫療和健康資料歸戶,透過分析這些資料來提醒民眾健康狀態。這些資料來源有好幾個,包括民眾的醫療記錄,如檢驗檢查、醫療影像、就醫和各種收案計畫(如居家、遠距、巡迴醫療和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另也有穿戴裝置、其他平臺資料,以及衛福部相關司署與各地方政府資料,再加上民眾授權的健康存摺資料,全都匯集到家醫大平臺上。
接著,平臺可根據這些資料,來提供個人健康的日常追蹤、異常管理、風險預測和檢驗值分析等功能。甚至,健保署還要讓平臺具備雙向回饋機制,也就是對民眾,要提供結果回饋、未篩檢提醒和篩檢後異常追蹤等通知,另也要將異常個案名單和未篩檢名單回饋給家庭醫師,來讓醫師掌握民眾健康狀態。(如下圖)
就個人健康資料加值策略來說,健保署要繼續擴大健康存摺SDK的運用,來公私協力整合更多健康資料,提高民眾健康意識。意思是,智慧醫療應用開發商可向健保署申請健康存摺SDK介接,通過後可在自家健康App中,經民眾授權同意,來串接民眾的健康存摺資料,並整合健康App數據(如IoT裝置數據、睡眠時間)來管理健康。健保署這次不只要擴大應用,還要完善健康存摺SDK管理機制,來營造健康資料應用生態圈。
健保署系統要升級,還要建立數位審查機制
另一方面,健保署自己也要升級,推動第三代健保雲端查詢系統。目前,健保雲端查詢系統可供醫師在3卡認證的條件下,調閱12種民眾醫療資料,其中就包含醫療影像資料,但期限只有過去6個月。石崇良表示,由於影像資料龐大,健保署計畫未來將影像資料移出健保系統後,依然能供醫院查詢、不限時間。
此外,健保雲端查詢系統的優化,還包括導入醫療支援模型,如新添重複用藥或重複檢驗檢查提醒,來提高醫療品質和病人安全。此外,系統本身還要改善使用者介面,要更友善,並提供多元雲端憑證驗證機制。
除了系統優化,健保署還要建立數位化審查機制。這是因為,越來越多醫材和藥品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也得透過真實世界資料(RWD)的蒐集,來檢核給付醫材和藥品是否發揮效用。因此,他們首先要建置RWD收載系統,比如高價醫療服務RWD收載、暫時支付藥品登錄系統等,並建立效益評估機制和自動化追管機制,來讓作業更順暢。(如下圖)
不只如此,健保署也要建立事前審查預檢機制,要透過「雲端化來減少紙張的使用。」石崇良表示,未來這些審核所需資料,將採用統一標準格式,並導入AI來加速審核,節省專家們一一來回審核的時間。舉例來說,目前藥品核價的送審流程,得由藥商準備紙本和光碟資料,送件經預審、專家會議、初核通知,再進行共擬會議,最後才電子公告核定結果。醫院端的送件申請亦是如此。
未來,這些流程將改為藥商或醫院透過系統上傳、審查流程數位化方式,來提高效率和透明度。
遠距醫療擴大範圍,還有更多數位配套措施
健保署還有2項策略,要建立打破圍牆的照護模式。這2項策略就是遠距醫療和虛擬健保卡,其中,健保署自2020年開始,就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主要針對偏遠地區的五官科遠距會診,但現在,遠距醫療範圍要擴大到居家照護,對象包括長照機構住民、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在家住院醫療照護計畫,以及居家透析患者,場景也從山地離島偏鄉,擴大到民眾家中。
這個擴大不只是居家適用對象更多了,還有將原本醫師對醫師(B2B)的遠距會診模式,擴大為醫師對醫事人員(如護理師)、醫師對病人。這些擴大是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案涵蓋的內容,石崇良透露,健保署預計明年擴大遠距醫療的運用。
也因為診療場景擴大到家中,虛擬健保卡的運用成為身分快速辨識、調閱醫療記錄的關鍵,這也是健保署接下來要推廣的政策,要擴大虛擬健保卡的就醫功能和推廣應用。不只如此,健保署也一併推動電子處方箋平臺、數位同意書簽署平臺,還要介接更多行動支付和手機錢包,來完善就醫全流程數位化。
建置資料生態系保障退出權,還要推動診所雲端系統升級
健保署最後2項策略,是要建立資料生態和數位基礎建設。就資料生態系來說,健保署要制定專法,來完善健保資料治理機制,比如依去年憲法法庭釋憲結果,新添民眾退出權。為此,健保署規畫多種退出申請管道,也要建置個人申請狀態的資訊揭露公開平臺,並連結前述的資料收載系統。
由於民眾的退出,可能影響藥品和醫材RWD收載與效益評估的可靠性,因此,健保署還要建立資料退出的代表性評估和衝擊預防機制。
不只針對健保資料庫,健保署還要建立數位基礎建設。這個目標可分為2大工作,一是強化健保本身的數位基礎建設,不只要提高資安韌性和效能,如建置符合國際資安標準的機房、建立強化資安防護的混合雲架構,還要導入國際資安和醫療資訊管理學會(HIMSS)制度。甚至,健保署還要成立專案辦公室,來培育健保數位資訊管理人才。(如下圖)
另一個工作則是推動基層診所的健保雲端HIS,而且要導入接軌國際的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意思是,健保署要建置一套「健保雲」,來讓廠商上架自家的雲服務,供基層診所、特約藥局來選擇合適的系統使用。這麼做,可解決目前診所的IT成本、資訊無法即時分享等問題。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