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遵循「安全設計(Security by Design)」原則已宣導多年,如何讓更多人認清這方面的問題,並實際採取行動,是軟體開發界、資安界持續面臨的挑戰。一個多月前,美國網路安全暨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為此特別發布新型態資安警報,他們強調在軟體開發生命周期中,若未實施安全措施,將造成危害,希望進一步促進製造商重視此議題,扭轉全球資安風險態勢,避免不安全的產品持續危及企業、家庭,以及關鍵基礎設施(CI)。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CISA發布的資安警告與通報(Alerts & Advisories),都是聚焦在「最新的攻擊」,以及「軟體的漏洞」,最近他們發布有別於上述的全新警報系列,名為Security by Design Alert,我們認為此舉相當別具意義,這意味著資安推動將更正式邁向軟體開發實踐,進一步在更早期的階段解決相關問題。
CISA發布的兩份警報,一份是聚焦在敦促製造商應該主動保護網頁管理介面,避免遭受惡意網路活動,另一份是要製造商拒用預設密碼,避免相關濫用威脅。可以想見的是,接下來CISA還會針對不同主題,持續發布這方面的警報。
這方面的內容,也將能作為我國企業組織的重要參考與借鏡。因為對於資通訊產業發達的臺灣而言,近年政府持續推動將資安概念與重點融入產業發展政策,Security by Design亦是一大發展重點。
減少國家風險,提醒防禦者因應,還要促進軟體製造商改變
有了最新攻擊警報及軟體漏洞警報,為何CISA還要發布全新的Security by Design類型警告?他們表示,如果想要減少國家的風險,不只是提醒防禦者最新的攻擊與軟體的漏洞,更需要深入軟體開發的面向。
過去CISA通常將重點放在向防禦者宣導,使他們了解應該怎麼做,才能預防或應對,現在這個新系列警報的對話目標,則是軟體製造商,並著重說明供應商的決策能幫助全球減少相關危害,同時也告訴這些製造商可以遵循哪些原則,主動消除所帶來的風險。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漏洞或入侵活動,如果製造商在開發過程遵循安全設計原則,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因此,需要提醒製造商從根因(root cause)分析角度出發,採取具體改善行動,以減少同樣類型問題造成的資安風險。
未來,CISA如有更進一步的規範,這些指引內容也能作為企業後續改良安全設計的依據,一旦發生相關資安事件時,也能以此作為究責的參考標準。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目前CISA最新發布的安全設計警告,首先聚焦於哪些面向:
警報1:保護網頁管理介面、防範惡意網路活動
在首個警報中,CISA強調保護網頁管理介面。儘管CISA並未說明原因,為何以此面向作為首個警報,根據我們推測,現在各式連網設備幾乎都有網頁介面,使用者可能以此遠端管理設備,但若設定不良,可能有被駭客接管的風險。
CISA指出,產品的資安防護不足導致駭客與惡意軟體有機可乘的狀況,很多廠商會質疑客戶為何不做好資安,以避免這樣的事件?
然而,資安防護並不只是用戶層面的問題,產品製造商也必須負起責任,因為所有的產品都應該在開發的階段,就導入適當的設計,盡可能減少漏洞,並阻止這些漏洞遭到濫用,例如,利用內建的風險緩解措施,減輕客戶資安防護負擔,也可以避免大規模的危害。
為此CISA建議,可參考CISA去年發布的《安全設計與預設的原則和方法》,遵循當中提及3大原則中的前2項原則。
具體而言,廠商應從持續發生的針對網頁管理介面的惡意網路活動,汲取教訓,在安全設計的層面,秉持兩大原則,分別是:「對客戶的資安負起全部責任」,以及「更徹底擁抱的透明度與當責。」
以第一項原則而言,軟體製造商應投資發展關鍵安全領域,包括強化應用程式安全強化、應用程式功能,以及預設配置。如此才能減少潛在的攻擊面與提高防禦能力,而檢查預設配置也是一大重點。
具體而言,如果我們要保護系統、使其遠離公開網路環境,就不應該天真地認為客戶就會照辦,而是在產品設計導入資安最佳實務。CISA在此舉出三例:
一、產品預設禁用網頁介面,並提供說明指引,列出更改預設配置可能帶來的風險,並以技術和非技術的方式解釋。
二、產品若處於有弱點的狀態時,需強制停止運作,例如直接暴露於網際網路。
三、警告管理者,變更產品的預設狀態將可能導致組織面臨重大風險。
此外,軟體製造商也要現場測試,以瞭解客戶如何在其環境部署產品,以及客戶是否以不安全的方式部署產品,掌握這些資訊之後。將有助於識別建立產品的方式,並促使客戶能夠以安全的方式使用產品。同時,需在整個產品範疇內應強制實施身分驗證,尤其是涉及管理者登入的關鍵介面。
在第二項原則,CISA建議軟體製造商揭露產品漏洞時,應優先注重資訊的透明度。換言之,要挖掘漏洞的根本原因,並且做好完整的漏洞(CVE)內容的公布,以及正確漏洞類型(CWE)的揭露,這不僅是有助於客戶了解與評估風險,對於其他製造商而言,有了這些資訊之後,能幫助其他業者識別相關漏洞或同類型漏洞,並且採取行動,促使更多製造商也能從中學到教訓,進而反思本身該如何改良產品資安。
警報2:拒用預設密碼
在企業環境或各種裝置與軟體系統上使用預設密碼,雖然降低操作複雜性,但也等於為攻擊者大開方便之門,因此現在很多資安管理規範都會要求:預設密碼需於登入後強制變更密碼。
不過CISA指出,雖然他們一再提醒企業組織,現況並未好轉,網路攻擊者仍持續利用預設密碼(如1234、default、password等),來攻擊暴露在網際網路上的系統,像是美國最近幾個月遭遇的資安事故,是伊朗政府資助的駭客組織,利用OT產品的預設密碼入侵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系統。
有鑑於這類事故層出不窮,CISA建議每個技術製造商都應該開始採取行動。這是因為,要求客戶更改密碼,並不足以防範相關威脅,只有製造商共同採取行動,才能適當應對這類威脅,尤其是在關鍵基礎設施系統方面。
從當前的網路威脅情勢來看,使用廣為人知的預設密碼就是資安風險。而事實上,製造商提供的產品,本身應該採取安全且妥善的預設組態。
CISA建議,可參考CISA去年發布的《安全設計與預設的原則和方法》,遵循當中提及3大原則中的第一項與第三項原則,分別是:「對客戶的資安負起全部責任」,以及「建立組織結構與領導階層來實現目標。」
以第一項原則而言,製造商應投資發展關鍵安全領域,尤其是在預設配置方面,產品應對合理可預見的威脅,提供妥善的資安保護。例如,攻擊者可在網際網路上查找預設密碼,並對暴露網際網路的裝置進行測試,這樣的風險已是顯而易見的情形。
CISA建議製造商可選擇其他作法,這裡舉出三例:
一、針對產品提供獨一無二的設定密碼
二、提供單次且有效期限制的密碼,並要求啟用更安全的身份驗證方式,如抗網釣MFA。
三、要求初始設定必需實體存取,並採指定的獨特憑證。
如在某些情況或特定產品下,並無法採用上述作法,製造商也該謹這項原則的目標,在於建立持久的安全性,製造商不應假設客戶知道──他們必須關閉那些不安全的預設配置。
此外,CISA還提及一件事,製造商應確保最簡單的使用方式,也就是最安全的使用方式。像是許多製造商能夠支援企業的身分存取管控,像是整合單一登入SSO,而且不需額外收費,並在流程上引導客戶使用。
至於第3項原則,是建立組織結構與領導階層,後續才能順利推動「拒用預設密碼」。這意味著不只是由上而下的要求,還要有組織架構與體系的配合,促使預設安全的資安策略能夠真正落實。
基本上,製造商要確保內部人員清楚一件事:資安問題就是產品與公共安全問題,尤其是負責設計、開發與交付的相關部門人員。因此,對於設計與開發的團隊而言,需瞭解客戶如何使用產品,以及相關配置如何產生,進而能夠減輕資安風險。
同時,團隊主管也要在產品設計與開發初期,在商業流程上建立相關激勵制度,並且分配足夠的資源,以便實現這些目標。
推動產品安全設計成全球資安共識,歐美各國政府動作頻頻
在軟體工程中,不論軟體安全開發生命週期(SSDLC)、安全設計等概念,長期以來都受到持續宣導,其概念就是要讓安全實踐引入每個軟體開發生命週期,要讓產品開發是基於安全的設計,有預設的安全。
這些概念過去幾年受到越來越多公司的重視,我們看到一些科技大廠自發、主動施行,並且經常分享相關的方法論與做法,但落實與改變速度仍然太慢。
如今情況有望扭轉,因為最近一年多來,我們看到各國政府都在積極推動這方面的要求。例如,歐盟執行委員會發展資安韌性法(Cybersecurity Resilience Act),規範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IoT設備,包含軟體及硬體,都必須採用安全設計,希望減少不安全網路產品所帶來的用戶與社會成本,2024年待正式批准。
美國CISA在2022年發布《NIST軟體開發安全框架》(SSDF),2023年4月又聯合9個國家安全機構,共同發布《改變資安風險平衡:安全設計軟體的原則和方法》,10月推出更新版,並與日本、南韓等17個國家的安全機構聯合發布。
最近一個多月,CISA持續擴大推動安全設計的力道,新發布這類型的資安警報。他們強調,安全的最佳實踐不應依賴客戶執行,而是應由產品本身來執行,才能真正減緩相關風險。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