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Google

繼2023年1月宣布裁撤1.2萬人之後,Google今年1月再傳出裁撤上千名員工,上周執行長Sundar Pichai進一步藉由內部備忘錄揭露將裁撤更多人力,頻繁的裁員行動不僅使得內部士氣低落,更有員工跳上檯面批評Google的高層領導無方。

不管是自行離職的、被裁員的、尚在任職的,近來似乎都對Google頗有微詞。

去年7月離職的Google AR軟體主管Mark Lucovsky指出,AR領導階層的人事異動,以及Google朝三暮四的承諾與願景,是他決定辭職的主因。

在Google任職長達18年,於去年底辭職的前Google軟體工程師Ian Hickson在去年11月寫了一篇長文,描述了這18年來Google內部文化的轉變。他說自己很幸運能經歷剛剛IPO後的Google,當時Google任何階層的員工都非常關心做正確的事情,「不作惡」(Don't Be Evil)確實是公司的指導原則。

Hickson見證了Google因許多替社會造福的行為而遭到批評,如Google Books,那時的主管也都會給出坦率且透明的答案,他在Google從事HTML及相關標準的工作時,其任務是替網路帶來所有好的事情,因為所有對網路有益的事都會對Google有利,也被明確告知要忽略Google的利益。

曾幾何時,Google的文化改變了。原本以使用者為利益的決策,變成以Google利益為主,再轉成以決策者的利益為主,同時透明化也蒸發了。待在Google的後期,Hickson再也找不到有人可以解釋Google的願景,士氣處於史上最低點,且灣區的心理治療師可能會告訴你,所有的Google員工都對Google不滿意。

Hickson也批評Google的裁員政策是出自於推動股價成長的短期利益,不再優先考慮長期的成長,同時裁員也帶來潛在的不良影響,過去Google員工可能會關心使用者或是公司,相信做正確的事情終將得到回報,不論是否為職責所在,但在大規模裁員之後,當員工不再相信公司的支持,只能大幅減少任何的冒險行為。

Hickson認為,上述的種種問題很大一部分要歸咎於執行長Sundar Pichai欠缺有遠見的領導能力,同時Pichai也對維護Google的早期文化缺乏興趣,還放任無能的中階管理人員蔓延。

身為今年首波裁員對象的前Google工程經理Kenneth Smith則說,他是在1月10日晚上收到職務被取消的電子郵件,他認為,如果需要讓某人離開,應該要面對面地看著他們的眼睛,最後跳出來跟他會面的是主管的主管。

Smith表示,他對Google在2023年1月裁撤1.2萬名員工的方式感到憤怒及沮喪,在此次的裁員中,他並未看到Google從那次的經驗中學到太多東西。

尚在Google擔任軟體工程師的Diane Hirsh Theriault對Google的批評則更為激烈。她說Google不具備有遠見的領導者,不管是最高管理階層、資深副總裁或副總裁,全都非常無聊且茫然。

Theriault指出,這麼多年以來,Google從未推出任何一款成功的事物是由高階主管推動的,副總裁們有時會企圖下令,像是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聊天程式或是以AI為優先的展示,然而,這些事物多半很草率,半生不熟的,倘若沒有在6個月內獲得1億名用戶,那麼就會被放棄並關閉。

在她任職Google超過8年的時光中,的確曾經遇見有能力的主管,這些主管列出了方向,聚集了團隊,測試一堆東西,有的東西有黏性而且很酷。然而,現在全都是一些無聊且茫然,給出模糊方向(AI),同時扼殺金鵝(Golden Goose,穩定營收)的主管。

Theriault認為,這些主管並沒有自己真正的願景,於是他們需要下屬替他們想出很酷的東西,然而,在過去的一年來,整家公司都在輪流裁員,從工程、銷售、支援、用戶體驗、產品、到資料科學等所有部門,而且只是隨意的裁撤員工,燒毀知識並摧毀功能完整的團隊。

不過,有些人覺得Theriault的說法過於偏激,因為Google所有高階主管都無能的機率並不高,也推測如此重砲攻擊自己公司的Theriault可能會被Google開除,或者未來也不容易找到新東家。

另一名Google前員工Daniel Raffel則說,他覺得Google的問題不在於缺乏有遠見的領導者,只是其文化變得崇尚快速模仿、太早發布產品,還有對專案的投資不足及放棄專案的傾向,與其說是缺乏遠見,不如說是缺乏承諾。

對於這些Google內部風波,曾經擔任記者及風險投資人、長期浸淫在矽谷的Om分析,Google似乎陷入了與貝爾實驗室(Bell Labs)、Xerox Parc或IBM Research Labs相同的困境,當這些企業霸主與可穩定預測的搖錢樹緊密結合時,便無法再做出大膽的決定,那些從中階晉升至高階的管理人員則喪失了想像力及冒險能力,而無法再將公司置於新的成長曲線上。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