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Q將在6月27日終止營運,為許多X、Y世代的最初消費性網路通訊體驗畫下休止符

ICQ營運業者VK上周貼出公告,並鼓勵用戶改用該公司其他訊息服務及協同平臺。

ICQ由以色列公司Mirabilis於1996年推出,允許使用者1對1即時傳訊,也可以留言給離線用戶。用戶安裝ICQ軟體後都會被分派一組編號,而非現在以自己的電子郵件信箱或可取任意暱稱,然後在系統列顯示一朵小花,小花顏色顯示用戶狀態(如綠色為線上,紅色為離線,花上有食指表示請勿打擾,花上有空白矩型表示Away),用戶也可依此判斷對方狀態。

ICQ同期出現的點對點通訊軟體包括AOL Instant Messenger及微軟MSN Messenger。ICQ功能雖然基本,但也因簡單使用而廣受歡迎,ICQ經典的「Uh oh!」來訊提示音是許多用戶最愛的記憶,但ICQ功能更新較慢,許多用戶轉向可貼表情、介面更豐富的微軟MSN Messenger,以及可打P2P VoIP電話的Skype。很快沒落的ICQ 1998年被AOL收購,2010年AOL又將之出售給俄國投資集團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營運者為Mail.Ru(後改名為VK)。它極盛時間註冊用戶高達1億,2010年被收購時也有4,200萬每日經常用戶。

現在ICQ也能傳送照片、撥打語音或視訊通話,用的人應該不多,不過仍然有人因為特殊目的使用ICQ。2021年1月WhatsApp修改用戶條款,可將用戶資料分享母公司Meta其他服務(如Facebook),讓香港地區改用管理較鬆的ICQ,當月下載量一度大增35%。巴西媒體研究發現,在Instagram、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WeChat、或蘋果iMessage等主流通訊應用程式嚴管的今天,管制較鬆的ICQ被用來傳送兒童色情圖片。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