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伸堂企業資訊中心協理 郭建中

身為40年老牌本土被動元件製造商,禾伸堂企業也面臨政府課徵碳費帶來的衝擊。

ESG永續發展已成為了企業必須重視的重要議題,尤其為落實永續淨零政策,臺灣今年將開始徵收碳費,針對用電大戶的碳排放量課稅,許多企業將根據每年使用碳排放量繳交費用,不只是進行碳排放數據搜集、監控,也得積極展開減碳的工作,落實 ESG,逐步邁向永續發展。

碳費成為企業的新成本來源,碳排放量越多,企業所需支付的成本就越高,這迫使企業必須開始重視減碳的作為,甚至要採取更低碳的生產流程,並串接各種碳排放數據,建立更明確的碳成本,加速永續轉型。

為了因應2024年碳費徵收制度,禾伸堂早早開始了節能減碳計畫,不僅在工廠部署太陽能板,以供應工廠所需的電力,去年展開了ISO14064- 1:2018 溫室氣體盤查,並成立推動小組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盤查減量計畫。

這家製造商還制定了短中長期的減碳目標,計畫在2024年將百萬顆產品的年排放強度較2019年減少10%,並在2050年達到相當於2005年排放量的50%的減量。禾伸堂IT也成為了加速公司實現永續目標和推動減碳的重要關鍵。

數位轉型需求和ESG永續並重

禾伸堂目前正積極推動雙軸轉型策略,一方面加速工廠的數位轉型,另一方面也要因應ESG落實永續發展的要求。禾伸堂企業資訊中心協理郭建中坦言,目前他們遇到的最大考驗是,如何兼顧數位轉型需求和ESG永續發展,成了禾伸堂IT面臨的重要挑戰。

幾年前,禾伸堂積極在工廠的數位轉型導入了IoT技術,希望能夠打造工業4.0的智慧工廠。目前在工廠擁有多達1千臺機臺設備,其中已有300臺機臺部署了IoT感測器,持續蒐集機臺參數數據,並將這些數據回傳到後端的資料庫進行監控與分析。他表示 ,這些感測器的建設和數據蒐集及儲存,都需要消耗電力,也增加了工廠和機房用電量,因而增加了碳排放量。

為了降低轉型對環境的衝擊,符合ESG的減碳要求,禾伸堂從幾個面向著手,一方面持續收集和監控碳排放數據,作為改善碳排的參考,同時也提高種電的比例,減少非綠色能源使用。此外,在IT採購方面,開始考慮環境因素的IT友善程度,例如,在選擇CPU時傾向於選擇低耗能的CPU,如Arm架構的CPU相比於x86架構的CPU更加節能。禾伸堂不僅逐步增加Arm架構伺服器的採用比例,工廠部署的大量IoT裝置也都使用Arm處理器。

更進一步,禾伸堂將朝向雲原生架構發展。郭建中規畫將來的IT架構完全轉向Cloud Native,先從IoT環境開始進行轉換,改用Kubernetes平臺處理和儲存IoT數據,然後逐步擴展到其他IT系統。

他指出,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增加資源運用的彈性與擴充性。此外,考慮到安全因素,禾伸堂並沒有將這個雲原生環境放上公雲,而是選擇在地端進行部署,以確保對於數據和系統的安全和管控。

未來將聚焦邊緣端的 GenAI應用

近幾年,禾伸堂在AI發展上也有不少投入,例如導入AI技術進行瑕疵檢測,搭配結合攝影機來辨識和找出來產品上的瑕疵,以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的良率。不僅如此,他們還計畫未來在MES系統中加入AI機制,使MES具備自主判斷能力,能夠由AI協助處理條件判斷式的問題。

不光如此,企業GenAI應用在今年受到高度矚目,許多企業今年不是計畫導入,就是已經開始利用這項技術,來提高員工生產力、優化內部流程和加速數位轉型。

郭建中指出,目前他們正在研究和評估生成式AI的企業方案,但比起立刻採用,郭建中採取的策略是從底層資料的準備開始著手,他強調,建立完整且充足的資料是首要任務,因為如果資料量不足,生成式AI助手很難提供其所需的答案。

在GenAI應用上,郭建中表示,未來將聚焦在邊緣端的GenAI應用。例如利用GenAI進行工廠IoT數據進階分析與判斷,或是結合影像辨識的GenAI應用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