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資訊局長趙式隆 (攝影/洪政偉)

「至少在我任期內,臺北市政府正轉型朝向實踐零信任的政府機關」,臺北市政府資訊局長趙式隆一語道出,臺北市正推動資安轉型。

趙式隆以零信任作為分水嶺,他將零信任之前視為舊資安,而在零信任之後則是新資安,過去北市在舊資安已打下良好基礎,然而面對層出不窮的風險,臺北市為強化資安,近幾年積極推動資安轉型至新資安。

配合中央推動零信任架構

臺北市一方面規畫配合中央政府的政策推動零信任架構,另方面也與時俱進,與外部業者合作,汲取國外的新觀念及作法,例如臺北市與Cisco在資安方面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國外的觀念作法引進國內,針對國內的環境、法規架構,先進行POC測試,評估是否適合引進國內,作為後續擴大投資參考。

由於臺北市推動資訊向上集中,因此資訊局統籌規畫導入零信任,擴大投資分階段導入零信任機制,先從各局處的共同系統著手,資訊局推動零信任架構,除了軟硬體採購,也為各局處教育訓練,各局處配合市府技術發展進程。目前臺北市政府已向中央政府爭取經費補助,未來如果獲得補助,配合中央政府推動零信任架構政策。

除了依照政府零信任架構的推動策略,市政府也思考在身分識別,將近期三讀通過的電子簽章法納入通盤考量。由於電子簽章法規定政府機關公告排除適用電子簽章,將在一年後終止,市政府計畫先在內部先推廣運用電子簽章,未來內部推動如果成效良好,再進一步推向市府便民服務。

趙式隆表示,現在市府內部約有9成以上公文已數位化,但涉及採購的密件公文礙於法規,仍使用紙本公文、手工蓋章,難以做到公文全數位化,電子簽章法的通過,有機會讓臺北市實現電子化公文最後一哩。「電子簽章法三讀通過,代表數位化的身分驗證,從真實世界到虛擬世界,兩個世界的整合是大家期待的普世價值,政府可以率先完成這件事」,他說。

不論是零信任架構的身分鑑別,或是電子簽章法的數位身分,趙式隆認為兩者都是處理身分的驗證(Authentication),電子簽章法的通過,等於提供新的身分驗證選擇(Option),相當於放寬身分驗證方式,但是,隨放寬而來的風險也需要一併考量,目前國內政府機關還沒有這樣的嘗試,市府希望率先嘗試,未來將實務推動經驗提供外界參考。

以5年10億元經費補助各局處發展人工智慧應用

除了資通安全轉型,臺北市也積極發展人工智慧應用。過去資訊局統籌分配臺北市政府資訊預算,但往往僅能提供各局處申請維護既有資訊系統費用,難以支持各局處發展創新應用,因此臺北市啟動新的作法,從明年開始以5年10億元預算,即1年2億元的預算,推動競爭型科專計畫,響應市長發展人工智慧的願景,各局處需提出AI相關計畫,由資訊局邀請外部委員,從技術、法規、倫理、採購各方面進行審議。

趙式隆表示,臺北市希望透過獨立預算,由熟悉不同業務的各局處提出相關計畫,擴大投資AI,使其在臺北市遍地開花。

制定市府AI管理規範

至於ChatGPT帶動的生成式AI,臺北市政府以慎重方式使用生成式AI,市政府規畫包括生成式AI在內制定一套完整規範,資訊局參考歐盟最新法規,目前已研擬草案提供給各局處以蒐集意見,後續將召開專家委員會,聽取專家的意見,預計今年內就會正式公布。

儘管正式規範尚未推出,臺北市並沒有禁止使用生成式AI,趙式隆提出大原則是機敏性資料,由各局處自行判斷是否運用機敏性資料,並且負起責任,如果沒有涉及隱私或侵權則可使用生成式AI,北市教育局開放學校老師使用生成式AI產生考題。

考慮到使用生成式AI公共服務如ChatGPT有一定的風險,臺北市政府要求提供AI學習的資料必需為開放資料,例如臺北市資料大平臺的資料,或是市府各機關網站的公開資訊。

生成式AI應用涉及機敏性資料必需落地

至於機敏性資料使用生成式AI,則必需在具有主權算力環境下,使用具有較高控制權的大型語言模型。「在機敏性資料使用生成式AI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品質,特別具有價值,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軟硬體都需要較高的主導權」,趙式隆說。

臺北市政府規畫建置主權算力,目前評估幾個可能的作法,包括建置共通機房,採購機器設備,建立完全自有的算力,另一個則是,向資料中心業者購買專屬的算力,運算資源與其他使用者為實體獨立。臺北市政府資訊局未來希望爭取預算,投入建置主權算力,並且能夠落地的大型語言模型為主,例如國科會力推的TAIDE,臺北市政府與TAIDE研發團隊合作,市府也與獨立發展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的聯發科合作,還有其他的開源LLM。

趙式隆表示,不同的大型語言模型各自有不同的專精領域,未來可以交互使用,但涉及到機敏資料,必需要能落實在臺北市具有控制權的主權算力環境。

北市已小規模測試生成式AI在公務的應用,包括輔助新手公務員生成公文草稿,還有針對話務量相當高的1999專線,民眾經常撥打1999陳情、詢問事項,以生成式AI技術開發互動式知識管理,協助客服快速取得相關資訊,再由客服調整回覆資訊給民眾。另外,還有協助機關回覆議員索取資料等等。

趙式隆表示,不論是公文內部使用或對外服務民眾、議員索資,不會直接以生成式AI產出內容提供給議員、民眾,需要搭配人力配套執行,短時間內不會很快推出,明年上半年可能有機會。除了這些應用,資訊局目前也測試將市府網站上公告的文件資料,這些文件內容可能篇幅較長,為方便民眾快速掌握文件內容,市府正測試運用生成式AI產生文件摘要的功能。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