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榮總放射腫瘤部主任游惟強指出,放射線治療雖能有效殺死或防堵癌細胞增殖,但醫師也得圈註治療範圍、確保其他正常器官安全,而透過AI輔助圈註,可將繁瑣冗長的手動流程縮短為5分鐘。

圖片來源: 

臺中榮總

臺中榮總昨日(5日)揭露醫療AI應用成果,是一款放射腫瘤部團隊在2021年導入的器官圈註AI系統,只要輸入患者電腦斷層掃描影像,系統就能自動偵測、勾畫出完整的放射治療範圍器官,制定出最佳放射治療計畫,盡可能保護人體健康組織,可提高器官保護力3.7%至12.9%,降低放射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臺中榮總表示,使用這項AI輔助的患者治療完成率接近95%,達世界頂級標準。

自建精準勾勒系統,原本1小時的人工圈註時間5分鐘就搞定

臺中榮總放射腫瘤部主任游惟強指出,放射線治療雖能有效殺死或防堵癌細胞增殖,但同時,也要保護身體正常組織、降低周圍器官承受輻射劑量才行,避免患者出現頭痛、噁心、腹痛、嗜睡、頻尿等副作用。

也因此,在規畫放射線治療時,就需要精準地勾畫圈註腫瘤和其他器官,來最大程度地保護健康組織。而傳統放射治療,仰賴醫師和醫學物理師手動勾畫病人器官和腫瘤,平均1位病人大約要花1小時,接著才能在系統中進行治療計畫、調整參數,最終為病人進行治療。這個過程繁瑣又耗時。(如下圖)

於是,游惟強與放射腫瘤部醫師謝合原等人一起打造一套AI辨識系統,可精準、快速辨識病人電腦斷層掃描,2分鐘就能勾畫治療圈,再加上人工檢查和修正,5分鐘內就能完成作業(如下圖)。而且,中榮統計人工修正率僅2%到3%,代表系統又快又準確,不必擔心不同人員勾畫的標註差異,可建立標準化作業。

上線3年累計處理5千多名個案,精準圈註降低治療副作用

這套系統,還能降低治療對病人造成的副作用。臺中榮總放射腫瘤部調查指出,近4年來,未完成全程放射線治療的5%至7%患者中,暫停治療的首要原因是身體不適,但導入AI器官圈註技術後,病人因身體不適而暫停治療的比率明顯下降,從63%下降到52%。游惟強解釋,這一下降趨勢意味著醫療技術和病人管理的進步。

臺中榮總這套AI器官圈註技術系統在2021年5月上線後,在這2年還持續更新,包括研發新器官模組,擴充、優化自動勾畫功能,也強化與放射治療平臺的連接,來盡可能保護更多的器官、縮短作業時間和提高醫療品質。

游惟強指出,從2021年5月起啟用AI系統後,目前已100%導入臨床使用,累計超過5千例個案,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器官的放射治療計畫。

中榮團隊還以實際個案說明,一名59歲姚先生長期抽菸、喝酒、嚼檳榔,去年因吞嚥困難就醫被診斷為第三期食道癌,經手術、化療並接受AI器官圈註技術系統的放射線治療後,今年2月再發現縱膈腔淋巴腺復發,必須再次接受放射線治療。

考量姚先生去年和今年放射線治療部位重疊,臺中榮總放射腫瘤團隊維持AI圈註技術之餘,還加強調整劑量,來保護肺臟、心臟和冠狀動脈等縱膈腔內的正常器官,合併使用電腦刀放射治療精準打擊腫瘤,成功避免胸悶、胸痛、肺炎及呼吸困難等副作用。該患者在整個療程中未有不適,目前病情穩定,持續門診追蹤中。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