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與新聞事件無關。
1月初野柳東北方海域發生海纜損毀事件,近幾年接連發生海纜遭到船隻損壞事件,曾擔任NCC電信普及服務基金委員的成大電機系教授李忠憲認為,此次疑似造成海纜損毀的船隻,背後為中國藉人士設立的公司所有,為中國對臺灣的資訊封鎖演習,臺灣仰賴海纜對外通訊,如果對外海纜都遭到破壞,將導致國際通信癱瘓,也會連帶影響本地服務及企業的正常運作,呼籲政府應加強國內通訊網路及服務韌性。
目前臺灣對外共有14條海纜,平時因災害或海上航行船隻意外損壞海纜,中華電信通過緊急調度其他海纜或使用微波通訊來支援訊務,減輕單一海纜損毀對基本通訊的影響,然而,兩岸關係緊張,面對中國的軍演封鎖威脅,如果遇到蓄意破壞海纜,導致臺灣所有對外國際海纜中斷,台灣有可能成為通訊孤島。
對此,李忠憲認為,臺灣海纜造到中國船隻損毀,已是熱戰的前哨戰,灰色地帶的極限作戰已經開始,國際海纜負責臺灣對外9成以上的國際通訊,如果所有海纜都遭到破壞,將使國際通信幾乎癱瘓,屆時跨國交易、金融服務,以及Google、AWS雲端服務,半導體產業的晶片設計跨國合作也會受阻。
儘管新興的衛星通訊技術如低軌衛星通訊,在緊急狀態下可支援對外通訊,但是李忠憲指出,低軌衛星通訊服務如Starlink雖然提供高速網路,但是單顆低軌衛星頻寬為數十Gbps,即使Strarlink完成全星座,僅能提供全球20Tbps頻寬,而現今一條主流海纜可提供數百Tbps的頻寬,衛星通訊頻寬可在緊急時提供應急,但難以取代海纜的大頻寬優勢。
因此,他建議實體網路基礎建設上,應建立戰時路由及通信架構,對外國際通訊方面,建立多條連接其他國家如日本、菲律賓的海纜,以分散風險,並且這些海纜的建置應採用物理防護措施,例如深埋、多路徑設計。另外,建立衛星通訊備援,部署高頻寬的衛星通訊系統,例如引進Starlink,建立軍事、政府及民間的合作,並建立地面站,確保衛星通訊服務品質。
但是,「如果(海纜)斷了以後,國內網路也不通,要怎麼辦?」,李忠憲表示,國內不少服務連到國外,甚至很多使用Google的DNS,如果無法連到DNS,這些服務將會受到影響,過去臺灣對外海纜中斷,按照經驗,通常維修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但實際上國內網路仍是連通的,應該要讓國內的Proxy或資料庫伺服器仍能夠正常運作。「如果沒有設想讓國內網路自己連通,那麼所有服務都會癱瘓」。
李忠憲表示,政府應該帶頭作準備,當所有對外海纜都被切斷,應思考國內實體網路仍能連通時,如何讓其繼續發揮作用。
例如可以建立Smart Proxy代理,讓單一路由被切斷時,自動切換路由,避免被阻斷。另外,在國內部署大量的內容快取伺服器、CDN,確保關鍵服務,例如政府網站、金融系統的資料能在本地存取。
此外,參考俄烏戰爭,開發戰時專用App,包括可以離線模式運作、具有分散式通訊能力的App,利用藍牙網狀網路或Wi-Fi的傳訊技術,讓民眾在緊急狀態下仍能有限制或基本的通訊能力,李忠憲認為,民眾處在網路時代,已習慣使用在網路取得各種服務及資訊,當緊急狀態導致網路通訊中斷,對民眾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衝擊,通過專用App讓民眾獲得有限的通訊,即使所獲得的資訊相當有限,對於安定民心相當重要。
由於國內欠缺對大規模網路中斷的應變演練,他也建議政府應作網路韌性的演習,定期模擬大規模網路攻擊或通信中斷的情境,去評估系統的響應能力;此外,讓技術人員演練應對海纜被斷、網路阻斷,提高對緊急狀態下,通訊受阻受限制時的應變能力。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