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國科會在14日揭露2026年度科技發展布局,規畫1,800億元科技預算,要持續推動5大信賴產業和國家希望工程,如淨零科技、晶創臺灣方案等,還要建立晶片臺灣隊、精進臺版大型語言模型TAIDE,發展主權AI。
國科會也透露AI基本法草案進展及未來規畫,繼去年9月草案預告結束後,原版本經小幅修改,例如將風險分級改為風險分類,並於去年10月送交行政院。未來將由數位部制定風險分類框架,各事業主管機關再依該框架訂立管理規範,最後由行政院數位法制協調會議盤點,各部會作用法和配套措施。
規畫1,800億元預算發展2026年度科技布局
國科會進一步解釋,部會規畫的2026年1,800億元科技預算,目的是要推動5大信賴產業和國家希望工程,其中,5大信賴產業是指半導體、AI、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國家希望工程則指中小微型企業數位創新、創新創業雨林生態系、科技創新(如太空科技、量子、資安和生醫及精準健康等)、數位新社會等。
具體來說,這兩者所涵蓋的計畫包括淨零科技方案、臺灣運動x科技行動計畫、晶創臺灣方案、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臺灣AI行動計畫2.0、高齡科技方案。同時,國科會也正規畫次世代通訊科技方案、智慧國家2.0方案,要跨部會與產學研界共同執行。以上都是明年科技預算將用來推動的國家級計畫。
在明年科技布局中,AI和晶片是一大發展重點。國科會提出5大方法來塑造臺灣AI主權,包括培養跨領域開創性的系統研發人才、補助中小型公司、打造供需媒合平臺、制定AI基本法草案,以及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目標等,來實現3個目標,也就是強化臺灣AI系統研發能力、形塑臺灣AI系統設計製造和應用的產業,以及養成人民運用AI工具和系統的文化。(如下圖)
AI基本法草案小幅調整,國科會將持續精進TAIDE模型
國科會說明,繼去年9月結束AI基本法草案的預告後,他們修改了部分草案內容,包括將原本的風險「分級」調整為風險「分類」,來接軌美國等促進創新的國家做法,其他修改之處則為法律文字和用語調整。這是因為,目前國際對於AI風險分級沒有共識,只有歐盟以法律方式將AI風險分級,其餘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則以政策文件方式,鼓勵業者自主採取因應風險措施。
因此,鑑於AI在不同領域快速發展,國科會表示,後續將由數位部參考國際標準或規範,來制定風險分類框架,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再依這個框架,來訂定自己的主管業務風險分類和管理規範。最後,各部會的AI作用法和配套措施,則會由行政院數位法制協調會議來統籌、盤點。
另一方面,國科會也將持續發展臺灣大型語言模型,將在既有TAIDE模型計畫上精進,比如持續蒐集臺灣本土特色資料集、結合國際最新開源模型,再加上國科會建置的算力資源,來優化TAIDE模型。同時,國科會也會推動公私部門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來凸顯臺灣主權AI優勢。
聯手環境部推動AI+低軌衛星監測溫室氣體
在同一天的會議中,環境部監測資訊司司長謝炳輝說明,2024年,團隊首次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臺灣專家學者、政府跨部會合作,在高屏地區進行垂直3D空氣品質觀測實驗,解析地面至3,000公尺高的氣象環流場分佈,還透過比對飛機觀測、無人機採樣,更清楚掌握污染物濃度的垂直變化,再加上模式模擬和衛星觀測驗證,可作為空品不良預警和因應措施制定的改善策略參考。
於是,環境部這次規畫,要透過跨部會合作,與太空中心研發臺灣第一顆用於溫室氣體和空氣品質變化的監測衛星,來快速掌握境外空污傳輸、溫室氣體影響程度和本地污染的時空變化,建立次世代空氣品質監測網。
這個次世代空氣品質監測網有3大目標,一是強化溫室氣體與空氣污染的監測、源解析甚至是預測能力,二是解析氣膠和黑碳對氣候暖化的影響,並發展智慧監測AI預警機制,最後是打造臺灣超細懸浮微粒特徵和氣象因子暴露整合平臺。國科會認為,這項計畫除了能提升環境監測時空解析,還有望擴大衛星應用產業鏈。
熱門新聞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6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