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研究團隊打造一款腦部訊號-語音合成技術,搭配侵入式電極捕捉到的神經訊號,由AI模型進行解碼、合成語音,能幾乎即時輸出語音,讓癱瘓患者的說話更自然。
螢幕截圖
重點新聞(0316~0331)
BCI 語音合成 神經訊號
用想的就能說話,最新技術可即時合成更自然的腦語音
最近,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共同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發表一項新技術,打破了長久以來的腦波-語音合成延遲問題,可幾乎即時根據腦部訊號來合成語音,重度癱瘓患者透過腦機介面(BCI)就能直接合成語音,聲音還能更自然。
一直以來,這種語音BCI的最大挑戰是延遲過長。以往的系統從使用者「嘗試說話」到「發出聲音」平均要等待8秒,嚴重影響對話的流暢度。這次,研究團隊利用侵入式高密度皮質電極,在大腦運動皮質區截取控制說話的神經訊號,再以AI語音模型來解碼、生成語音,並將延遲縮短到1秒內。此外,研究團隊也用受試者受傷前的語音樣本和AI模型,合成貼近受試者的語音,提高自然度和情感連結。
這種方法不只適用皮質電極這一種腦波設備,多種腦機裝置都能搭配使用,比如微電極陣列(MEA),就連不需要開腦的表面肌電圖(sEMG,也就是貼在臉上的感應器)也可以。團隊的AI模型語言泛化能力也不錯,就算輸入新詞彙,也能準確生成語音。團隊表示,未來將進一步開發能解碼語調、情緒和強弱的語音特徵,來呈現更自然的人機語音互動。(詳全文)
衛福部 健康臺灣深耕計畫 智慧醫療
衛福部揭健康臺灣深耕計畫,鎖定智慧科技醫療等4領域
衛福部科技發展組技監劉明勳在3月27日的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中說明健康臺灣深耕計畫方向,該計畫自2025年起至2029年止、為期5年共500億元預算支援,瞄準4大範疇,包括導入智慧科技醫療、優化醫療工作條件、規畫多元人才培訓、社會責任醫療永續等。
這些範疇又可細分為18個目標,就導入智慧科技醫療這個範疇來說,旗下有5個目標,如AI科技協助臨床醫療、引進國際接軌的醫療科技及技術、優化醫療照護流程和效率、醫療數據共享和安全、朝智慧醫院發展等。又或是社會責任醫療永續其下也有5個目標,包括落實分級醫療並發展社區醫療照護體系、協助政府提高醫療資源可及性和公平性、營造健康生活型態、減少碳足跡與推動綠色醫院,以及建立環境、社會和治理管理模式等。
劉明勳表示,政府將採補助方式來落實這些目標,補助對象包括醫療機構、社區醫療群、醫學會或醫事相關公學會。補助策略則是由下而上提出創新具體做法,同時為避免強者恆大,衛福部也鼓勵大型醫療機構投入部分經費,保障弱勢單位。另,劉明勳也強調,計畫補助不會重複給予。(詳全文)
高醫體系 AI 檢驗
高醫展示5大智慧醫療成果
高雄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日前在2025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展示5項智慧醫療創新技術,包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簡稱高醫)設置的AI大數據分析智慧檢驗服務流程,以及與業者共同研發的乳房攝影影像品質檢測系統、氣管內管異常警示系統、心因性猝死風險預警系統等三大AI醫療模型。
特別的是,高醫今年還融入微型展元素,在現場打造縮小版的超高速檢體自動傳送系統,讓民眾近距離觀察AI驅動的智慧檢驗流程。這套系統可讓檢體運送從35分鐘縮短為3分鐘,跨棟傳輸檢體甚至只需23秒,現場展示的迷你軌道傳輸也呈現條碼辨識、自動分流和AI決策等流程。這項技術不只降低人工運送風險,還因為AI即時監控,能確保檢體快速送達、報告迅速生成,大幅縮短病患等待時間。
高醫體系醫療機構也展出許多智慧醫療應用,比如高醫岡山醫院展示智慧藥局、小港醫院展示全方位智慧復康巴士、高雄市立旗津醫院展示旗津長照島智慧健康全齡照護藍圖等服務,展示高醫體系智慧醫療特色。(詳全文)
小港醫院 復康巴士 AI
小港醫院展示智慧復康巴士
在3月下旬的高雄智慧城市展覽中,小港醫院展出智慧化復康巴士病友門診就醫流程,由AI驅動智慧系統應用,來優化整體就醫體驗。小港醫院表示,根據調查,許多復康巴士病友因長時間等候或診間流程不順,導致錯過回程車次,影響就診安排。於是,小港醫院聯手高雄市交通局,導入醫療快速通關服務,涵蓋從掛號、報到、候診、看診、檢驗、領藥、批價等就醫環節,透過AI自動判讀、優化流程,確保病人順利就醫並準時搭乘復康巴士返家。
進一步來說,小港醫院整合高雄客運API預約系統,當病人預約復康巴士車程,高雄客運就會傳輸當日搭乘復康巴士到院就診名單,跨平臺介接小港醫院當天的就診資料庫系統。病人到院後,服務臺設置的電子白板會介接當日搭乘復康巴士預約清單,志工能提供最合適的就診路線和電梯搭乘指引。病人診間報到後,門診智慧會標註[輪椅]符號,協助優先看診,而看診後的批價、檢驗、檢查等流程,也會有醫院職員優先協助。小港醫院也另外建置Line互動式資訊平臺,來提供病人或照護者就醫資訊。
小港醫院表示,該計畫實施後明顯改善復康巴士病友就醫體驗,病人準點搭乘率從65.6%提升至100%,病人平均候診時間也減少50%,提高診間運作效率。而且,醫護人員診療干擾次數還降至零,病人滿意度也提升至90%。這項應用還獲得2025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也是全國唯一智慧醫療獲獎。(詳全文)
產後護理 非接觸 呼吸偵測
璽悅產後護理之家導入AI 3.0,協助照護母嬰
璽悅產後護理之家分館明水館在今年3月正式啟用,與緯創醫學科技、國科會、雲林科技大學和臺大護理學系合作,導入AI 3.0健康監測系統。該系統可即時追蹤新生兒心跳、呼吸、體溫、影像與聲音等五大指標,還能以AI辨識技術來進行異常偵測,並發送通知,使用者也能透過專屬App隨時查看新生兒狀況,提高照護透明度。
早在6年前,璽悅產後護理之家就開始採用AI零接觸新生兒智能照護系統,至今已照顧超過8,500名新生兒。傳統的新生兒照護方式,仰賴護理人員量測寶寶生理數值,每天定時進行2到3次量測,卻不易即時發現寶寶的異常生理數據。但透過AI系統24小時主動偵測寶寶呼吸、心跳數據,每日量測的生理數值可超過34,000次,可即時發現異常狀況。
尤其,他們導入的系統可在新生兒發燒前4小時,偵測到較頻繁的呼吸,並發送異常提醒,讓護理人員先查看寶寶狀況。除了嬰兒照護,璽悅產後護理之家最近也導入另一套系統,來在不打擾產婦休息的情況下,以高隱私、零接觸方式主動偵測浴廁活動狀況,能即時發出異常提醒,確保母嬰安全。(詳全文)
蛋白質結構 Google DeepMind 帕金森氏症
Google DeepMind揭露3項蛋白質結構預測應用
3月27日,Google DeepMind團隊和新加坡科研局(A*STAR)分享了蛋白質預測模型AlphaFold及其資料庫的亮點應用,比如用來理解水稻磷酸化過程的蛋白質結構,找出能在惡劣條件下生長的優良水稻,或是用來尋找蜜蜂免疫系統中的關鍵蛋白質結構,以及理解STIP1蛋白質結構,也就是一種能減少帕金森氏症患者大腦中蛋白質聚合的蛋白質。
Google DeepMind生命科學產品經理Dhavanthi Hariharan指出,團隊打造出Alpha fold 2,可用胺基酸序列精準預測出高品質的蛋白質結構後,還在2021年與歐洲生物資訊研究所聯手釋出AlphaFold蛋白質結構資料庫,包含2億個蛋白質結構預測,免費提供給研究單位使用。該資料庫在全球已有250萬名使用者,其中超過100萬名使用者來自亞太地區。
在臺灣,則有27,000名使用者採用了AlphaFold資料庫,範圍涵蓋結構同源性搜尋、理解蛋白質功能,以及生成精確的序列比對。例如,臺大研究員用AlphaFold來鑑定和表徵參與配子融合的蛋白質超家族,也就是具有相似核心結構的蛋白質群體,並運用其準確性,來進行結構同源性搜尋。(詳全文)
勒索軟體 Medusa 醫療業
FBI警告醫療健康等產業業者小心Medusa勒索軟體
3月中,美國網路安全暨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聯邦調查局(FBI)和多州資訊共享與分析中心(MS-ISAC)發布聯合警告,指出Medusa勒索軟體組織至2025年2月已影響美國300多個關鍵基礎設施部門組織,包含醫療、教育、法律、保險、科技和製造等產業。
據安全機構分析,Medusa最初是一個閉環勒索軟體變種,由單一團隊負責所有開發和運營。後來,Medusa演變為勒索軟體即服務(RaaS)模式,也發展出附屬組織;Medusa的開發者會在網路犯罪論壇和黑市中招募人手,提供100美元至100萬美元不等的報酬,來吸引駭客加入、專為Medusa作業。
這些成員會使用特定技術和合法工具(如Advanced IP Scanner和SoftPerfect Network Scanner等)來建立入侵據點、避免被偵測。相關單位建議,組織可透過修補作業系統、軟體和韌體,來降低已知漏洞的風險,並分割網路區段來限制橫向移動,同時過濾網路流量,防止不明或不可信來源存取內部系統的遠端服務。(詳全文)
圖片來源/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衛福部、Google DeepMind
MedTech醫療科技近期新聞
1. 傳蘋果正開發AI醫生,最快明年春季隨iOS 19.4釋出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