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選列印(print on demand;PoD)可說是與隨選視訊(VoD)同時期的產物,在80年代末,就有人提出隨選列印的概念。最早期由全錄公司所帶動,隨後因為90年代網路的起飛,因而有了更強大的媒介。

在國外,隨選列印的應用相當普遍。例如IBM與美國影印店Kinko的合作,或是HP在歐洲東方特快車上的列印應用等。運作模式不外乎使用者透過網路或衛星取得內容,之後再依據列印的模式、數量進行收費。

雖然目前相當多的檔案以數位形式存在,並以網路做為最主要的介質,但是平面依然有它重要的力量。雖然20世紀末曾有人倡議無紙化(paperless),但時至今日,公司許多重要的資料,還是會有平面的備分。

因此,當PoD跟隨著網路開始發展後,市場便認為它是無紙化的過渡應用。PoD與傳統影印、列印或印刷最大的不同,在於隨選(on demand)所帶動的列印順序。過去的列印,需求在列印後產生,例如書籍。但是PoD的模式中,則是先發生需求,之後再產生列印、影印或印刷行為。

正因為這項應用模式的改變,有助於列印紙張的控制,因此被視為無紙化的過渡方案。舉個例子來說,位於美國的親友可能想看中文版的哈利波特,透過網路與列印店的服務,隔天就能欣賞中文版的書籍。由於閱讀的介面同樣是紙張,但是卻從需求產生列印,這就是無紙化的過渡。

PoD還有一項特性,少量多樣。一般而言,印量需要在300~2000本才具備經濟規模,對於臺灣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PoD是發放少量員工期刊的優質方案。不僅能解決期刊印刷所帶來的成本,另一方面,對於庫存空間以及內容時效的問題,也可以同時獲得解決,要多少、印多少。

目前隨選列印的應用範圍包括絕版書再版、小量翻印、小規模出刊與試刊出版4個領域。先前提到IBM與美國Kinko的合作,也多半在小量翻印的部分。不過,PoD面臨的內部問題也在這裡:如果無法順利取得書籍或文章的授權、分享,PoD即便技術成熟,也會受到諸多的限制。

不過因為PoD可以讓使用者廣泛的運用知識,相較於2000年以前的電子商務來說,確實轉了個大彎。重要的是,PoD如何取得獲利的平衡點。

至於外部問題,除了過去印刷品的物流配送外,版權就是很大的問題。因此對於內容供應商來說,PoD並不是他們樂見的結果。至於對印表機廠商來說,PoD所帶來的商機,是耗材使用量的攀升。以目前各家印表機的耗材事業比重來看,至少都高過1/3,PoD能讓耗材收入穩定增加。

市調機構IDC認為,PoD是印表機市場的誘餌,引誘電子郵件以及網路影像、文字的呈現。IDC統計,2001年亞太區在印表機與耗材的比重是1比4.4,其中PoD居功厥偉。同時,少於1%的平面藝術公司利用線上進行影像的輸出,IDC也暗示了PoD在輸出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IDC更指出,現階段PoD的主要應用還是在電子書領域。根據統計,光是美國在數位下載以及隨選列印的電子書市場,2004年就會達到4.14億美元。同時IDC也相信,2002~2004年將會是PoD發展的關鍵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