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的「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發展計畫」,預計在6年內投入107億元。這項計畫,被追求利潤如命的產業界視為龐大商機。但另一方面,實際參與學習、教育工作的一群人,卻思考著數位學習即將面臨的困難。

日前,臺北市電腦公會成立了電子書包促進會。什麼是電子書包?這個和電子書只有一字之差的產品,和數位學習有什麼關係?中央大學許健平認為:「電子書包層次比電子書要高,說穿了就是一部隨身的電腦。」

隨身電腦?這個名詞可涵蓋的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WebPad、Tablet PC、PDA以及所有掌上型設備。電子書出現時,哪一個產品即將成為電子書瀏覽器盟主已經爭過不下百回,但這回,WebPad的口氣似乎大了點。電子書包上看500億商機

國科會科學發展教育處處長鄭湧涇表示:「電子書包要有儲存容量大、快速上網以及無線功能等3大特點。」而目前國科會與行政院的跨部會計畫統計,以電子書包硬體363億元,加上軟體72億、無線環境90億,以及固網通訊費的36億,預計未來電子書包可帶動超過500億的商機。

但是,說的顯然比做的容易很多。暫且不論電子書包硬體成本是否能如期降到1萬元以下,學生對於物品的保管與維護能力如何,就是亟待考驗的一環。但業者卻天真的認為:「貴的東西應該會妥善保管吧!」

除了臺灣,馬來西亞、美國、日本、中國都把電子書包列為未來教育發展的重點。不過,許健平卻認為:「現階段的電子書包定義,是有點混淆、不明朗的書包。」閱讀機與WebPad爭主流

就目前業者推出的電子書包來說,大致可分為WebPad與單純的閱讀機兩種。前者以臺灣、歐美廠商為首,以WebPad做為載具。後者則以朱邦復的漢文化聯盟為首,強調以單一功能、簡單的閱讀機為電子書包。

兩者所衍生出來的道路也不同。目前閱讀機在中國售價約790元人民幣,約合4000元新臺幣,但是WebPad目前的售價卻超過3萬元。國眾電腦IA產品經理陳靜宜認為:「WebPad售價要低於3萬元不是不可能,但現階段許多元件、作業系統都造價昂貴,短期內要降價恐怕很難。」

單就目前電子書包硬體成本結構來看,最主要的螢幕就佔了6成價格,如果再加上軟體、處理器、數位內容,價格勢必再向上增加。同時,WebPad採用英特爾Pentium III處理器,過高的溫度可能也不適合長時間使用。電子書包仍然難關重重

硬體的難題,相較於整個電子書包產業來說或許不算大。更大的議題來自數位內容(content)的取得、版權及標準。即便電子書包硬體規格統一、軟體平臺出現,沒有內容業者支援,書包還是空空如也。

依許健平的說法,把電子書包降級到電子書來看,2000年時,恐怖小說家Stephen King曾經嘗試推動「Riding the Bullet」電子書,直接由作者將內容傳遞給讀者,把出版商「去中間化」。時至今日,結果仍舊不明。

或許電子書包的教學領域,少見學生擅自下載數位內容,但是否會讓既有教學出版商利潤受到剝削,甚至走上MP3之路,成為出版業的唱片公司?這的確不是嘴上說說軟體內容有72億商機就可以解決。更何況既有教學出版業者的配合意願也值得商榷,電子書包還有層層的難關。

許健平認為電子書包要成功,出版商、數位學習平臺、消費能力及意願4者最是關鍵,這也是當前電子書包最大的難題。單從「商機」看待電子書包,可能顯得市儈,或許,從教育界開始提出需求、發現問題、解決困難,可能會比較貼近政府推動電子書包、提升教育的原意。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