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IBM併購Rational,對軟體界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對寶蘭的影響為何?有什麼因應之道?

Rational在市場已經耕耘10年,可是說是專案工具(case tool)的代名詞,成為該領域的標準,被IBM併購後產生新的價值,未來可能有新的版圖,這是個新觀念、新市場,只是來分一杯羹。不過,他們的平臺理論根基過深,一般人會遇到操作上的障礙,臺灣也只有高科技製造業等用得起。請說明寶蘭推出的軟體工程設計和開發平臺?何時會在臺灣推出?

應用軟體生命周期管理(Applic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Solution)分成定義(define)、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測試(test)、導入(deploy)、管理(manage),Rational只有設計方案強。

該解決方案中,其中提供軟體開發前定義的工具為CaliberRM,設計工具有Together,開發工具是我們的專長,有Borland Enterprise Studio For Java、Delphi Studio、JBuilder等,測試平臺有Optimizeit Suite、Optimizeit Profiler for the Microsoft .NET Framework等,導入方案有AppCenter、InterBase、JDataStore等,管理方案有StarTeam,還有各種開發環境的解決方案。

整合上述工具,才是軟體開發工程的全部,只有設計端是不夠的。在價格的部分,依照需求不同,以處理器或使用者數量計價。下一季將發表支援.NET的ALM。你有提到臺灣軟體廠商開發軟體還停留在手工時代,要如何改善這樣的情形?

多數資訊學系並未開設軟體工程管理課程,軟體公司也未導入這樣的管理機制,學生畢業後投入職場,憑一己寫程式經驗闖天下,每個人系出名門,土法煉鋼寫法各有不同,未來不只面臨整合問題,更新升級或維護也會造成客戶困擾。根據統計,有50%的專案最後不歡而散,甚至收不到尾款。

軟體工程管理就像蓋房子一樣,先確定需要什麼樣的房子,再由建築師設計好建築藍圖,再發包給不同的廠商開始進行工程。軟體開發也是一樣,要遵循標準的開發程序,遵循一定的規範,開發前經過仔細的溝通和規畫,開發人員依照既定的規則和流程規範,避免投入重複的資源,讓生產成本降低。臺灣軟體公司規模偏小,無力導入數十萬甚至百萬的開發平臺,寶蘭有什麼市場推廣策略?

目前該解決方案尚未在臺灣上市,不過已經和幾所大專院校合作,團隊軟體工程的觀念應該從學校開始做起,過去開發工具軟體只是個人戰力的提升,我們提供整體戰術的指導和解決方案,增進技術開發能力,希望能推動軟體產業升級。

未來可能採用該解決方案的潛在客戶,包括金融、電信、政府或製造業等規模較大的企業,尤其是政府專案推動,過去整包工程給一家廠商,再由廠商發包給下游公司,沒有統一管理的介面控制流程和品質,往往存在許多問題。如果把設計能力交給用戶,經過整合討論將工程藍圖發包IT廠商,經過一段時間施工後再驗收成果,可避免廠商各行其事。

電子化政府釋出龐大的委外商機,但如何篩選投標的IT公司,多半只能靠過去經驗判斷。如果廠商能提出公認的能力資格如CMMI,至少品質和能力上已經受到肯定,這樣的趨勢將逐漸形成。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