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與康柏合併的消息一釋出,臺灣代工業者立即受到重擊,開始議論起新惠普代工版圖的重新分配。根據MIC(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的觀察,新惠普的成立代表PC成熟化,對於臺灣委外代工量則是有增無減。

惠普成立之初,削減成本是一大營運的前提。惠普的目標是在2003財年結束以前,每年節省25億美元成本,根據惠普最新的統計,今年10月財年結束前,可望省下30億美元的成本,擠壓代工成本是一大來源。戴爾就不是價格殺手?

新惠普透過網路壓低代工成本的方式,讓外界再把惠普歸類成臺灣代工業的價格殺手。「康柏本來就是價格殺手,但只有惠普與康柏是,戴爾就不是嗎?」MIC電腦系統研究組組長陳文棠接著說:「對新惠普而言,這項機制只是讓惠普的代工作業『回到標準』,對臺灣不能說是更嚴苛。」

過去康柏在臺灣的IPO(國際採購)人員約有20人,合併後與總部100人的團隊合作,全球運籌的運作之下,惠普一下子多了2400小時的議價時間。臺灣為了接單,勢必要配合突增的2400小時提升議價能力。

臺灣惠普董事長何薇玲說:「臺灣代工業者很厲害,價格怎麼壓,就是可以賺到錢。」臺灣惠普PSG(個人系統事業處)總經理莊正松也說:「哪一家代工廠只做戴爾或惠普?惠普做不到和戴爾一樣的價格嗎?不可能。」戴爾、惠普先天不同

當前惠普PC事業最大的挑戰,主要還是戴爾,不過戴爾和惠普存有先天上的不同。業內有個揶揄的比喻,如果把戴爾、惠普與IBM、Toshiba與Sony排在一起,戴爾屬於「藍領」,惠普、IBM屬於「美式白領」,Toshiba、Sony的等級又高於「美式白領」,說明了各家產品的直覺區隔。

戴爾手上還握有組裝廠,但是惠普卻是100%委外。戴爾的理由是:「握有組裝廠,可以在第一線了解市場需求、技術進展的腳步。」相對也改變臺灣代工的生態,戴爾的代工屬於半成品,而惠普則是直接輸出成品。

銷售策略上,戴爾與惠普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另外,在地域上,惠普也與戴爾的銷售也大相逕庭。惠普家用與商用市場分布均勻,但戴爾的專長在於商用市場,家用市場的銷售,被陳文棠喻為「家樂福衛生紙」。也就是說,一遇到促銷季節,戴爾就會做出價格破壞,然後撈一票走人。

即便是戴爾近來積極進入的印表機、PDA,也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PC雙雄看上臺灣研發

戴爾與惠普這兩大PC龍頭,不約而同地看上臺灣在PC產業的位置,著手在臺規畫研發中心的建立。陳文棠認為,這對過去臺灣擅長的ODM代工模式,將會在既有的ODM價值鏈中,把臺灣的價值向上推進一層。

過去臺灣接單,原廠把規格開出來後,臺灣代工廠只能想盡辦法把這些規格放在一起,然後做出原廠需要的成品。一旦戴爾和惠普在臺灣的研發中心與總部接軌,在總部做出產品決策的第一時間,臺灣廠商就有提意見的權利。也就是說,研發中心和總部接軌,是為臺商設了一支探針。

英業達就是最好的例子。惠普曾經開出產品晚一天上市高額罰款的條件,目的就是加速產品問世周期,藉此保持高利潤。當然,英業達團隊也確實做到惠普所開出的條件,因此參與人員也獲得頗高的紅利。

今年惠普預計對臺採購金額可達162億美元,較2002年147億美元成長10.2%。陳文棠建議,要推進臺灣ODM的價值,把系統產品整合臺灣擅長的IC設計,是一個明智的作法。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