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IBM開始倡導行動工作的可能。這個決定和鎖在IBM檔案櫃裡的機密文件一樣,是跨時代的前瞻趨勢。但是時隔3年,這個決定就成為企業課堂上最佳的失敗案例。SARS肆虐之前,全球又歷經一波M化(行動化)衝擊,如今,SARS猛撲而來,行動工作者似乎又多了起來。
根據國外顧問公司統計,2005年時,將有57%的企業員工被定義為行動工作者。行動工作者的範圍相當廣泛,司機、顧問人員、工程師、維修人員……都可算是行動工作者。市調機構IDC統計,2004年時,北美、西歐與拉丁美洲的行動工作者將會到達6080萬人,成長相當快速。
如今,SARS在亞太區肆虐,為了避免擴大傳染,越來越多企業提倡在家工作,無疑為行動工作背書。SARS可能成為促成無線游牧族的觸媒。行動工作的可能性
IBM在1994年推廣的行動工作概念,到最後演變成為課堂上的最佳教材,原因是什麼?臺灣IBM總經理許朱勝認為:「Internet是行動工作者最重要的媒介。1994年時,Internet還不像現在這麼普及。」的確,1994年的上網費率,不像現在普及到一般民眾,負擔得起的僅有少數企業。
根據統計,75%的知識工作者,1天平均有6個小時在外工作,佔1天1/4的時間。也就是說,行動工作的模式已經存在,只不過要和固定在辦公室的員工擷取同一個資料庫,運作模式還沒有被完善地建立起來。
目前臺灣的壽險從業人員,已經大量使用PDA為保戶服務。以臺灣98%的行動電話普及率,與桌上電話、PDA整合,是現階段最可行的方式。企業競爭力的延伸
現階段不只是IBM,惠普、昇陽都已經導入行動辦公室,部門總經理與員工僅在一板之隔。2000年就導入行動辦公室的惠普,辦公室由許多S型辦公桌組成,透過橋接器,員工只要插上插頭、接上網路就能工作。
惠普個人系統事業群總經理莊正松的辦公桌就在辦公室一隅,他說:「只要隨時有事情,立刻就可以跟同仁討論。」這是力行行動管理的好方法。
當時IBM鼓吹行動工作,是希望員工把時間花在客戶身上,做為企業競爭力的延伸。但今天SARS疫情在臺擴散,別說企業員工在家工作,可能連進入企業都是件困難的事,要做到行動工作,時空背景有所不同。
行動工作只是SARS風暴中的一項解決方案,是不是真能解決企業防疫的問題,還要實際評估過才知道。過去導入行動辦公室的公司,部分以為只要購買設備、架上無線網路就可以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但是往往因為疏於評估實際執行的可能,反而因為環節銜接不順而終告失敗。商業流程要全面翻新
以IBM當前力推的隨選工作職場(on demand workplace)來看,旗下的軟體Lotus Notes Domino 6是主要的核心,還可以整合WebSphere、Tivoli與DB2,只要透過Internet,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擷取企業的IT架構中資料。
採購設備並非難事,整合軟、硬體也不是難以跨越的門檻,真正困難的是,如何把軟、硬體架構出來的解決方案與企業流程整合。IBM服務事業群總經理羅永堅就說:「SARS是個機會,讓企業在向前衝的同時回頭反思。」不但是企業不需要為e化而e化,對積極西進的臺商也是衝擊。
時間會讓SARS漸被了解與控制,但時間也會讓一家企業茁壯或消失。企業度過SARS危機固然重要,藉此機會改善體質更重要!
熱門新聞
2024-11-05
2024-11-05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2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