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90%以上的無線網路產品來自於臺灣,身為全球無線網路產品生產重鎮基地,臺灣自有的消費市場發展似乎並不像生產代工有如此優異的成績。
產自臺灣卻非用於臺灣,無線產品業者們心中或許有些許遺憾,但是打造一條完整的無線產業鏈,不僅止上游業者的努力,同時,民間業者與政府目前的推動力量,也正加緊腳步,對於最下游──臺灣民眾認知的形塑,以及無線網路產品的接受程度,莫不期望能夠將無線網路應用,真正落實普及到臺灣的每個大小城鄉。WLAN出貨量傲視全球
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在今年十一月公布最新的數據資料顯示,全球市場銷售WLAN的分布,以北美的49%比重最高,其次就是亞太地區佔26%,其他地區則為25%。
在整個WLAN產業裡,究竟誰是領導者?這也是大家很好奇的問題,綜觀來說,思科(Cisco)仍然主導了大部分的無線市場。
綜合了市調機構Synergy及拓墣產業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將WLAN產品分成三大區塊,在晶片、企業設備及SOHO/消費性電子產品,則分別由Broadcom、Cisco及Linksys三大業者佔領鰲頭。
在WLAN晶片的部分,Broadcom佔37%、Atheros佔29%、Conexant佔10%,前三大者業就包辦了七成以上市場。其他則是TI、Marvell及臺灣業者們各佔8%。
在企業級WLAN設備方面,Cisco佔44%、Symbol佔15.1%、Proxim佔4.4%,及3Com佔4.3%,其他則有32%。因為企業級WLAN設備門檻高,前幾大業者的市佔率的差距也顯得相當懸殊。
再看到消費端的WLAN市場,被Cisco併購後的Linksys,以將近四成的佔有率,處於市場領導地位,其次為D-Link佔18.4%,Netgear佔13.2%,其他則是佔了28.6%。但在PWLAN方面,負責軟體及硬體設備整合的系統整合業者,卻是居間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就以各地方政府的示範區標案,各家系統整合業者必須熟知地方的特色或當地需求何在,才能提出較具新意的計畫書,呈現出整體有形的、無形的設備組合與應用創意。以花蓮縣政府與大同所提出的「行動部落、健康夢土」,就是近來一個具有突破性的應用範例。無線城鄉的夢想,會不會是幻滅的開始?
設備出貨量佔全球無線產值的九成,但是無線上網人口數,卻難以與其相提並論,或許有部分的消費者從Intel的廣告中,得知了Centrino,但是真正能解釋出Centrino或是無線上網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從2003年政府所提出的新十大建設M臺灣計畫,由各地方政府、觀光局、工業局等機關推動,北從淡水、南到墾丁,從關渡平原一直上到玉山山頂的排雲山莊,政府買單、業者投入。
第二期十三個無線示範區在2004年十一月底陸續建置完成,且第一期八個示範區建置也已屆滿週年,究竟成效如何?是否真達到了「示範」的功能,或又僅是聊備一格的噱頭?
政府將示範區建置在地處偏遠的觀光景點,原本就是出自一片為了平衡城鄉數位落差的美意。但是,如果走訪一趟墾丁國家公園,信步在墾丁大街上晃著,在這出現的人,應該是一手拿著冰涼飲料,一手揮舞著草帽的悠閒旅客,若真要讓遊客從PDA、筆記型電腦及數位相機中,挑選一臺隨身型的機器,十之八九的遊客會選擇數位相機。
同樣的現象,也會在關渡水鳥公園、北港朝天宮、或是玉山國家公園的遊客行為裡發現,因為民眾出門到名勝景點遊憩,絕少數會攜帶筆記型電腦或PDA出門。
很顯然地,政府的計畫性做法與民眾的實際行為,還是有著一段不小的差異,這是因為民眾並沒有將無線納進生活中的「必須」,而是有了怕麻煩,沒有也不會損失什麼的心態。
國內的一些網路系統整合或是網通產品業者,對於M臺灣計畫,大多仍都抱持著樂觀的支持態度。事實上,不管無線網路系統建在哪裡,對於廠商而言都是利多,但對實際的使用者而言,差異不啻十萬八千里。根本問題被忽略
目前臺灣公共無線區域網路(PWLAN)的建置,忽略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所謂「無線網路示範區」這樣的概念,在出發點及理論上都是好的,由政府出錢出力,先在一些較偏遠的城鄉地區投入建設,藉以「教育」廠商,希望廠商繼起傚尤。
這示範區的目的是廠商而非使用者民眾,政府如果想要藉著示範區的營運,找出一個可以對外輸出的成功無線解決方案的模式,或許該回到民眾的角度出發:誰在用?為什麼要用?用了可以得到什麼好處?
從根本性的結構來看,有些示範區的位置太過於偏遠,民眾對新科技的接受程度與認知還不夠成熟,使用程度當然很低。
打個誇張點的比方來說,就好像是在一蠻荒部落,部落裡的族人(民眾)連車子是什麼玩意兒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一條高速公路從天而降,旁邊還有一塊告示牌,上面描繪著20年後的交通願景。
然後主事者(政府)不斷地告訴建設公司(業者),我們大家一起來造高速公路,路多了,車就來了。能否帶領族人們體驗,知道坐車能夠更快速移動到想去的地方,不必光腳翻山越嶺走碎石子路,真正體驗、了解高速公路的便利性,族人自然會要求更大的車子。由政府來形成的「推力」與民眾需求所形求的「拉力」之間,關係著催化產業成熟速度的差別。
對於像無線網路這種新的概念應用,需要一些技術門檻才能搞定的事務,必要讓使用者充分了解,並不斷透過各種教育方式把潛在的需求刺激出來,這樣市場才有發展的機會。所以,再回到上面提的例子,當人人懂車、人人有錢可以搭車、買車,就不必去擔心沒有廠商願意到深山裡舖橋造路。拿出免費使用的誠意來推廣
看看政府一直在推廣無線應用,從M臺灣、無線臺北、無線高雄這些震天價響的建設口號。但有一件事卻是政府單位較弱的一環──教育市場。
所謂無線城鄉的意義,應該不在於當地的設備速度有多快、頻寬有多大,而是使用者能夠利用這無線系統所建構的環境,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貼近生活需求或讓生活更豐富精采。
現在推廣無線網路應用最認真努力的不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而是Intel,其他像是一些販售筆記型電腦業者,如華碩、宏碁;網通產品業者,如友訊、合勤、智邦等等,也都投入資源在國內無線網路應用的教育,但實際上的力量仍然不比由政府投入獲得的回響來得大。
不可諱言,企業行為最終目的就是獲利,廠商算盤必須打的精,在市場教育上,也只能隨著行銷預算當作片段一波一波來作,資源效果其實有限。
臺灣在行動電話創造了112%以上的滲透率,在寬頻用戶上也在七成以上,又為什麼需要有M臺灣?不就是要有別於韓國的電玩遊戲產業、日本的數位家電之外,找尋出臺灣自身優勢的產業來發展。
如果說,示範區的投入是為了拱大無線產業的餅,而現階段在流量使用上又未見明顯起色,那麼何不就以「免費」無線上網鼓勵使用者去連線、去使用,如果業者們認為真能單靠帳號的發放來賺錢,那麼就過於短視近利了些,因為,沒有「管道」(channel),使用者又要怎麼接近、體驗到那些廣闊無限的知識含量(content)。
只有在消費者從中體驗到真正的好處與樂趣,再輔以業者們的系統建置,才能讓納稅人的血汗錢花在刀口上,示範區或是其他一些公眾無線上網區,才不會流於只是一堆基礎建設的口號。
熱門新聞
2024-11-10
2024-11-10
2024-11-10
2024-11-11
2024-11-08
2024-11-08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