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善資通訊產業環境,臺灣政府機構3年前開始發展雲端,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在年初上任後,又大幅調整雲端的發展方向,希望同時兼顧「應用價值」與「產業產值」,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張善政著手進行許多調整,透過政府本身的雲端需求,帶動資通訊產業發展,使臺灣資通訊產業邁向一個新的未來。
 
雲端發展計畫的方向調整後,行政院規畫投入70億元,推動發展10朵政府雲,強調流程精簡與再造,落實跨部會合作,打造10朵有感雲。目前這10朵政府雲已經邁入不同發展階段,其中,健康雲、食品雲即將在今年底展現初步成果,文化雲、環資雲則預計在今年底前陸續定案、其他還有已經邁入先期測試與招標建置階段的警政雲、交通雲、教育雲、防救災雲、圖資雲等。

張善政表示,政府雲的發展著眼於價值,如何發揮應用價值,提升應用的方便性,讓民眾有感,才是重點。這個思維是不同以往的一種邏輯。臺灣政府機構發展雲端以來,現在已經是第三年,歷經三任政務委員,過去,由經濟部推動,從產業的思維來發展雲端,過於偏重雲端為臺灣經濟帶來的產值。去年開始,行政院把雲端納入國家科技政策發展的重點,並且編列預算,讓各部會建置政府雲。

今年2月,張善政上任之後,接手發展政府雲端計畫,並且做出幾個重要規畫方向調整。張善政說:「雲端的應用概念,基於技術有所突破,可以從跨部會整合的角度去思考,然後讓相關資源集中發揮縱效,所以,在執行面,跨部會的色彩會比較重,技術面則有規模比較大的轉變。」

基礎建設集中共用,各部會傾全力發展SaaS應用
政府雲的發展,將依據雲端的3大架構──基礎建設層IaaS、中介平臺層PaaS、應用服務層SaaS,來擬定推動重點與發展方向。張善政表示,政府雲的發展,會聚焦最上層的應用服務,也就是SaaS,讓政府運作更有效率,讓民眾洽公應用更便利。Iaas與PaaS應該要採集中共用的模式,各部會不需要分別建置Iaas與PaaS,藉此降低政府機關重複建置與系統維護成本。

不過,Iaas與PaaS也不一定全面集中建置。張善政表示,雲端應用只是一個概念,技術上不一定要全面集中。以政府雲的Iaas基礎建設而言,從各部會的角度看,政府雲是一朵公有雲,但從政府整體的角度看,政府雲是一朵私有雲。PaaS部分也一樣,多數機關都會用到的平臺,但又無法收斂到特定應用時,如果能夠有效整合資源,就可以針對這些部會的共通需求,發展一個專屬的共用平臺PaaS。

以防救災雲為例,防救災底層都會用到地理圖資系統(GIS),但相關政府機關以往都各自建置系統,而且各有不同的資料格式與標準,未來,走向防救災雲架構時,防救災雲就很適合規畫建置一個共用中介平臺PaaS。

張善政強調:「政府雲的發展,如果沒有應用服務層需求,也沒有共同中介平臺需求,就不可能考慮IaaS,不能為了雲而雲。」不是說IaaS沒有價值,IaaS當然能節省機房營運成本,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從IaaS切入是可以被接受的。更重要的是政府雲的發展,必須要能讓使用者有感。

如何做到民眾有感,張善政以美國牛肉為例,行政院因應美國牛肉進口,要求農委會針對不含瘦肉精的國產牛肉,在今年底前建立生產追溯制度,同時並選定5個市售國產牛肉產地標示來試辦,完成3萬隻牛的個體標示。當發生問題時,就能依據追溯機制,在最短時間內把所有產品下架,有效防堵問題擴散,甚至影響產業發展,讓民眾可以吃的安心,也讓民眾有所感。所以,政府雲才會有食品雲的規畫。

過去有些部會的雲端規畫,只是掛上雲端的名號,既沒有應用規畫,也沒有平臺整合需求,完全只是為了買硬體設備,這種做法並不符合政府雲的發展方向。張善政表示,雲端計畫的發展目標,是要提供讓民眾有感的服務,對內則是要透過雲端技術達到政府預算節流,並且藉雲端應用帶動政府流程精簡與再造,落實跨部會流程整合與共享。

推動政府雲,先軟後硬
政府資訊專案展開的順序,過去大多會先採購硬體,再來做軟體開發,這樣的運作模式,往往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軟體費時1~2年開發完成後,正式上線啟用時,硬體規格已經變得老舊不敷使用。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政府的雲端計畫,將採取先軟後硬的做法。

此外,先軟後硬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義,過去政府資訊專案在開發新系統,時常會面臨軟體系統未經實際驗證,就先採購大量硬體設備,最終導致硬體效能不足或資源配置過剩的問題。未來,採用先軟後硬的做法後,不僅能降低先期的硬體投資,透過概念驗證機制所提供的資源,進行軟體先期開發,等到硬體需求確認後,在確認硬體採購規格,將能避免過度投資或規格不符需求的問題,進而提升專案成功機率。

政府雲的採購,將以最有利標取代價格標
由於政府雲的發展,偏向應用屬性。因此,採購作業也比較適合採用最有利標,而非價格標。但是,採購觀念上的轉變,對於各部會而言都是一個挑戰。為了鼓勵各部會以有利標取代價格標,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甚至在北中南各地巡迴舉辦座談,讓地方政府機關人員充分了解有利標作業與方法。

張善政表示,採購法52條已經明訂得採不定底價最有利標,以避免廠商低價搶標後,影響履約品質,但是,實際作業上卻常常因為經費或防弊的考量,最後又選擇採最低價得標的方法來處理。針對這個部分,未來將協同法務部等相關單位加強宣導,消除政風與採購單位的疑慮。同時並搭配雲端開發應用測試平臺,讓供需雙方在進入採購程序前,就能透過雲端開發應用測試平臺,清楚掌握政府雲的系統效能與軟硬體規格需求等,協助各部會與地方機關採用有利標。

最有利標開始實施後,今年1~8月的採購案,已經有61%的比例採用最有利標,如果從採購金額的角度來看,則有79%的採購金額是採最利標。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黃彥男表示,各部會都有高度共識,只要對臺灣有幫助的,就會積極配合落實。只不過,有時候會因為不熟悉,所以不免徬徨,加上欠缺其他輔助機制,因此在專案執行過程中,會選擇比較習慣的方法來做。

相較於價格標,最有利標的評選作業流程,確實變得比較複雜,同時也會增加風險,尤其政府雲的推動,更注重應用面的規畫與功能,整體系統效能的評估與驗證,都會增加採用有利標的難度。為了協助各部會以最有利標取代價格標,目前也成立了雲端計畫專案辦公室來協助,未來希望政府10朵雲都能採用最有利標。

推動組織架構調整,增設產業發展組與應用推動組
因應政府雲端政策推動,行政院特別調整了雲端計畫的推動架構,同時並設置雲端運算應用與產業發展指導小組,由行政院長指派政務委員擔任召集人,底下設有「應用推動組」與「產業發展組」,其中產業發展組由經濟部主責推動,應用推動組則由行政院研考會主責推動。在指導小組之下,又設立「雲端運算應用與產業發展推動辦公室」,負責協助各部會的政府雲規畫與建置。

張善政表示,現階段,因為各部會對雲端的概念模糊不清,甚至對跨部會合作有所疑慮,以致於過去2年政府雲端計畫的發展,有執行進度不一,發展方向不一致等問題。所以,特別設立雲端運算應用與產業發展推動辦公室來做統籌協助,也許幾年之後,各部會都對雲端非常清楚之後,雲端辦公室就能功成身退。

此外,還成立了雲端計畫專案辦公室,讓專案可以在不同階段都得到適當協助,讓專案能如期如質完成。黃彥男表示,雖然要先發展軟體再建置硬體,但由於各部會對雲端技術多處於摸索階段,加上軟體導向的專案不容易訂定驗收標準,因此,希望透過專案辦公室的運作機制來協助各部會,例如:作為發包與承包商之間的專案驗收爭議仲裁等。

政府雲的最大挑戰,是各部會機關的觀念必須轉變
政府的雲端計畫,觸發10個部會的改變,其中包括隱含許多流程精簡與再造的屬性。從發展方向到採購作業的調整,都是不同以往的做法。對於各部會來說,政府雲的規畫與發展方向,全部都是一種新的觀念挑戰,黃彥男認為,各部會應該秉持開放的心胸,趁機檢視既有流程與系統規畫,不要畏懼開放與改變,積極調整相關作業方式,並且放棄本位主義,透過雲端計畫達到資料開放共享、流程串接整合等效益。

行政院為了帶動臺灣資通訊產業發展,提出了70億10朵雲的推動計畫,而且每一朵雲的發展,都是著重應用層面,主要就是為了以政府本身的需求,累積臺灣資訊通廠商的實戰經驗,進而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不過,政府雲的發展充滿了挑戰。黃彥男表示,政府雲端計畫已經啟動,但是,政府機關與資訊廠商還在彼此摸索,政府方面,各部會雖然已經積極規畫雲端應用服務,但對雲端運算的技術與規格掌握不足,加上欠缺解決方案與服務應用實證體驗,因此,相關規劃與建置不如預期。

對於資訊通廠商來說,雖然想要爭取政府雲的標案,但是,卻對政府各部會機關的需求無法掌握,加上欠缺實證的場域,因此,在研發投入方面也遇到發展瓶頸,進而影響產業投入雲端運算發展的動力。

設立測試平臺,降低政府雲供需媒合門檻
為了改善這些問題,行政院建立了雲端應用開發測試平臺(Cloud Open Lab),透過雲端測試平臺實證作業流程,提供4大資源庫、3大服務,降低供需媒合的門檻,帶動臺灣資通訊產業發展。

黃彥男表示,雲端運算的概念,已經喊了好幾年,但一直無法在臺灣打開市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臺灣資訊產業擅長的是硬體製造,軟體業的規模並不大,近來,因應雲端發展趨勢,硬體製造廠商正在往軟體開發的轉型過程中,不少業者擔心,在雲端的市場上,臺灣廠商究竟是否有勝出的機會。政府雲的其中一個發展目標,就是希望藉此讓臺灣資通訊廠商累積實戰經驗,並且帶動資通訊產業發展。

不過,雲端應用與技術是新的思維,不論是政府機構或軟硬體廠商都面臨挑戰,為了縮短供需之間的認知差距,行政院特別規畫「雲端應用開發測試平臺」運作機制,讓需求端提出需求,供應端將服務上架,提供媒合與先期概念驗證服務,預計1年後可望邁入佈署階段。

張善政表示,政府各部會目前正積極規畫雲端應用服務,但對雲端運算技術與規格掌握不足,加上欠缺雲端服務應用驗證機制,以至於有些規畫與建置未如預期。因此,才會建立一個虛擬平臺的運作機制,讓軟硬體廠商將相關產品與服務上架,提供給各個政府單位試用,進一步了解雲端技術,甚至是做概念驗證,進而提升專案的成功機率。

雲端開發測試平臺已有33家軟硬體廠商、50多項產品上架
雲端開發測試平臺於9月底上線之後,目前有33家軟硬體廠商、50多項產品上架,張善政表示,政府各機關都可從中挑選適合的雲端產品來做概念驗證,進而制訂出該應用的採購需求。由於政府的雲平臺計畫,是以應用為主體,而不是一概採用雲端化。因此,在新的推動架構中,也計畫建立評估標準,來協助各部會重新檢視現有系統是否需要轉換成雲端架構,例如:從技術面來看,是否具有流程整合與再造等應用價值。

除此之外,也會針對雲端使用特性來建立測試機制,黃彥男指出,傳統的系統開發,著重的是單元測試、功能測試、整合測試以及壓力測試等,但雲服務的測試,將會依據雲端服務特性,建立不同的測試標準。比如說,針對資料彈性調度這個特性,必須測試的功能是彈性調度資源的設計以及服務遷移,相對應的測試項目則是資源調度所需時間與服務遷移時間等。

以健康雲為例,由於電子病歷交換索引平臺的服務規模,將擴大到2萬多間醫療院所,每天分別有20人次進行查詢,換句話說,電子病歷交換索引平臺的系統架構規畫,必須足以承載每天40萬筆的查詢量才能因應需求。在這樣的前提下,醫療雲透過雲端測試開發平臺,取得100個虛擬機器來做概念驗證與測試規畫的重要依據,就是能否回應每天40萬筆的查詢需求。

整體而言,政府雲的發展目標,希望同時兼顧應用價值與產業發展,讓民眾有感,並藉此達到奠定系統軟體基礎、發揮綠色節能效率、落實雲端基礎建設等策略目標。


雲端計畫的發展目標,是要提供讓民眾有感的服務,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表示,對內則是要透過雲端技術達到政府預算節流,並且藉雲端應用帶動政府流程精簡與再造,落實跨部會流程整合與共享。

 

 

相關報導請參考「70億!打造10朵政府雲」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