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雲端資料中心動輒數千臺伺服器,在傳統的三層式網路架構中,當兩臺位於不同VLAN的伺服器彼此要傳遞封包時,必須垂直行經核心層的L3交換器,無法直接透過存取層的L2交換器做水平傳輸,加上STP協定為了防止迴圈,而封鎖住部分的實體線路,導致頻寬降低,使資料中心的網路運作更沒效率。
目前市面上出現的Ethernet Fabric作法主要可分成2種,分別為支援存取層交換器自動尋徑的2種協定,以及打破網路層級概念的Juniper QFabric。
TRILL和SPB協定將路由協定添進L2網路
第一種作法從存取層著手,將IS-IS路由協定運用在L2內部網路當中,讓每臺L2存取層交換器都擁有路徑表,能夠自動尋找抵達目的端的最佳路徑,來橋接同一個VLAN當中的不同交換器節點。這樣不僅可以支援L2水平傳輸流向,還可以取代STP協定,讓多條實體線路同時運作,提升頻寬利用率。另外,當網路拓墣變更時,L2交換器會自動更新路徑表,將部分流量移轉至備援用的傳輸路徑,使資料中心網路具備自動復原的容錯能力。
實現這種作法目前有2項協定為主,包括網際網路工程工作組織(IETF)提出的多鏈路透通互連(Transparent Interconnection of Lots of Links,TRILL)協定,以及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提出的802.1aq最佳路徑橋接(Shortest path bridging,SPB)協定。
TRILL與SPB協定都是在L2網路中加入IS-IS路徑演算的路由協定,讓交換器自動計算L2網路拓墣當中的最佳路徑,但這兩種協定的實作方式不同,各有優缺點。
TRILL協定增添新的標頭於MAC訊框(Frame),用來區別同一個VLAN的不同節點。支援該協定的交換器不需要透過人工設定,就會自動計算出網路當中所有VLAN的路徑組合,最多可支援4096個VLAN的路徑組合。交換器傳送封包之前,可依據跳躍次數、可用頻寬、延遲時間與其他測量基準,自動計算出發送點到目的端的最佳路徑,當網路橋接節點的連接失效時,還可以迅速啟用可用的連接路徑。
雖然自動計算路徑及擴充能力較佳,但TRILL協定改變了訊框格式,無法相容於現有的硬體設備與維運管理及維護(OA&M)協定,企業必須汰換硬體設備與網管工具,才能支援TRILL協定的運作。
而SPB協定仍遵循標準的MAC訊框格式,透過IEEE 802.1ah標準建立MAC-in-Mac機制,將原先Mac位址封裝另一層Mac位址,來支援L2路由機制。不同於TRILL協定的交換器自動計算出網路拓墣當中最多4096個VLAN的路徑組合,SPB協定的交換器必須經由人工設定,才能獲得自己所屬VLAN的路徑表,而且最多只能支援16個VLAN的路徑組合,擴充能力較低。
不過,SPB未改變訊框格式,優點是不需要改變現有的OA&M協定,硬體設備只要支援IEEE 802.1ah標準,就能支援SPB協定,缺點是計算路徑及VLAN擴充能力都不及TRILL協定。
這兩項協定究竟誰會成為標準,還沒有定案,網通業者紛紛選邊站,思科Fabric Path、Brocade虛擬叢集交換技術(Virtual Clustering Switching,VCS)產品採用類似TRILL協定的作法,也宣稱未來將支援TRILL協定,而華為、Avaya和Alcatel-Lucent將支援SPB協定。
Juniper QFabric打破網路層級
上述兩種協定的實現作法去除了傳統三層式網路架構的匯聚層,縮減為核心層和存取層,但並未改變網路架構分層負責的概念,唯獨Juniper QFabric自成一局,打破網路層級的概念。
相較於階層式網路架構的封包行經多個交換器節點時,每個節點都要拆解封包查看位址,導致封包經過越多節點時,延遲時間就越長,QFabric將資料中心網路整合為單臺核心交換器,封包傳送過程中彷彿只行經一大臺QFabric節點,沿途中只需要拆開查一次位址,加快網路運作效率。
QFabric的作法是將原本在一臺核心交換器的交換背板、連結節點的介面卡板和管理平臺等3種功能獨立為3種設備,分別是擔任交換背板的QF/Interconnect、介面卡板QF/Node,以及管理平臺QF/Director。
每臺QF/Node沒有互相連結,直接以40GbE光纖線路直接連結QF/Interconnect機箱,機箱上方設置如同控制器的QF/Director管理平臺,以GbE乙太網路介面連結QF/Interconnect和QF/Node。
這3種設備各司其職,只要缺少其中1種設備,就無法讓QFabric運作。QF/Director不負責傳送封包,只統一制定路徑表及管理政策,再派送給每一臺QF/Node,當網路拓墣變更,QF/Director會統一更新路徑表,再重新派送,讓QF/Node傳送封包時,能夠自動選出最佳路徑。
而QF/Node負責尋找抵達目的端的最佳路徑,同時擔任QF/Interconnect機箱的介面卡板。但是QF/Node設備間彼此不互連,而是直接將設備端的流量傳送到QF/Interconnect機箱,在該機箱內集中交換流量,再將流量傳送到目的端QF/Node,網路封包不需要再次查表,就能將抵達目的端設備。
相較於其他的網路架構每經一個交換器就要查表一次,在QFabric網路當中,封包只需要在第一臺QF/Node查表一次,後續經過的QF/Interconnect和目的端QF/Node都不必查表,所以能減少傳輸延遲的時間。
以設備的差異而言,QF/Interconnect不同於一般核心交換器,不提供L3路由功能,只負責統一移轉流量給另一臺QF/Node,而且QF/Interconnect也不能直接連到其他設備,中間一定要透過QF/Node連結。而QF/Node硬體本身雖然等同於L2/L3交換器,但在QFabric網路當中,轉而擔任核心交換器的介面卡板,來連結其他裝置,每臺QF/Node也不會各自擁有自己的路徑表,而是使用QF/Director統一派送的路徑表,來尋找最佳路徑。
QFabric目前最多可擴充至4臺QF/Interconnect及128臺QF/Node,總共6千個網路埠,未來會升級QF/Interconnect的晶片,持續增加可支援的網路埠數量。不過,一座QFabric網路要以40GbE光纖串接,所以要位於同一個地點。
Juniper目前只推出一臺QFX 3500機頂式交換器,可先當作一般L2/L3交換器使用,之後只要透過韌體升級,就能成為QF/Node。Juniper預計,今年第三季之後,將發表其他QFabric的新產品。
除了上述兩大類Ethernet Fabric實現方式之外,思科也有推出另一種不一樣的架構調整方式,可以利用現有產品賦予新的角色來實現網路架構簡化的效果,Nexus系列交換器採用的FEX技術整併存取層和核心層交換器,將Nexus 2000系列作為Nexus 5000和7000系列外接線路模組(Line Card Module),等同於延伸的網路埠模組,單純負責連結其他設備,再由Nexus 5000和7000系列交換器集中負責傳輸流量及管理設定等功能。
FEX技術不同於Juniper QFabric之處在於,Nexus 2000本身沒有自動尋徑的功能,無法作為獨立的L2交換器,必須連回Nexus 5000或7000才能運作。另外,每臺Nexus 5000或7000系列交換器都各自具備路徑表,沒有如同QF/Director的中央管理平臺更新及派送路徑表給所有交換器。
各家廠商實作Ethernet Fabric的方式各有不同
目前,Ethernet Fabric還未標準化,各家網通廠商的方案仍分歧不一,不過,有志一同之處在於,各家廠商都將交換器的頻寬升級為10GbE,以支援資料中心高頻寬與低延遲的需求。
比較各家網通廠商的Ethernet Fabric方案來看,思科FabricPath偏向TRILL的作法,但訊框格式不同,因而較TRILL多出3項功能,分別為可依據節點傳輸的過程,動態記錄MAC位址,來減少路徑表的容量;搭配vPC+技術,讓傳統乙太網路交換器也能連結到FabricPath網路拓墣當中;另外,還可同時切割多個網路拓墣,利於網段區隔(Segmentation)與流量管理。
FabricPath最多可擴充到16臺核心交換器機箱及32臺Edge端交換器機箱。思科表示,目前Nexus 7000系列交換器已支援FabricPath,Nexus 5000系統也將支援FabricPath,待TRILL協定成為標準,FabricPath交換器可透過韌體升級的方式支援TRILL協定。
Brocade的虛擬叢集交換技術(Virtual Clustering Switching,VCS)同樣採用TRILL作法,可取代STP協定,現有產品為VDX 6720-24與VDX 6720-60兩款。其他幾家業者的方案如Avaya企業網路虛擬架構(VENA)解決方案,產品包括VSP9000、VSP7000、ERS 8800等,將SPB協定運用在核心層與存取層交換器節點,提供L2網路的路由機制。
其他作法可支援多條線路同時運作,但無L2路由機制
有些網通廠商並沒有在L2網路施行L3路由機制,而是將Link Aggregation Groups(LAGs)技術延伸到核心層交換器,透過Multi-Switch Link Aggregation(M-LAG)或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MC-LAG)這兩項技術,網管人員可在交換器上安裝專屬的軟體,進行手動設定,將兩臺核心交換器串連為同一臺,讓連到這兩臺核心交換器的實體線路,彷彿連到同一臺核心交換器,管理平臺也集中於其中一臺核心交換器,透過LACP協定自動匯聚頻寬,藉此來讓所有實體線路都能保持運作。
不同於TRILL和SPB協定取代STP協定,M-LAG或MC-LAG技術可同時與STP協定並用,一旦傳輸路徑發生迴圈,可自動啟用STP協定,封鎖部份的實體線路,免除廣播風暴。不過,相較於TRILL和SPB協定能夠擴充到多臺核心交換器,M-LAG與MC-LAG最多只能擴充到2臺核心交換器,擴充能力有限,而且並未讓L2交換器具備自動尋徑的功能,來支援水平傳輸。先前已有多家網通廠商推出獨有的作法,來串連兩臺核心交換器,包括思科VSS、HP IRF、Avaya RSMLT等。
另外,Alcatel-Lucent和Extreme還未採用TRILL或SPB協定,先以MC-LAG和M-LAG技術,將兩臺核心交換器串連為同一臺,支援存取層和核心層之間的多條傳輸路徑可同時運作。Alcatel-Lucent應用流暢網路(Application Fluent Network,AFN)方案透過MC-LAG技術串接OmniSwitch 6900機頂式交換器與OmniSwitch 10000核心交換器;Extreme的Open Fabric方案則以M-LAG技術串接Summit X670機頂式交換器及BlackDiamond X8核心交換器。
無論TRILL、SPB協定或QFabric都未標準化,各家網通廠商的Ethernet Fabric解決方案不能互通,也較難相容於現有的網路設備,導致企業汰換成本高昂,且會被特定廠牌綁死,未來待Ethernet Fabric的技術標準化之後,企業採用意願才可能提升。
Ethernet Fabric技術架構比較
Ethernet Fabric技術目前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思科、Brocade、Avaya、Extreme和Alcatel-Lucent等多家網通廠商將支援的TRILL或SPB協定;第二種則是不歸屬任何協定的Juniper QFabric,兩者的運作方式不同,使設備連結方式、管理平臺與傳輸介面也不同。
TRILL vs. SPB
TRILL和SPB協定都是將IS-IS路由協定應用於Layer 2資料鏈結層,讓L2存取層交換器能夠自動尋找最佳路徑,不過,由於兩項協定的作法不同而各有優缺點。TRILL協定計算路徑與擴充的能力較好,但需要改變硬體設備與IEEE 802.1ag維運管理標準;SPB協定遵循IEEE 802.1ah標準,只要硬體設備支援該標準就能運作,也不需改變維運管理標準,但計算路徑與擴充的能力不及TRILL協定。
Ethernet Fabric解決方案大比較
相關報導請參考「Ethernet Fabric:網路架構簡化的新變革」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