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在了解財務部門的可能需求以後,資訊部門在因應這些需求時,也必須考慮目前企業內部的資訊系統程度、企業未來的發展。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張緯良提供了四種作法供企業的資訊部門參考。
第一種是直接讓ERP系統可以產生符合IFRS財務報表。張緯良認為,由於IFRS的精神講究專業判斷,對於套裝軟體的挑戰也大,目前像是Oracle R12或是SAP ECC6.0版本,由於系統的彈性大,對於收入遞延、功能貨幣等,都可藉由系統設定來解決,比起其他解決方式是相對穩定的選擇。
另外,根據中華企業資源規畫學會針對臺灣1000大製造業的ERP系統調查,採用這兩家外商產品的企業僅222家,有409家企業採用的則是鼎新的TipTop系統,其他還有209家企業採用臺灣其他本土廠商的ERP系統。張緯良表示,IFRS並非源生於臺灣的會計準則,因此,臺灣大部分的ERP廠商都需要熟悉IFRS的會計師協助,但目前臺灣能協助導入IFRS的會計師與顧問人力都很缺乏,對於採用本土ERP系統的企業來說,在因應IFRS時是相對吃力許多。他分析,這可能會導致不少企業改導入大型廠商的ERP系統來因應IFRS。
不過,他也提醒,更換ERP的確是可以考慮的方法,但導入ERP的時間與成本也相對高,除非是現有系統也已到了該汰換的時間,或是未來企業業務有更多成長的需求,否則,以剩下2年的時間,匆促決定導入新的ERP系統,風險還是很高。同時,他認為,即使具有彈性的系統,仍需要顧問協助調整,企業也不能忽略有可能搶不到顧問的問題,應該提早擬定備案。
導入特定工具,也要考慮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第二種方式,就是藉由特定工具來解決逐項的財報問題,比如像是前述以BI來解決合併報表的問題。
但張緯良認為,用BI來確實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合併報表,但這適合本來就已經導入BI的公司。因為BI最重要的工作是分析,這些分析報表的資料還是得來自企業不同系統的資料庫,換句話說,ERP系統還是得產生符合IFRS的數字,也還是要將資料匯入BI系統分析來產生報表。因此,張緯良表示,對原先沒有建置BI的企業來說,使用Excel和BI處理程序是一樣的,改用BI的成本效益並不高。
第三種方式,就是尋求系統整合廠商進行客製化,也就是俗稱的外掛程式來解決需求。
張緯良認為,客製化對企業核心系統的影響較小,但是客製化時必須要提出明確的開發需求,才不會事倍功半,如果要到了明年年中企業才能確定系統需求,對於系統整合廠商而言,無論在工程師或是顧問的資源上,恐怕都不足以因應上千家上市上櫃公司而一一提供服務。
換句話說,企業若想要採取客製化的方式解決IFRS產生的需求,現在就應該要已經找到熟悉IFRS的廠商與顧問,並且確認執行的時間,否則就可能面臨找不到人的問題。
第四種方式,就是人工調整。張緯良認為,如果企業沒有轉換ERP系統的資源,而資訊部門傾向以客製化的方式解決問題,但到現在還沒有辦法找到可協助的顧問,也還沒確定系統整合廠商可以提供服務的時間,那麼企業就要做好先以人工的方式產生第一份符合IFRS財務報表的規畫與準備,後續再視需求逐步導入所需要的資訊系統。
事實上,不論IFRS對公司的會計決策怎麼產生影響,對資訊部門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產生正確報表。但是,能正確產生報表的方式,並不是只有一種,尤其是現在很多臺灣企業就是手動產生報表,也就是,到了要產生財務報表的時候,再將所需的資料匯入Excel的方式編製。
不過,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游萬淵表示,由於未來IFRS準則,財務揭露的標準會更細,如果企業的業務量較大、或是提供的服務較複雜時,編列財務報表所要花費的人力與時間,將至少是現行作法的一倍。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協理侯玉燡也認為,現在的財務報表是100頁,採用IFRS後財務報表為133頁,半年報的繳交期限也從原來的60天縮短為45天,現在已有企業趕最後一天才能公布財務報表,未來若要用人工的方式編制報表,企業恐怕會無法如期交出財務報表。
先調整與會計決策無關的系統,如合併報表、多本帳本
當然,如果企業決定要朝自動化產生財務報表的方向邁進,而且目前在預算、人力和顧問協助的部分已經做好萬全準備的話,資訊部門現在就有已經可以開始動工的事情。
周理恆就建議CIO可以先檢視自己的資訊系統,與收入相關的系統要優先更動,另外,但若受限於財務部門仍未有最後決定時,也可先就跟會計決策無關的系統調動著手進行。第一,有子公司的企業未來都將以合併報表為主,資訊部門可檢視是否有合併報表工具。第二, 因應2012年的雙軌期,以及未來稅報表、財務報表分開的需求,考慮先著手多本帳本的功能。
先進行資料清理
接著,既然決定要做系統的轉換,或是要讓資料從不同的平臺彙整到同一個平臺,資訊部門現在可以進行資料清理的動作,以免未來建立平臺間關係對照的時候,出現太多不合理的資料。
在此同時,資訊部門也可以趕緊整理歷史資料。許林舜表示,因為IFRS中評估應收應付的原則,其中有一種模式是以已發生模式來推估發生率。簡單來說,就是要以過去已經發生過的情況,來解釋未來發生的機率,所以,IT必須要整理出長期性的歷史資料來推估。
舉例來說,現在應收帳款,企業多半在抓呆帳的發生率時,僅簡單抓1%或是2%,但現在IFRS的要求,企業就要能提供過去發生呆帳的狀況,來解釋自己現在評估的數值。這時候,財務部門可能會同時需要立帳日、到期日、付款日等資訊來分析公司過去發生呆帳的情況,以及什麼情況下會發生呆帳。若資訊系統只有建立了立帳日的欄位,或是其他資料欄位並沒有設定成必要欄位,使得資料在收集時就是不齊全的。
許林舜說,資訊部門要先確定資料是在不同的系統中,還是根本沒有建立,如果沒有,資訊部門就得補資料欄位,除了靠實際表單回頭補充之外,如果資料實在缺太多,資訊部門就要用不同的情境去模擬,以付款日來說,可以預估的方式去推算,用不同的天數進行測試,來預測公司發生呆帳的可能性。為了儲存模擬數據,甚至得擴充儲存設備和資料庫,工程相當龐大。
不過,許林舜也表示,在資料重建的過程中,還是要依靠財務部門給資訊部門原則,CIO可以指派負責ERP系統的主管和會計部門溝通,要求財務部門寫出財報計算公式,ERP系統的主管就能知道該處理哪些資料。
熱門新聞
2024-11-12
2024-11-10
2024-11-13
2024-11-10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