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2006年Jolt Award一般書籍類的決選名單,《Ambient Findability》一書得到大家的好評。這是一本科普類的書,作者Peter Morville用文學家的文筆,談資訊的可尋性(Findability),內容橫亙歷史、文化、地理、行銷、管理、社會、科技、資訊,筆者對作者知識涉獵的廣度詫異不已。

作者Peter Morville是資訊架構學之父

談到作者,就不能不提他在「資訊架構學」領域的貢獻,他是資訊架構學之父,其著作《資訊架構學》(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是相當精采的好書。他同時也是Semantic Studios的總裁(一家資訊架構和可尋性顧問公司)、密西根大學資訊學院的教職員,以及資訊架構機構的顧問董事。

Peter Morville有超過10年的經驗,為AT&T、IBM、微軟、哈佛商學院、寶鹼、Yahoo!等公司提供這方面的諮詢服務。他經常在國際會議中發表演說,文章刊登在美國商業週刊、英國經濟學人、財星雜誌、華爾街日報等主要的刊物。

從Peter Morville的資歷來看,你可能會發現他的領域偏向科技管理與應用,因此,《Ambient Findability》內看不到一行程式碼,但是有滿滿的應用實例和豐富的彩色圖片。作者用他生動且感人的筆觸,帶領讀者從另一個角度,探索過去、思索現在、摸索未來。

巨量的資訊,帶來新的難題

我們現在正處於「原子地」與「位元海」之間的海岸,面對的挑戰是調和物理和數位的雙重國籍,也是可尋性演化的轉變時刻。人們將會建立各種新的介面和裝置以存取資訊,同時也大量引進關於人、地、產品、擁有物的資訊,將這些資訊放進數位網路中。

處理器、感應器、RFID以及相關技術,今日這些昂貴的雛形是明日廉價的產品。這種可以從任何地方、在任何時候,追蹤任何人或東西的能力,多麼地迷人。

既然資訊爆炸,要如何做出消息靈通的決策?我們要如何知道得夠多,足以問出正確的問題?90億個網頁、60億人口,你該問誰?你又該相信誰?如何找到最好的產品、對的人、對的資料,好讓事情變得不一樣呢?

答案其實藏在尋路(Wayfinding)、社交軟體(Social Software)、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決策樹(Decision Tree)、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圖書館學(Librarianship)的奇特關連中。本書對這些領域都有所著墨。

未來的世界:資訊就在空氣中

《環境可尋性(Ambient Findability)》描述的是正快速出現的世界,人們將可以在任何時候,從任何地方,找尋任何人或物。我們尚未達到那樣的境界,但是前進方向是正確的。

當網際網路用一個「大眾的媒體」(Media of the Masses)挑戰「大眾媒體」(Mass Media)的時候,人們將會享有史無前例的能力:可以選擇消息源頭和新聞。

豐富的資訊讓人們具有做出更好決策的能力。我們能夠快速、輕易地跳脫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圈圈,尋求獨立智慧和群體智力的協助。來源的差異性、資料的數量、存取的難易…都獲得空前的改善。彈指之間,世界在握。

辨識資訊的能力,是生活的核心技巧

這個環境讓人目眩神迷:書、雜誌、報紙、廣告看板、電話、電視、電玩、電子郵件、簡訊、即時通訊、網站、部落格、維基百科…。這些溝通工具和資訊來源任我們處置,讓人感到刺激,人們能否善用這樣的環境?環境複雜度使得我們需要「資訊能力」。

從家庭百科全書中找「正確答案」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我們可以在微軟的Encarta光碟百科或者在Wikipedia線上百科中找答案,也可以用Google找答案,有這麼多地方和工具可以找,但是我們必須先知道如何搜尋?誰可以信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跨媒體的「資訊能力」是生活的核心技巧。

所謂的資訊能力(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組能力,個人能夠辨識出何時資訊是需要的,且可以定位、評估、有效地使用所需要的資訊」。

在技術快速改變及資訊資源暴增的當代環境,資訊能力越來越重要了。因為現今環境複雜度逐漸增加,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的、豐富的資訊選擇,在學校、在工作地點、在自己的生活中,透過圖書館、社群資源、愛好者組織、媒體以及網際網路,而且仍在增加中。

資訊能力是可以幫助個人成功的。身為一個顧客,如果能夠熟稔地使用多重媒體,便可以讓我們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最划算的價位,找到最好的產品。不管你正在買一本書、一部車子或一棟房子,網際網路都常常可以幫你省下許多時間和金錢。身為一個製造者,資訊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且保持最好的工作。知識的工作者被付錢,具有能力去找尋、過濾、分析、創造以及管理資訊,缺乏這些技能的人將會在數位裝置中迷失。

在買方市場中,可尋性將是企業競爭的關鍵

如果你仍對於資訊能力無動於衷,為何要關心可尋性?為何應該學習更多關於社會軟體、語意網(Semantic Web)以及搜尋引擎的最佳化?

可尋性能夠為你做什麼?有了遙控器和錄影機,使觀眾可以略過廣告;大量的雜誌搶攻分眾市場;無限擴張的www網站讓我們取得資訊和娛樂──這一切都顯示出,要接觸消費者並說服他們購買商品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市場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可尋性變得很重要。但是受影響的還不只是Web設計,可尋性正在轉變市場。Chris Anderson提出「長尾理論」,他認為「利基市場的數百萬是在末端的涓涓細流中」。

在可尋性方面,科技的勾魂曲已讓許多人粉身碎骨。雖然我們的注意力被拉到高科技最快的層次,此迷宮的地圖被埋葬在人類行為和心理較慢的層次。將焦點集中在IT(資訊科技)的I(資訊)是不夠的,我們也必須甩掉HCI(人電腦介面)的C(電腦)。因為環境可尋性和電腦無關,而和電腦與資訊的複雜互動有關。

可尋性是今日Web上最重要的主題,人們將會使用Web導覽世界,減少需要在空間中移動身體的機會。消息靈通的顧客尋找集合的智慧與靈感,行動裝置會讓資料流配合這類顧客的需求。而在這樣子的經濟環境,可尋性將是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能「被找到」,才有機會保持競爭力。

Web的可用性完全依賴語意學

科技受到物理定律和經濟重力的限制,不幸的是,假先知到處都是,而今天的科技夠先進,以致於我們難以分辨事實與虛幻。在Web上,這些假先知宣稱人工智慧將會讓找東西很容易,甚至更棒的是,數位代理人和聰明裝置可以找到我們。的確,進步是有的,但要前進一小步可一點都不簡單。資訊焦慮症將會越來越嚴重,人們會花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時間,找尋需要的東西。

當Web架構和程式已經穩固,可用性的高低完全依賴於語意學。一切都關係到字。字既是標籤、連結、關鍵字。而字也是混亂的小怪物,不嚴謹、不可靠,出現的地方不同、意義也會不同。同義字、反義字、同音異義字、矛盾字對溝通形成的挑戰是人類會面臨的狀況,科技的進展對此沒有幫助。而人工智慧,還早得很!

有人說科技烏托邦即將到來,這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人們更無知,自由更受限。圖書館人員擔心學生不再駐足圖書館,這個世代只會用Google找資料讀。有人擔心網際網路在文化遺產中建立了一個黑洞。這些恐懼或許過頭了,因為,網際網路可以幫助人們參與合作、讓企業更有生產力、知識的建立與散播。資訊的重點在於溝通。

科技何去何從?或許《Ambient Findability》無法給任何解答,但是在作者Peter Morville的引導之下,讀者會開啟一扇窗戶,從這扇窗戶一窺有苦有樂的未來新世界。

 

Ambient Findability

Peter Morville/著

O'Reilly出版

售價:29.95美元

Amazon四顆星

 

《作者簡介》

蔡學鏞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碩士,曾任華碩集團軟體工程師、元智大學資訊系講師、美商歐萊禮出版社技術編輯、台灣微軟特約專欄作家。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