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oE與iSCSI同樣都利用乙太網路的物理層與資料鏈結層,但iSCSI 在封裝/解封過程中還需處理TCP/IP ,而FCoE 則不需要這層處理,可減輕不少負擔。另外FCoE訊框核心中包的仍是與標準FC協定相同的格式,只是透過FCoE表頭這層把FC ID映射到乙太網路的MAC位址,因此可相當容易的就與既有的FC SAN連結。(圖片來源/iThome)

FCoE與iSCSI同為採用乙太網路物理層的區塊型(Block)儲存網路協定,FCoE在底層與iSCSI同樣都是使用乙太網路(不過FCoE要求的乙太網路是基於10GbE光纖乙太網路的CEE,而iSCSI沒有特別要求),兩者均有可承接乙太網路廣大基礎的優點,但FCoE在Layer 2/3直接將FC訊框直接映射為乙太網路訊框,上層仍使用標準的FC-2/3/4,沒有iSCSI訊框中的TCP/IP,因此能避開IP既有的問題,理論上效率可比iSCSI更高。換句話說,與iSCSI相較,FCoE是「取乙太網路的低價、普及利益,而捨TCP/IP帶來的性能問題」。

不過,也由於沒有IP的幫助,因此FCoE不適於遠距離傳輸,僅限於本地端的應用。但FCoE除了底層是透過映射轉為乙太網路的MAC位址外,仍保留了FC協定FC-2以上的所有上層格式,很容易就能與FC溝通,共享相同的管理政策。

透過整合FCoE與FC的交換器,用戶端只要安裝支援FCoE的CEE網路卡,就可以很方便的接上既有的FC SAN,無需增購昂貴、且用途單一的FC HBA,因此非常適合用在已建置有FC SAN的資料中心,作為1種擴展既有FC SAN的手段。

相較下,iSCSI無論格式、運作與連接方式都與FC SAN完全不同,難以像FCoE般「融入」既有的FC SAN,只能作為另一套獨立的SAN存在,因此較適合用在原先沒有建置SAN的中小企業,以較低廉的成本完成SAN的部署。

FCoE與FC SAN的整合

如前所述,FCoE相對於iSCSI的一個優勢便是易於與既有的FC SAN相通,利於延展、活用既有的FC儲存設備。

具體作法上,通常有2種連接方式:

(1)E-Port模式:將FCoE網路卡接到內含FCoE-FC閘道器的CEE交換器,然後透過交換器與FC交換器或導向器(director)連接,透過FC交換器或導向器的中介接上FC儲存設備。

(2)F-Port模式:將FCoE網路卡接到內含FCoE-FC閘道器的CEE交換器,然後透過交換器或閘道器直接與FC儲存設備連接。

兩種連接方式的必要前提,都是須建置1套內含FCoE-FC閘道器的CEE交換器。其中E Port模式適用於與規模較大的FC SAN連接;而更直接的F Port模式則適用於連接規模較小的FC SAN。

資料來源:Emulex,2008年10月

【相關報導請參考「打破區域網路與儲存網路藩籬的新一代網路架構:聚合增強型乙太網路預覽」專題】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