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 Hynix
自2024年下半年起,高容量儲存媒體技術出現一連串新發展,涵蓋快閃記憶體、機械式硬碟,以及歸檔儲存媒體等領域,在容量密度與容量規格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包括100 TB等級SSD問世,300層3D堆疊快閃記憶體正式出貨,400層3D堆疊快閃記憶體即將推出;硬碟容量也正式進入30 TB等級,並上看40 TB;另外,華為專門針對歸檔儲存應用發展的MED儲存裝置,也有新的進展。這些技術可望在2025年陸續發酵,各自從不同面向出發,推動儲存媒體應用邁入新層次。
SSD容量突破100TB
以2.5吋的標準規格為基準,市售SSD的最大容量規格,在30.72TB停滯5年多後,在去年中達到61.44 TB, Solidigm去年中發表首款61.44TB SSD產品,迄今又有三星、WD與美光等3家廠商跟進,推出這個容量規格的SSD產品。
SSD最大容量規格在61.44 TB停留不過一年,緊接著從今年7月的2024年FMS大會起,又陸續有三星、Solidigm、WD與群聯等4家廠商,發表122.88 TB SSD產品。
第1批122.88 TB SSD產品預計自2025年初便能實際上市,一舉將SSD容量再次加倍。但若把評估範圍擴展到非標準規格的SSD,當前SSD儲存媒體裝置的容量頂點,是Pure Storage的專屬DFM儲存模組,用於搭配旗下FlashArray儲存陣列。
Pure Storage在2023年中發表75 TB容量DFM模組,當時標準2.5吋規格SSD最大容量剛達到61.44 TB。當75 TB DFM模組在2024年初實際出貨後不久,雖然數家廠商在2024年下半年陸續發表122.88 TB的標準規格SSD產品,但Pure Storage也在9月推出容量翻倍的150 TB DFM模組,並在不久前(12月初)開始正式出貨,再次取得領先地位,也揭示100TB等級SSD產品,將在接下來的2025年開始全面上市。
3D快閃記憶體邁向300與400層堆疊
驅動SSD容量增長的2大動力,分別是快閃記憶體儲存單元(Cell)的多級化(Multi-Level),以及3D堆疊技術。
在快閃記憶體多級化技術方面,發展到每儲存單元4位元的QLC之後,便有所停滯。QLC記憶體技術早在2009年便已問世,不過目前主流應用的3D堆疊式QLC記憶體晶片,則是2017年前後出現,並在2018年應用到第一批QLC SSD產品上。接下來自2022年起,我們便陸續聽到相關廠商開發每儲存單元5位元的PLC快閃記憶體,還有6位元的HLC(Hexa)與7位元的HLC(Hepta)相關消息。已知Kioxia與Solidigm都在開發PLC產品,HLC也已在實驗室驗證,但時至今日,PLC仍未能進入商品化階段,HLC距離實用化仍有相當的距離。
相較下,3D堆疊技術在這幾年則有更顯著的進展。在QLC SSD開始上市的2018年,當時的3D堆疊技術已達到64層。而到了6年多以後的今日,快閃記憶體多級化技術應用仍停留在QLC,但3D堆疊技術的主流已經推進到200層等級,較6年前提升了3倍以上。這也意味著,這幾年來快閃記憶體與SSD的容量密度提升,3D堆疊技術的貢獻比重更大。
而在過去幾個月內,3D堆疊技術又有一系列重要進展。
首先,SK Hynix在稍早前(11月底),正式宣布將321層快閃記憶體投入量產,SK Hynix是在2023年8月發表321層3D TLC快閃記憶體晶片樣品,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後,終於讓這項技術進入量產上市階段。今年4月,三星也在開始量產286層3D TLC快閃記憶體,美光則在7月宣布其276層TLC快閃記憶體投入量產,這兩者的位元密度只稍遜於SK Hynix的321層技術,下一個跟進的應該是中國的長江存儲(YMTC),6月便曾傳出正在開發300層技術的消息。而這一連串發展,也讓3D堆疊技術的應用,開始進入300層這個等級。
更進一步,在不久前揭露的2025年IEEE 國際固態電路會議議程中(預定2月16日到20日舉辦),三星已宣告將發表4xx層3D TLC記憶體的論文,顯示三星搶先其他廠商,先一步踏入400層3D堆疊技術領域。依照韓國媒體BusinessKorea報導,三星預定2025年下半年開始量產400層3D快閃記憶體,甚至可能提前到2025年第2季。
若無其他市場重大變數,在即將來到的2025年中,300層3D堆疊技術應該會開始普及,在年底前甚至能見到400層產品開始量產。
3D堆疊快閃記憶體突破300層
SK Hynix於2023年中發表的321層3D堆疊快閃記憶體,終於在2024年底開始量產,成為市售堆疊層數最高的快閃記憶體
圖片來源:SK Hynix
硬碟容量上看40TB等級
隨著Seagate與WD等2大廠,先後在2024年初與年底推出30 TB等級硬碟產品,也正式讓硬碟的最大容量提高到30 TB領域。不過2家廠商採取的技術路線有所不同。Seagate是以每碟片3 TB等級的容量密度,以10碟片組態實現30 TB等級容量;WD的碟片容量密度相對較低,但透過11碟片組態,同樣達到30 TB等級容量。
而在進一步的發展方面,憑藉HAMR技術的優勢,Seagate被看好將能先一步進入40TB等級容量。Seagate在2024年初便已表示,預期第2代HAMR技術將能實現每碟片4 TB的容量密度,從而讓硬碟容量達到40TB等級。順利的話,我們最快可能在2025年底之前,便能見到40TB硬碟問世。
結合快閃記憶體與磁帶的新媒體
最後,我們來看華為「磁—電碟」(Magneto-Electric Disk,MED)技術近期的新發展。MED是華為在2024年初MWC大會中發表的新型儲存媒體,應用在針對歸檔的OceanStore Arctic「磁—電」(Magneto-Electric)儲存系統上。
一開始華為並未詳細說明MED的運作原理與規格,只將MED描述為「硬碟+磁帶」裝置,每組MED擁有72 TB容量,成本比磁帶低20%,功耗比硬碟低90%。每座MED機櫃的傳輸率則比磁帶高出2.5倍,而且MED裝置是密封的,機櫃不包含機械手臂等裝置,因而可減少故障機率。
我們當時推斷,就密封式裝置、且無須依靠機械手臂等特性來說, MED應該是類似硬碟的「讀寫頭+儲存媒體合一」設計,儲存媒體自備讀寫功能,而不像磁帶是「儲存媒體與讀寫頭分離」設計,需要磁帶匣與磁帶機相互配合,大規模環境還需使用基於機械手臂的磁帶櫃。
直到11月初,華為才進一步公布MED的技術細節,部分證實了我們半年多前的推論。基本上,MED是一種快閃記憶體+磁帶的混合儲存媒體,在7吋規格的媒體封裝中,整合SSD與磁帶,包括磁帶讀寫頭、捲軸與馬達。由於自備磁帶讀寫頭,所以MED自身就能讀寫磁帶,無須額外的磁帶機與磁帶櫃裝置。
MED使用的磁帶技術是華為與其供應商自行發展,與當前主流LTO磁帶技術不同。而在MED中,SSD是作為讀取快取與寫入緩衝,資料存取都將經由SSD的中介,再到磁帶,所以MED的資料寫入可達到SSD速度,在資料讀取方面,若在SSD快取中,也能達到SSD讀取速度,否則就必須到磁帶中搜尋,這可能得花費數分鐘之久。
第1代MED擁有72 TB容量,超過市場上既有的磁帶或硬碟等歸檔儲存媒體——當前容量最大的IBM 3592磁帶為50TB,而LTO-9磁帶為18TB,預計2025年上市。不過7吋的外形規格,也遠大於當前的LTO與IBM 3592磁帶(分別為4到5吋),就儲存密度來說,MED的提升其實有限。華為預計在2026到2027年推出第2代MED,屆時可能採用尺寸更小的3.5吋規格。
整體來看,在近來的一系列高容量歸檔儲存新技術中,MED雖然也算是全新發展的儲存媒體,但有別於玻璃陶瓷儲存,或DNA儲存這類採用全新存取機制的新概念技術,只是SSD與磁帶這2種成熟技術的結合,與其說是技術創新,我們認為這更像華為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硬碟出口限制,而誕生的變通作法。
結合SSD與磁帶的MED儲存媒體
MED是華為結合SSD與磁帶技術而成的歸檔專用儲存媒體,內含SSD、磁帶、磁帶讀寫頭與捲軸等裝置,由SSD作為讀寫緩衝,磁帶作為長期儲存,兼顧大容量、低功耗與足夠存取速度等特性。
資料來源:華為
熱門新聞
2024-12-24
2024-08-14
2024-12-20
2024-12-22
2024-12-23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