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ACNeilsen NetWatch網路調查報告顯示,臺灣地區從2001年到2003年5月的即時傳訊使用率,已從6.3%成長到12%。IM(Instant Messenger;即時傳訊)的流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成為一股銳不可當的趨勢。這種從個人開始的自發性行為,讓人們情願捨棄傳統電話、手機等更直覺的溝通媒介,即使近在咫尺的雙方,也不願開金口而選擇無聲的傳訊。可見避開面對面的溝通方式,將語言化作俏皮的文字及表情符號,確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已儼然成為新一代的另類溝通方式。
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雅虎(Yahoo)及微軟是市佔率最高的即時傳訊廠商,其他如騰訊QQ則著重大中國市場。IM的影響力已逐漸由個人深入企業,IBM的Lotus Sametime即專為企業設計的IM產品,微軟也即將在9月推出名為Real-Time Communication伺服器的企業級IM產品。Oracle的Collaboration Suite及 Novell的Groupwise與其說是IM產品,其實更強調協同作業的能力。由於目前各IM產品仍無法互通,使用者被迫安裝多個IM軟體,不過個人偏好哪個產品往往受到族群影響,好友名單越多的管道使用率越高,這也是IM的後起之秀致力提供酷炫功能及介面的原因,以利用青少年喜歡嘗鮮的特性,搶下年輕族群的市場。企業級IM產品必備的功能
企業導入IM產品是為了強化溝通的效率,便不再著重花俏炫麗的聊天功能,綜觀IBM Sametime、Oracle Collaboration Suite、Yahoo奇摩Messenger等企業版的產品,均強調安全性、權限控制及記錄等功能。分析各產品的特色,IBM Sametime需搭配Domino伺服器,Oracle Collaboration Suite則需搭配Oracle 9i資料庫及應用伺服器,適合既有客戶加值平臺功能,且可滿足與其他應用程式整合的需求,以伺服器端為主的架構,更強調只要透過瀏覽器即可不受地域限制使用IM功能。雅虎目前則仍需下載用戶端軟體,未來將視市場的反應及需求調整。
微軟與雅虎是目前在企業內部網路及網際網路兩方面,均提供對應IM產品的廠商。對於政府、軍事單位及金融業等著重安全性的機構,僅開放企業內部的IM應用,或有與既有應用程式整合的需求,可選擇IBM、Oracle及Novell等強調企業內部協同合作的架構。若著重IM的應用,希望與合作夥伴及客戶以既有的IM介面串連,成為可即時互動的連絡網,微軟及雅虎可能是比較方便的選擇。換個角度看IM,最具潛力的網路服務平臺
觀察MSN 6.0及Yahoo Messenger不難發現新穎的功能,IM除了提供網路即時傳訊的功能,更可能成為瀏覽器之外最重要的網路平臺。是否有人曾提出疑問,AOL、微軟及雅虎為何如此賣力地推銷免費的IM環境?廣大的用戶群為經營者帶來什麼樣的錢景?
事實上成立時序最晚的Yahoo奇摩Messenger,早在2002年第三季即開始獲利,其中申請世界專利的聊天情境互動平臺,不是靜態的桌布,可在不干擾對話行為的模式下,提供豐富的影音互動效果,以延長用戶的停留時間,而這些深受用戶喜愛的聊天情境都是獲利豐厚的廣告來源。當IM成為用戶長時間停留的平臺,進一步結合遊戲、新聞、網路下單、簡訊、個人行事曆及通訊錄等功能,即成為暗藏龐大商機的重要媒體。
微軟同樣與日盛金控、1111人力銀行及趨勢科技合作,提供用戶生活上不可獲缺的資訊,未來更將成為遊戲的平臺,也計畫推動Alerts Service,在取得顧客同意的前提下,可透過MSN主動傳送資訊給消費者。由此看來,IM不再只是通訊工具,企業可利用這個網路服務平臺增加與客戶互動的機會。例如階梯英語與雅虎合作建置的IM線上學習環境,並非作為內部溝通的用途,而是提供服務的e-Learning平臺,有別於靜態網站缺乏互動的學習環境,IM的虛擬教室使老師及學生享有可即時互動的線上學習環境。企業若能跳脫以往對IM的思維,從增加服務平臺的角度切入,善用IM加值客戶服務,將極大化溝通的力量。互通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由於IM產品目前仍無法互通,迫使使用者必須同時使用多種IM產品,才能與所有的親朋好友溝通,也讓企業裹足不前。雖然AOL與微軟已有和解的意願,表示同意找出一套讓ICQ與MSN互通的方法,但是卻沒有設定時間表。
雅虎表示互通不是技術問題,是商業機制的考量。資訊廠商對於封閉的軟體環境,理所當然會努力優化產品的內容及功能,以吸引企業的青睞;但是開放且免費提供的IM軟體則不能相提並論,經營者付出成本搶下廣大的用戶群,是因為人氣意味著錢景,因此不願意與競爭對手分享資源,所以重點是該如何收費的問題。
以手機通訊網外互通的角度來看,收取通訊費可以拆帳,因此互通對彼此都有好處。然而對於目前強打免費品牌的IM個人市場,使用者是否願意付費?以什麼名目收費?付給誰?如何拆帳?都是不可控制的問題。以此觀點分析,IM仍在剛起步的階段,無論是制定標準化的即時傳訊技術,或透過第三方業者搭起友誼的橋樑,唯有找出IM經營者們都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才可能看到互通的曙光。市場成熟了嗎?先問過老闆吧!
IM這種從基層普遍開來的應用,已逐漸被帶入企業,以往被企業禁止使用,視為不具生產力的閒談活動,在IM大廠鼓吹下,主張利用IM產品促進企業內外的溝通效率。IM的即時、節省電話費用及協同作業功能,對於聚點分散的跨國企業,的確有正面的幫助。然而企業看待的角度左右著IM釋放的力量。
要以IM取代企業傳統的會議、電話及書信等溝通方式,時程上並沒有那麼快。根據ACNielsen NetWatch網路調查報告,目前臺灣IM使用人口仍以15-30歲年齡為主要族群,如此新穎炫目的溝通方式有其進階的過程,與使用者的網齡及習慣息息相關,40歲以上的中高階主管對於電腦、網路及鍵盤輸入的適應力,主導著企業運用IM的深度及廣度。
雅虎預計企業級IM市場的接受度,將在2005年趨於成熟。即使企業極力防堵員工不事生產的個人行為,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人透過電話、電子郵件等管道從事非工作性質的活動。與其一味的抗拒不如接受,善用如此豐富的平臺,藉由完善的管理及監控確實掌握應用的層面,才能發揮正面的價值。文⊙李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