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與以往慣用的本機硬碟或磁碟陣列儲存方式不同,NAS本身具備有作業系統,能夠在網路環境獨立運作,透過網路連接,讓各個用戶端電腦可以存取在NAS上的資料。這時會影響系統效能的原因就不單只是本機的硬體設備等級,同時還包含了系統穩定性及網路環境,因此我們的測試方式也必須兼顧本機設備及網路環境,由此測試出NAS設備的效能。NAS端使用Gigabit, 以減少網路瓶頸

為了測試WSS2003的效能,我們使用Veritest的NetBench 7.0.3作為測試軟體,並在16臺個人電腦上安裝英文版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P1,更新到最新狀態,並安裝NetBench 7.0.3用戶端;NetBench主控端電腦的配備則是Intel P4 3.06GHz處理器,1GB記憶體及Maxtor 80GB硬碟,安裝Windows Server 2003與NetBench 7.0.3控制端,更新到最新狀態並啟用網域控制器功能,讓用戶端電腦登入網域,以符合WSS伺服器所需的環境。並且在控制器與用戶端電腦更新完畢後,拔除外界連線讓測試環境獨立,避免測試過程中受到外部網路的干擾。

在區域網路連接部分,我們在測試環境中所使用的交換器是具有48個10/100 BASE-T連接埠與2組GbE+Gbic連接埠的Asus GigaX 2048;16臺用戶端及伺服器端電腦則是使用10/100 BASE-T網路卡連接GigaX 2048,因為這次送測的WSS都依據微軟建議而使用GbE網路卡,因此我們將待測的NAS連結到交換器的GbE連接埠,以降低網路影響並獲得最佳傳輸效能。NAS的磁碟陣列部分我們設定為RAID 5,可以兼顧資料的穩定性、安全性、儲存容量及存取效能,避免任何硬體問題發生。模擬企業環境,求得最大效能

我們採用NetBench預設的測試檔Enterprise Disk Mix(emt_dm.tst)測試NAS,該測試檔可以模擬企業使用情況,提供封包負荷量較大的測試。我們並調整參數值,將用戶端的啟動及結束時間(Ramp Up/Down)設定為10秒鐘,測試時間訂為180秒,讓設備可以在測試過程中承受最大的負荷量,藉以反應設備的真實效能。

測試所得的數據代表NAS的傳輸效能,這些測試的結果會因為用戶端數量及傳輸資料量多寡而有所差異。在用戶端較少的時候,能夠執行的存取量與頻率有限,因此沒有辦法讓受測的NAS完全發揮出應有效能,只有增加用戶端或增加測試檔案的大小才能夠真正測試出在環境中設備的效能。

在分析圖表時,我們根據Veritest的說明,有三種狀況可以看出受測設備的效能極限:1.圖形有一個彎角,傳輸量持平或緩步往下降,這時持平的部分就是設備的最高效能;2.圖形中有兩個彎角,形成高原的形狀,在兩個彎角中間即是設備的最高效能及能承載的用戶數目;3.圖形是陡升陡降的,該尖峰值即為可承受的用戶數量及傳輸速率。

經過測試之後,我們發現這次傳輸效能的差異相當大,依據微軟所提供的WSS 2003產品定位圖,此次送測的入門級NAS平均效能都不超過100Mbit/s,低階NAS則具有100Mbit/s到300Mbit/s的效能表現,而中階NAS的效能則都具備接近500Mbit/s的傳輸速率,其中HP StorageWorks NAS 2000S及NEC NS430都有超過700Mbit/s的效能表現,明顯看得出產品定位的等級等同於效能表現。

我們從測試數據上可以得知,雖然我們使用了16臺用戶端電腦測試,大多數的設備在測試12臺用戶端時就已達到最大效能,在使用單一GbE埠連接的情況之下,這是很合理的現象。此外有部分設備雖然最大傳輸效能良好,但是傳輸穩定度卻有些許的波動,當企業需要使用NAS提供品質要求較高的服務時需要特別注意。文⊙羅健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