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預算有限、管理人員不足是很普遍的現狀。另外,對於規模不大的企業而言,它們毋須花大錢採用所費不貲的高階伺服器,也沒有使用機架的需求,所以直立式的PC伺服器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尤其近年來x86處理器的效能越來越好,也大幅強化了PC伺服器的競爭力。根據IDC的調查顯示,在2003年內全球總計銷售了500萬臺伺服器,以Intel Xeon及Pentium 4為主的中低階伺服器就佔了近90%的銷售量。PC伺服器的定義

不過,這是否意味著,既然平平都是x86處理器,所以隨便一臺PC就可以做為PC伺服器呢?答案還是否定的,因為伺服器需要遠較一般個人電腦為高的穩定度及可靠度,並不是將現有的桌上型電腦改裝一下就算了。尤其對中小企業而言,整間公司搞不好就只有這一臺伺服器,並沒有其他的備援機器,如果掛了,所造成的損失將難以估計。這也就是為何往往PC伺服器的產品生命周期約為一年、遠較一般PC為長的主因,PC伺服器從設計、製造、產品驗證的要求,遠比個人電腦來得嚴格。另外,像磁碟陣列、備援供電及系統檢測等,也都會大幅增加研發上的成本。

伺服器管理機能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訴求。小型企業的員工本來就少,大多都沒有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維護及管理,如果產品設計之初就已經考量到這一點,出現故障時就能自行排除,就將會節省不少麻煩和成本。這可分別從硬體及軟體兩方面來看,硬體部分除了良好的模組化設計、減少零件拆裝的難度外,主機板內建的硬體監測晶片、BIOS提供的系統檢測工具以及面板的指示燈號,都可以適時的協助管理人員。另外,廠商隨貨附贈的網路管理軟體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遠端監控和故障預警的功能,對於伺服器的穩定運作有著相當大的助益。採購上的諸多考量

除了上述比較顯而易見的重點外,PC伺服器的採購選擇上,亦有眾多值得思考的方向。最重要的,在於如何在滿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追求採購上最大的經濟效益,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最多最好的功能。

備援供電
再好的伺服器,只要沒有電力供應,就和廢鐵沒有兩樣。如果可以透過備援供電器分散電力來源,就可以大幅提升伺服器的可靠性。不過一般而言,比較低階的PC伺服器普遍缺乏備援供電,如果對於公司內部的電力供應系統及伺服器的電源供應器沒那麼有信心,採購時就必須好好斟酌一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電源供應器的瓦數究竟足不足夠。有鑑於今日多如牛毛的高耗電來源,如果電源供應器不夠力,就算擴充性再好都沒有用。目前不少低階PC伺服器出廠依然僅採用300至350W的電源供應器,和一般PC並無二致,我們建議最好更換更大瓦數的電源供應器。

磁碟陣列
由於近年來因激烈價格競爭之故,硬碟機的可靠度大不如前,為了提升資料的安全性,磁碟陣列幾乎已經成為必備的功能。當然,企業不見得需要複雜的磁碟陣列,也毋需SCSI介面,但是絕不能沒有。另外,IDE RAID以及Serial ATA的技術發展,也催生了不少廉價的磁碟陣列方案,未來的Serial ATA II更將提供大量昔日高階SCSI產品才有的功能,如原生熱插拔等等。既然高容量硬碟都已經如此便宜,實在沒有必要在這邊斤斤計較。

直立機架兩用
如果企業規模持續成長,伺服器數目日益增加,全面採用機架式伺服器以節省空間、簡化管理,將是一個可能產生的需求。目前不少直立式PC伺服器可以透過機架模組轉換為機架式伺服器,這就提供了日後發展的彈性。不過,這也必須端賴企業內部的考量,並不見得有絕對的必要。

機身體積
會採用直立式PC伺服器的客戶多半是沒有專屬空間放置伺服器的中小企業,甚至放置地點往往就在辦公環境,如果體積太大,就很難放置在桌面上,尤其機身的深度非常的重要,一般的辦公桌深度往往不超過60公分,加上機身後方的接線及可能出現的隔間,這些都是麻煩的限制。

網頁管理介面
除了傳統的CLI(Command Line Interface)外,網頁管理可以帶來更高的便利性,因為今天幾乎沒有電腦是不安裝瀏覽器的,也可以免除安裝專屬管理介面的麻煩。不過,由於這些網頁管理介面多半都以Java撰寫,管理端需要另外安裝Java Runtime Environment(JRE),執行效率上也往往不如專屬的管理介面。當然,瑕不掩瑜,網頁介面總是比較方便的。值得注意的是,JRE越新的版本效能就越好,1.4.0、1.4.1及1.4.2之間就有著不小的落差,所以建議一定要隨時到Sun網站下載安裝最新的版本。

IPMI版本
雖然英特爾已經發表了IPMI 2.0,不過目前支援的伺服器寥寥可數,市面上的產品依然以IPMI 1.5為主,而且對於伺服器數目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IPMI 2.0的改進功能並不會帶來明顯的好處。另外,部分伺服器廠商並不打算在未來支援IPMI 2.0,而是直接跳到功能更為完善的DMTF(Distributed Management Task Force)規格,這也是值得注意的技術發展。

雙網路埠
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PC伺服器開始內建兩組網路埠,有些是一組Fast Ethernet、一組GbE,而有些機種則直接提供兩組GbE。雙網路埠除了可用來實作線路備援外,像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對象的微軟Small Business Server 2003為例,就需要兩張網路卡才能運作,內建雙網路埠節省另外安裝一張網路卡的功夫。另外,有些機種會在面板顯示網路卡的燈號,管理者毋須大費周章檢視機背即可得知網路線是否已經連接,算是一個相當方便的功能。

說明書是否直接貼在機殼背面
如果可以將拆解伺服器的說明書直接貼在機殼背面上,管理者就毋需邊拆機器邊翻閱說明書,也不必擔心說明書哪天會不小心遺失,對第一次維護伺服器的人相當的方便。目前會這樣做的幾乎僅限於高階機種,如果增加不了多少成本,我們都會建議廠商採取這樣的做法。

記憶體系統
記憶體系統的選擇端賴系統晶片組的功能。像比較高階的系統晶片組,如ServerWorks的GC-HE和GC-LE,都採用比較昂貴的Registered DIMM模組、支援4GB以上主記憶體以及提供多樣化的記憶體資料可靠性功能。像比較入門的晶片組,如Intel 875P及E7210,就可以直接使用一般的Unbuffered DIMM模組,缺點是僅支援4GB主記憶體、也僅提供記憶體ECC或整合型的Watchdog計時器。如果企業有著大容量記憶體及資料可靠性的需求、例如執行大型的資料庫,我們建議直接購買採用高階晶片組的機種,以確保記憶體資料的安全性。

64位元PCI
從Fast Ethernet提升至Gigabit Ethernet,首當其衝的就是目前以PCI為主的區域匯流排頻寬。首先,Gigabit Ethernet的理論頻寬相當於125MB/s,幾乎相當於32位元/33MHz PCI的132MB/s理論值。但是,由於PCI是一個多裝置共用、位址/資料線共用多工(Address/Data Multiplexing)的匯流排,實際上的有效頻寬絕對沒有這麼高。據估計,僅有一張PCI網路卡、沒有其他PCI周邊的情況,可以跑到80MB/s就該偷笑了,尤其伺服器往往還會安裝SCSI RAID控制卡之類大量消耗頻寬的裝置。所以,64位元的PCI-X已經是必備的需求。就算一向不鼓勵在伺服器上採用Pentium 4的英特爾,其針對入門級單處理器伺服器所發展的E7210也支援了PCI-X。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是PCI Express的出現,英特爾預定六月發表取代875P、代號Alderwood的925X晶片組。由於PCI Express可透過較為少的腳位達成高頻寬的目標,也有著較佳的熱插拔及電源管理機制,在未來,RAID控制卡、GbE及後繼的10GbE從PCI-X轉移至PCI Express指日可待,今年內英特爾陸續推出的伺服器晶片組也將全面支援PCI Express,過渡性的CSA架構被取而代之。

面板USB埠
讀者也許會覺得奇怪,伺服器管理會和USB有什麼關係?事實上,由於大容量及可攜性,USB隨身碟已經相當普及,逐漸取代軟碟機的地位,系統管理者可以藉由USB隨身碟攜帶大量的工具軟體及更新Patch,如果伺服器面板提供USB埠就會相當方便。尤其往往機背的USB埠緊接著鍵盤滑鼠所使用的PS/2埠,無法提供順利安裝USB隨身碟的空間。另外一個隱而不現的因素是,為了簡化接線、節省空間,有些企業並不會讓伺服器隨時連接著鍵盤和滑鼠,面板USB埠即可替系統管理者帶來相當程度的彈性。

噪音
如果將伺服器置於辦公環境之內,噪音就將會成為重要的考量,尤其不少PC伺服器都安裝大量系統風扇,震耳欲聾的噪音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員的困擾,尤其是小型的辦公室及工作室。如果辦公空間有限,又缺乏專門放置伺服器的空間,建議選購比較安靜的機種,畢竟辦公室不是機場。

售後服務
最後,售後服務一定要注意。伺服器畢竟是機器,設計再精良、再怎麼小心維護,也會有罷工的時候,此時廠商提供的保固服務就格外的重要。一般來說,品牌伺服器都有一至三年的保固年限,並提供零件免費更換的服務。服務好一點的伺服器廠商則是會提供080免付費電話,以及限時到府維修等服務,不過需注意的是,越完整的售後服務,對廠商的經濟負擔越重,所以一分錢一分貨,採購時多付點錢買售後服務,對企業日後的營運會更有保障。伺服器遠端管理規格的業界標準:IPMI

根據統計,一臺伺服器的使用成本,往往超過75%都是管理上的支出,並非硬體採購的花費。在過去,尤其針對同時擁有大量伺服器的企業而言,要同時管理分散各處的伺服器,並使其提供全天候的服務,是非常費時費力的工作,因為就算是重新啟動伺服器這種簡單且重複性高的管理任務,都需要MIS人員逐臺操作單一機器才能達成。

為此,在1998年的春季IDF,英特爾發表了由HP、NEC、Dell等廠商共同參與,由英特爾架構為基礎的IPMI(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terface)智慧平臺管理介面0.9版,隨後在該年秋季IDF正式發表1.0版,提供伺服器的主動式及自動化管理標準通訊協定。

IPMI主要由數個部分所組成。IPMI定義了一套標準化、抽象化且以訊息為基礎的操作管理介面,透過基板管理控制器(BMC,Base Management Controller),提供了透過區域網路或數據機管理及監視遠程伺服器的途徑,亦能提供系統健康狀態監視、對嚴重事件自動產生警告、系統自動控制以及系統事件日誌記錄等功能。除此之外,IMPI還定義了存取現場可置換單元(FRU,Field Replaceable Unit)資訊的介面,有助於識別系統中的零組件種類及規格。值得一提的是,伺服器最常產生的故障是由於意外事件或軟體不正常運作引起的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死鎖。BMC包含有獨立的看門狗(Watch Dog)定時器,可用來檢測多種軟體組件如BIOS、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或診斷軟體引起的系統鎖死(Deadlock)。當看門狗定時器產生逾時,BMC可以自動重啟系統、執行重新供電,或將死鎖情況,透過區域網路或串列數據機報告遠端的管理終端機。

IPMB(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Bus Protocol)提供了伺服器機箱內部管理機能的標準化匯流排通訊協定。另外,為了提供不同機箱規格及種類的共通管理機制,也定義了以傳輸率19.6Kbps的RS-485序列匯流排為實體層的ICMB(Intelligent Chassis Management Bus)智慧機箱管理匯流排規格,可彌補SAF-TE和SES等In-Band管理規格之不足,透過一張連接IPMB的意外管理控制卡(EMC,Emergency Management Card)就可以同時管理多部不同的機箱,且具備熱插拔的能力。

英特爾於2001年發表IPMI 1.5規格,除了新增數據機可透過RS-232外、具備管理功能的網路卡可透過SM Bus及PCI Management Bus進行IPMI的遠端Out-Of-Band管理。繼IPMI 1.5伺服器遠端管理規格,英特爾與HP、Dell、NEC等三家廠商在今年春季IDF聯合發表IPMI 2.0規格,預定今年第二季就開始出貨支援IPMI 2.0的伺服器。由於IPMI 2.0相容1.5,大幅提升1.5的功能性,因此英特爾認為目前加入IPMI 1.5的廠商,都會有加入IPMI 2.0的需求及必要性。

IPMI 2.0的設計方向,著重在支援多樣化的伺服器平臺,尤其是AdvancedTCA規格的刀鋒(Blade)系統。值得一提的是,像節點更換、管理匯流排監視的備援、以及韌體防火牆(Firmware Firewall),對安裝大量獨立系統的刀鋒伺服器都相當重要,尤其韌體防火牆可以避免其他節點上的管理軟體存取其它的節點,因為這些刀鋒都共用同一條管理匯流排,這會造成安全性的問題。另外,降低成本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由於過去IPMI的機板管理控制器BMC實作成本相當高昂,嚴重限制了IPMI在低階伺服器及網路設備的普及性。IPMI 2.0新增了對Baseline BMC的支援,僅實作IPMI 1.5規格關於遠端管理性的功能,採用SMBus系統介面也減少了控制器的腳位數量,所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管理機能的強化和支援管理介面的提升也是IPMI 2.0的重點。首先,整合SOL(Serial Over LAN)功能,除了可以透過序列介面執行IPMI Session,也可以透過以序列介面為基礎的作業系統命令列操作。區域網路的連線功能有所改進,可針對不同的需求進行彈性化的使用者登入及安全設定,實體封包資料負載(Payload)功能也允許在同一個LAN Session上同時執行不同的管理協定。IPMI 2.0開始加入對VLAN的支援,便利設定管理所涵蓋的網路範圍。為了強化安全性,提供封包資料加密功能,遠端認證機制亦有所改善。最後,IPMI 2.0允許OEM廠商新增自己的安全性加密演算法以及不同的實體封包資料負載(例如KVM),可擴充IPMI的基礎架構。今年二月發表的IPMI 2.0是1.0版,英特爾也透露了明年二月將會發表1.1版。改良的重點在於:新增更多的實體封包資料負載(例如USB)、改良後的設定介面、以目錄為基礎的認證機制、更有效率的組群控制(例如設定持續的連線)、備用的Log存取、以及支援Web介面等。

依循IPMI規格而發展的管理工具,為部署以英特爾架構為基礎的伺服器,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性,因為管理成本已較不再依伺服器數量而計算,企業可以更彈性地擴展他們的伺服器群規模,以符合特定的應用程式和作業需求,並能夠以低廉的成本部署更大型的伺服器陣列,以利改善效能、提升可用性和擴展性。在未來,伺服器管理規格的持續改進,亦為理所當然之事。文⊙劉人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