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機的所使用的面板,是影響投射表現的最關鍵零組件,所使用的技術大致有LCD 、DLP與LCOS三種,而LCD與DLP因為發展歷史較久,技術較為成熟,所以儼然成為市場上的主流,但技術皆掌握在少數廠商手中;LCD是由Sony與Epson兩大廠主導,而DLP技術則掌握在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TI)手中,其他廠商皆無法自行研發生產,因此價格無法降低;而LCOS技術則是發展中的新興技術,不同於LCD與DLP,有能力的廠商均可自由投入研發,不用受限於特定廠商,目前雖然有聯電、台積電等半導體廠商加入研發的行列,但因製程技術尚未成熟,生產良率不高,無法發揮低價優勢。

對企業採購投影機而言,通常會面臨購買LCD或DLP技術投影機的抉擇,然不同技術有其本身的優勢與缺點,投射畫面的表現亦有不同,以下我們介紹DLP與LCD技術的原理與差異,以作為採購時的參考。

反射式的DLP技術
DLP為德州儀器所研發的技術,其面板稱為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晶片,由許多個排列整齊的微小的正方形反射鏡片,貼在一塊矽晶片的電子節點上組合而成,每一塊鏡片對應圖像的像素,故DLP投影機所投射出來的畫面解析度,取決於DMD晶片所擁有的鏡片總數。輸入的影像或圖形信號會先被轉換成0與1的二進位數據,再透過這些數據,控制鏡片的翻轉角度(正負10至12度),讓鏡片面光(ON)或背光(OFF),從而反射出亮與暗的投射畫面;其成像原理便是燈泡光源先經由每分鐘轉速高達7200轉的紅藍綠白四色濾色輪(目前亦有廠商另外加入黃色),生成RGB三色光,分別照射在DMD晶片上,而晶片上的微鏡再配合0與1的影像訊號做每秒高達5000餘次翻轉,分次將RGB三色的影像投射至屏幕上,由於速度極快,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可利用視覺暫留的現象,在人的視覺系統中形成全彩圖像。

由於DLP投影機是利用視覺暫留的原理成像,所以無法避免產生彩虹效應,長期注視畫面,較容易疲勞,且因為是透過高速運轉的色輪產生RGB三原色,故色彩表現亦較不飽和;再者其複雜的機電結構,也會有運作溫度過高的缺點。不過DMD晶片使用微機電技術,號稱有10萬小時的使用壽命,另外,反射式技術也能較有效率的利用光源,在畫面輸出的反應時間與對比度也較LCD技術為佳,而且鏡片以緊密排列的方式組合而成,故不會有LCD的窗格現象產生。

穿透式的LCD技術
LCD投影機是液晶顯示技術與投影技術的結合,LCD面板材質以高溫多晶矽(HTPS, High Temperature Poly-Silicon)為主,是利用液晶的光電效應,以格狀的外加電場方式,讓單格內液晶分子的排列狀態改變,影響液晶單元的透光率,一格單元對應畫面一個像素。液晶分子在沒有加電場時是呈透明狀態,外加電場時,液晶分子則呈現不透明狀態,藉此呈現畫面的亮與暗部。目前最常見的是使用三片式LCD技術,分別由三片單獨的LCD面板,由三色濾鏡所產生的RGB三色光穿透,再經由控制系統產生的電訊號,讓相對應像素的液晶變化為不透明,產生圖像,進而在成像菱鏡中,將三色圖像結合成全彩圖像,再投射至屏幕上。

由於三色光單獨成像,故所投射出來的畫面色彩較為鮮豔飽和。但因透過液晶分子排列的化學變化控制像素,所以反應時間較DLP慢,對比度亦不高,且液晶面板容易老化、耐熱度較DMD晶片為低,所以單片液晶面板的使用壽命大約2000小時,也會增加長期使用的成本,再者由於穿透式的光源利用方式,便會有較低的光利用率與對比度,且LCD面板是為許多細小的液晶晶格組成,故投射大畫面時,容易有窗格現象產生。文⊙王唯至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