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語:「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意思是有人際關係,就萬事沒問題,但沒有人際關係,便萬事艱難。即使網際網路的數位時代裡,虛擬世界逐漸超越實體世界,拉近彼此的距離時,鬆散的虛擬關係仍無法發揮出超越真實世界的人脈影響力。

眾所周知,人際關係對各行各業都很重要,可是IT人如何經營自己的人脈?人脈關係又如何影響著IT人?通用數碼研發處經理王識超說,「IT人應累積一對一的人際關係,超過3層以上的人脈,人際關係就逐漸遞減。」。

懂得適時運用人際關係是關鍵
人際關係常是IT人踏入社會工作的第一步,王識超也不例外。只是,藉著人脈,讓他比一般IT人更快地成為企業應用系統的資訊技術專家。

從基礎工程師到企業應用系統專家,王識超經過4年的歷練。特別的是,因為人脈的協助,使得他經過較短暫的盲目摸索期,進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擔任企業應用系統工程師。這份職業是由當時已在社會上工作的研究所學長所引薦,但他因累積的人脈所帶來的幸運不僅於此。由於學長介紹的前輩正好創業,並看好企業應用系統的市場潛力,更給予王識超更多的提攜,教導他許多企業人脈中所需要的行銷、市場、財務等知識與經驗。

與其說王識超幸運,有貴人相助,不如說是人脈用得其所。他建議說,「人脈不會憑空出現,更應該知道何時可以派上用場。」。一般IT人的人脈,通常只到達所謂的「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階段,但對王識超來說,人脈不但為他找到工作的方向,更增長資訊技術以外的技能,使得他減少許多摸索的過程。

以人脈搭配自身能力,為生涯突圍
王識超的經驗會不會是IT人中少有的特例?其實不然。他跟眾多IT人一樣,大學與研究所讀的都是資訊管理系所,畢業後因選擇國防役而進入資策會,在電子商務實驗室中擔任軟體工程師。4年的服役過程中,雖然涉獵軟體工程與專案管理等技術與知識,卻缺乏聚焦在單一領域的深入技能。

服完國防役,即將進入社會的他仍對未來工作方向充滿迷惘,這也是IT人常遇到的就業瓶頸。雖然他看好IT應用市場,但這個市場博大精深、浩瀚無盡,他找不到方向在哪裡,空有一身資訊技術卻不知如何發揮。當時,他也曾考慮過軟體外包公司或ERP廠商,但究竟如何跨出第一步,還是像無頭蒼蠅一樣漫無目標。然而,這一步將決定他停留在資訊領域的基礎工程師,或成為高階應用系統專家。

人脈在這個轉捩點發揮關鍵的功用。王識超回憶說,「聯絡朋友,從人脈中找出路。」這時候,研究所的學長指引他一個方向,也正好遇到一位前輩草創事業,有意經營顧客關係管理系統。

不過,王識超在資策會辛苦學習4年也並非白費。他從研究導向的工程師中,學習到廣泛地收集各種企業應用系統市場情報,慢慢地了解未來IT中潛在的市場與趨勢。有了學長的引介,輔以市場收集情報的能力,讓他贏在起跑點上。

累積大師級的人脈
IT人不僅需要贏在起跑點上,並不象徵著未來前途就可以一帆風順,王識超也體認到這一點。就像星際大戰中,絕地武士這個角色一樣,也要經過歷練與修行。只是,要如何比一般人用更少的時間歷練,但得到更大效益?

對王識超來說,雖然學長代表著介紹工作的人脈,可是這還不夠,頂多是敲開企業應用系統專家的入門磚。但別忘了,在顧客關係管理中,除了顧客購買力以外,還有行銷、銷售與服務等,缺少專家的引導,很容易又陷入應用系統中,找不到方向。這位創業的前輩正好帶領他學習應用系統知識的人脈。

這位前輩不僅帶過開發團隊,自力開發顧客關係管理系統,也帶過行銷團隊,無論在知識、經驗等,都足以擔任王識超在學習時的導師。

就像電影中的絕地武士一樣,少了「大師(Master)」的指導,也只是空有高超的技能,不知如何施展。雖然他也知道「聚焦」在單一領域,但總是缺乏「明燈」的指引,不知如何為企業產生實質的幫助。人脈在這個時候又派上用場,成為指引他方向的燈塔。在學習顧客關係管理系統時,前輩引導他先學習銷售(Sales),再逐步學習行銷(Marketing)與服務(Service)等應用層次。對王識超來說,這是啟蒙上的重要一步。

運用人際關係,扭轉劣勢為優勢
他雖然從市場情報上知道CRM市場潛力,但當時也有許多外商產品在臺灣耕耘,例如SAP、Siebel、PeopleSoft等,無論是透過代理商或成立區域辦公室等,但最後難以提振本土市場,慢慢地轉向大陸發展。

由於中國人重人脈,企業間的生意也常靠交情,但這樣特殊的人際關係如何反應在系統中,成為功能之一,正好給予本土廠商機會。對王識超來說,除了市場時機(天時)與本土優勢(地利)外,各種前輩代表著人脈(人和)。

接下來,他不斷地從企業客戶上學習行業知識。這方面,還是要與客戶間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人們才會願意分享獨特的知識。王識超認為,吸收到各行業的資訊後,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後,提升本身的工作價值,這才是從長遠的考量上經營人脈。

可是陌生人怎麼會不明所以地,就跟你我建立人際關係呢?同事潘峻蔚道出王識超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的祕訣,「除了外表憨厚,內心更要真誠。平常在工作之外,他也是一位相當虔誠的基督教徒,透過教會活動養成互相信任的基礎。」。IT人終日埋首機房,最後只會在人際溝通上畫地自限,參與社交活動,讓IT人放開對技術本位的堅持,「職場走得更順利」,潘峻蔚補充說。

最後,訪談中提到IT人如何從長遠的規畫中,經營自己的人脈。他舉出美國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離(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這個理論用於描述連結每個人之間的人際網路,任何一個人與另一個人連繫,平均只要經過6個人。王識超則認為,雖然六度分離理論代表著世界的人際關係比想像中小,但要發揮實質的用途,應該在3層以內。「超過3層以上的人脈關係,效用就開始快速遞減了。有些時候,更需要一對一的情況下才有機會。」,他說。文⊙張瑞隆


當顧客管理專家遇到「奧客」

王識超雖然擅長管理顧客關係,但也曾遇到搞不定的客戶。

他舉例說,這位企業用戶本身有意導入應用系統,以管理該企業與客戶的良好關係,但這個企業用戶與王識超討論專案時,卻是一個態度不理想的顧客。他回憶道,當時這個企業用戶並不是在系統中提出許多天馬行空的功能需求,而是在專案導入時,系統的實際需求超過原本專案規範的範疇。雖然這樣的事情也曾發生在其他資訊公司,但對CRM上就變成矛盾。

王識超沒有因為衝動,而打壞與這個企業用戶的關係。他反而硬著頭皮,持續完成相關的系統功能,即使超出原來的預算與成本。他說,「顧客關係管理的目的之一,不就是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如果破壞與用戶之間的關係,便做了不良的示範。」文⊙張瑞隆



IT人物-王識超
通用數碼研發處經理
●學經歷: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資策會電子商務實驗室工程師 / 專案經理。

公司檔案-通用數碼
●成立時間:2002年
●營業項目:顧客關係管理系統開發與導入等,自行研發GD-CRM系統,並代理Microsoft Business Solutions CRM與IBM eServer系列伺服器。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