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less LAN
將乙太網路技術延伸到無線網路而且同樣具備容易部署的特色

Wireless LAN(簡稱WLAN),也有人稱為Wireless Ethernet,是基於乙太網路技術發展的無線網路,主要是由IEEE旗下的802.11組織負責規畫,統籌所有WLAN網路的發展。

802.11底下則約有20個子標準組織,各子組織分別負責不同WLAN標準,常見的有802.11a/b/g/n,它們是規畫無線網路傳輸速度的子組織,像802.11r則是強化無線漫遊效能,凡是無線網路設備都要符合這些標準,才能確保各家產品內建基本功能。

Wi-Fi Alliance是另一個常見與無線網路有關的組織,負責推廣及驗證產品及技術間的相容性。由於802.11組織只單純處理制定無線網路規格的工作,例如MAC層及PHY層(實體層)的標準,Wi-Fi組織則是將802.11組織制定出的規格,推動到市場中,並訓練相關從業人員,以利相關產品技術的行銷工作,所以無線網路產品除了要符合802.11標準外,還要通過Wi-Fi組織認可,透過公正的第三方組織,認證產品間的相容性。

無線網路主要是應用無線電波的特性,來傳輸大量資料,然而無線頻譜是有限的,它需要有專職機關管理及規範。在美國是由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管理無線頻譜,不同國家管理單位不一定相同,但大多會追隨FCC的腳步,像臺灣就是NCC(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只要FCC制定出頻譜規範,臺灣多半會跟隨。目前WLAN採用公用頻道,只需要產品經各國主管單位檢測通過,就能使用,無需另外申請使用執照。文⊙蘇碩鈞

Throughput
傳輸速度

在無線網路設備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Throughput」這個字,它是指無線網路的傳輸速度。在802.11組織中,a、b、g及n等4個子組織,就是以提升Throughput為主要目的而成立的,大多是利用不同的傳輸技術(例如訊號傳輸方式、強化實體層等),來提高無線網路傳輸速度。

不過各廠商提供的Throughput值,多半是指該標準的理論傳輸速度,因此這些數據僅供參考。

802.11i
無線網路安全

802.11i是無線網路針對連接層(Link Layer)的加密方式,改良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無法保障機密資料的問題。這個協定已於2004年通過,也是現在無線網路連線基本且安全的資料加密方式。

目前802.11i已提供TKIP(Temporal Key Integrity Protocol)及CCMP(CBC-MAC Protocol)等2種加密協定。TKIP是以軟體層模擬;CCMP則是全新的硬體架構。

Wireless Zero Configuration
自動設定無線網卡介面

Wireless Zero Configuration (簡稱WZC)是Windows XP作業系統啟動WLAN服務的功能。如果連接無線網卡,卻無法從「無線網路連線」精靈中找到可用的無線訊號時,就可能是未啟動WZC服務,此時,我們可先從「控制臺」的「系統管理工具」找到「服務」選項,WZC就在「服務」功能中。如果我們使用外接式無線網卡時,廠商大多會提供專用WLAN設定程式,將取代WZC服務。

Roaming
跨網路漫遊

無線網路除了強調傳輸速度、相容性及安全性外,接下來開始強調能跨越不同技術間的漫遊。雖然無線網路的漫遊早已有許多解決方案,但是多半強調在WLAN環境下如何提供漫遊服務。未來的漫遊服務則真正會跨不同技術,例如WLAN、3G及WiMAX等。除了802.11u開始制訂漫遊服務標準外,像3GPP等電信聯盟的UMA也是這類型的制訂規格,未來的漫遊服務也將會更方便。

Channel Bonding
加速傳輸速率

Channel Bonding是一種加速無線網路傳輸的技術。將原本採用20MHz頻寬擴大成40MHz。例如頻道1就使用2.392~2.432GHz,這頻寬就涵蓋頻道2~5,扣除干擾頻道後,只有使用2個頻道(頻帶1及11),但擴大頻寬後,還是能提升傳輸速度。

以往只應用在Super G標準的設備上,在新的無線標準802.11n,都具有此技術。

Wi-Fi Protected Setup,WPS
簡化無線安全連線

這是Wi-Fi組織推出的新無線網路標準,但不同於802.11a/b/g/n強調傳輸速度。它主要是提供簡易且安全的快速Wi-Fi連線設定。原本各無線設備廠商都有自己快速設定Wi-Fi連線的方式,但彼此無法相容,而Wi-Fi組織則統合所有標準,只要符合WPS標準的設備,就能相互快速建立安全的無線連線。目前WPS使用PIN及PBC等方式,無論你選擇哪一種,一旦啟動後,就能自動與無線基地臺建立連線。

Rouge Access Point
未授權的無線基地臺

在部署無線網路時,為了確保安全性,通常會建議用戶端僅連線到企業內部的無線基地臺,這種視為合法的連線行為,但臺灣高樓大廈眾多,只要啟動無線網路,很容易找到許多非企業本身建置的無線基地臺,這些就是Rouge AP,這會造成管控上的風險。駭客可以利用Rouge AP盜用使用者帳號。當使用者以為連線到正常的無線基地臺,並輸入帳號資料上網後,駭客就可從中取得使用者帳號,竊取資料。

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S
登入無線網路的門戶

當我們要登入無線網路時,都會先搜尋無線基地臺的名稱,並建立連線,此時該無線基地臺的「名稱」就是SSID。它的元長最多有32個字度,在相同SSID中可視為同一群組,因此相同群組的設備可以使用 同一個SSID驗證另外一個網路設備是否為相同群組,而且群組內可相互通訊。

另外,BSSID是另一個常見的名詞。BSSID是無線介面卡的MAC Address位址,而SSID只是容易記憶及管理的名稱。

Matthew S. Gast
馬修‧蓋斯特

熟悉無線網路技術的人,多半都知道由O'Reilly 出版的《802.11 Wireless Networks:The Definitive Guide》,這書目前已推出第二版,且已翻譯成6種語言,在Amazon無線網路叢書,銷售量總是居於前三名,而Matthew S. Gast就是這本書的作者。

他現職是Trapeze關鍵技術首席工程師,負責開發Trapeze產品技術外,更是主導無線網路標準發展的成員之一。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