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電腦而言,硬碟是裡面最重要的零組件,而且其重要性會隨著這臺電腦的使用時間而「與日俱增」。因為,當你存在硬碟裡的重要的資料越來越多,這硬碟就會越來越重要,「不可替代性」也就越來越高。
可是,不幸的是:硬碟卻是現代電腦裡面,少數的「非固態」裝置。
所謂的「非固態」,倒不是說這東西和終結者一樣的成份(我還液態金屬人哩),只是因為硬碟裡面有磁碟臂,有磁頭,碟片,密封的硬碟外殼裡面,確實是有會移動的零件,所以我們說這是「非固態」裝置。至於一般的晶片,裡面的電路被密封了,因此只有電子的流進流出而已,這類晶片就是所謂的「固態裝置」。
而且呢,「固態裝置」比較穩固,比較安全,比較不容易壞,而「非固態裝置」則反之。
可是,存放資料的最重要裝置──卻是個非固態裝置。
一切都是成本的考量啊!
既然硬碟這麼「危險」,那我們幹麼還用它?這自然有其不得以的苦衷。
現代的電腦,小至個人電腦,大至大型主機,大多仍以一種「階層式儲存架構」儲存資料。這概念簡單得不得了,「越靠近核心的,速度越快;離核心越遠的,速度越慢」。
階層式儲存架構的第一個重要觀念就是:一切都是成本的考量,越快的設備容量雖小,但越貴,越慢的設備容量雖大,但越便宜。
暫存器
容量很小,速度超快,整個處理器就是用來提供暫存器「作用」的機構,所以這小小的暫存器「容量雖小」,成本卻很高。目前的市場零售價,處理器從二、三千元到數萬元不等,但處理器的暫存器……容量就只有數十個byte而已哩!
有人會說,「處理器裡面還有所謂的『快取記憶體』啊!這也算是儲存媒體!」是的,快取記憶體(cache memory)是「用來提升記憶體到暫存器之間的資料傳輸速度」的一種機構,但就算把這容量算進去,處理器的資料儲存容量也不過是若干MB而已,還是很小。
記憶體
作為電腦執行程式的一個重要的單元,雖然速度較慢,但記憶體的容量大多了(相對於處理器而言),且價格便宜多了。目前的市價,DDR2的記憶體模組,2GB容量的模組大約是賣2,000元左右。
此外,記憶體是「揮發性(volatile)」裝置,電腦關機了資料就不見了。
硬碟機
硬碟機雖然更慢,但可以儲存的容量更大,且價格更便宜。硬碟儲存的資料在關機後都還是存在(稱為「非揮發性媒體」,non-volatile media),所以反而成為最重要的資料儲存裝置(因為,資料的價值往往是無價的)。
目前的市價,容量為250GB的內接式SATA硬碟機大約是2,500元左右。
這簡單的描述,只是要說,當然我們希望所有的資料儲存裝置都能很快,「爆快」,但是目前的工業技術尚未能夠「以夠低的成本做出夠大容量的儲存媒體」。舉例來說,最近很紅的「SSD(Solid-State Drive,固態磁碟)」,就企圖使用記憶晶片來代替非固態的硬式磁碟,就因為價格問題和容量問題,目前還無法普及。
硬碟機的「脆弱性」來自於結構的「複雜性」
不過,且讓我們把研究的目標先鎖定在「硬碟機」吧!因為幾乎每臺電腦都用得到硬碟機,但它的重要性卻又如此之高,卻又可能是最脆弱的電腦重要零組件。因此,要「正確的了解硬碟的問題可能出在哪裡」,老實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很清楚知道硬碟的架構才行。
硬碟的架構主要分為「軟體架構」和「硬體架構」。硬碟的軟體架構主要就是「檔案系統」;而硬體部份則主要由「磁盤」、「磁臂」、「磁頭」、「電路板」等機構組成。
所以,請特別特別注意,如果有人說「他的電腦壞了」,問題雖然很麻煩(因為範圍太大了),但如果確定是「硬碟壞了」卻也還是沒辦法開心,因為,一般人是無法判斷到底是「檔案系統」出問題,還是「硬體架構(磁盤、磁臂、磁頭、電路板)」壞掉。
不是開玩笑的,如果硬碟壞掉,上述結構的任何一個「小」問題都可能變成「大」問題。所以你若誤以為「硬碟壞掉是小事」,那就錯了,也許只是硬碟的電路板上零件鬆脫、損壞,也許只是檔案系統的一些部份出了問題,這些都可能造成你的電腦無法開機,甚至是檔案的損毀。
我在這裡要給另一個重要的觀點:硬碟系統的脆弱主要正是來自於「結構的複雜」。各位請想想:檔案系統就已經是個複雜的系統了,硬碟又由這麼多部份組合而成,所謂的「組合」或是「系統」本來就是精巧但脆弱的,一個環節出事就會可能造成整個系統的崩壞。
硬碟機的硬體架構簡介
好,想像一下硬碟的基本結構,剛講過的,主要就是只能左右擺動(注意,不會伸縮,只會擺動)的「磁碟臂」,臂端有極端微小的「磁頭」,負責資料的讀寫。資料儲存在金屬製成的「碟片」(或稱「磁盤」)上,這碟片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可以用磁性的方式儲存資料。整個硬碟的主結構被密封在外殼裡面,裡面的空氣絕對得十分純淨,幾乎沒有灰塵,因為灰塵會造成磁頭和碟片的「crash」。
硬碟轉速(RPM)
磁頭非常的微小,以類似「低空飛行」的方式在碟片上方以高速旋轉。碟片旋轉的速度相當快,一般我們以rpm(revolution-per-minute;每分鐘旋轉次數)作為單位。一般常見的市售SATA硬碟,轉速是7200-rpm,高階的產品甚至有高達10000-rpm的(俗稱「萬轉」硬碟)。企業級的SCSI硬碟,10000-rpm還算常見規格,更高速的15000-rpm硬碟則相當昂貴,主要用在伺服器高階應用上。
尺寸規範(form factor)
古早時代,硬碟機的大小和軟碟機的大小相仿,所以可以放進5.25吋軟碟機的空間的,就稱為5.25吋硬碟機。此外,還有所謂的「全高(full height)」和「半高(half height)」兩種規格。不過呢,這種恐龍產品應該很罕見了(不過我旁邊書架上就還擺著一隻這種恐龍就是,全高的5.25吋硬碟,容量應該是120MB?),就不多說了。
現代桌上型電腦所用的常見硬碟,以所謂的3.5吋硬碟為主流。至於一般的筆記型電腦,則使用所謂的2.5吋硬碟,更小型的筆記型電腦,甚至有所謂的1.8吋硬碟。這類硬碟的特色就是:尺寸越小的硬碟,容量也無法太大,價格還特別貴。前面講過,一切都是成本的問題。
連接介面(interface)
以前的硬碟使用所謂的「排線」連接到電腦,比較知名的排線規格稱為所謂的「IDE」、「ATA」或是「UltraATA」,目前使用這類介面的硬碟機,還活躍於稍微有點年紀的舊型電腦裡面。
目前一般的主流電腦(無論是桌上型還是筆記型電腦),都使用所謂的「SATA」介面,SATA介面的好處是連接線的製造成本較低,較窄的設計有助於散熱,且不容易斷裂,連接手續也較為簡便,不容易出錯。由於有眾多優點,目前SATA介面已經成為主流電腦市場中的主流硬碟規格。
企業用的伺服器還有使用所謂的SCSI、SAS介面硬碟,主要用於高階伺服器應用。前述的15000-rpm硬碟,大多就只有SCSI介面的產品而已。
本期結語:「運作中」的硬碟千萬別震它,摔它更是不行
了解硬碟的大致硬體結構後,請牢記底下的結論。這結論很基本,但一般人根本就「從來不知道有這種事」。
硬碟有一定的防震能力,是的,所以硬碟不小心掉到地上,撿起來擦一擦,接上電腦可能還是沒事。但是,工作中的硬碟就很少會這麼幸運。
我有一個在「某周刊」工作的朋友(你可別猜「某周刊」是「壹周刊」,並不是),有次打電話來跟我泣訴他的隨身硬碟上有重要資料,但壞了。我問他:「沒關係,你的電腦上還有備份的資料吧?」有,但電腦上的硬碟也壞了,因為他是「不小心用腳踢到電腦導致隨身硬碟掉到地上,壞了,且電腦裡的內接硬碟也跟著壞了。」Ok,我同意,一般人的腳可能沒那麼粗,但是這種事情還是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此外,筆記型電腦的用戶,也常常會拿著開機中的電腦晃來晃去。這種情形,我看到時也都捏把冷汗,「大家的電腦,硬碟的命都很『硬』啊?!」
有人告訴我,「我常這樣幹,我的電腦/硬碟也沒事啊?」好,我只能說「你行兒!」我個人認為:倒不是這樣「一定會有事」,但我「絕對不建議」就對了。運作中的硬碟,磁頭懸浮在碟片上方,只要磁頭撞到碟片,這就稱為「crash」。各位想想,7200-rpm的轉速,碟片撞到磁頭會發生多大的損害?我看這種毀滅性的規模連恐龍都滅絕兩百次不只了。
所以,運作中的硬碟,無論它在桌上型電腦裡面(通常比較安全,畢竟你的腳沒大象那麼粗),還是筆記型電腦的硬碟(這要多注意了),還是隨身硬碟(這要很注意),甚至是硬碟型的iPod,都應該要記住:運作中就是不要移動較好。真要移動,也不可以大力碰撞。iPod這類「非得運作中移動」的裝置,老實說,一定有特別設計(大量的緩衝記憶體,以及特殊的防震效果),而且還是它還是頗容易「出事」,別以為這種東西永遠不會死的,不可能的。
現代的高階商務筆記型電腦還有一種新技術,我姑且泛稱為「主動式防震系統」好了,這類技術會偵測突然的、力道較大的振動,並把硬碟磁頭歸位至安全的地方(避免crash),通常這功能得搭配軟體來做,已知有Lenovo、Apple和Toshiba的筆記型電腦有此配置。
另外,要注意,大多數硬碟本來就沒設計給你「當隨身碟用」,買隨身硬碟最好多注意,我個人建議買大廠的產品,自行組裝的隨身硬碟你就最好自己小心點吧!
這期簡介了硬碟的硬體結構和重要的「注意事項」,接下來幾期我會簡介硬碟的「檔案系統」,以及一些常見硬碟問題的「Q&A」。不過,要看懂這些Q&A,請各位一定要牢記前面的原則和硬碟的結構,不然你就看不懂後面的介紹了。
熱門新聞
2024-11-12
2024-11-10
2024-11-13
2024-11-10
2024-11-14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