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的交叉行銷、製造業的全球產能轉移、電信業的行銷對象想將從個人延伸到家戶等,以往都是不可能的,因為Master Data Management現在已變得可行。

失控的Master Data敗部復活
大多數企業的Master Data,目前依舊分散在各個應用系統,然而,少部分的企業已經重新思考Master Data的價值,並且決定集中管理Master Data,創造下一個階段的商業競爭優勢。

要掌握個別顧客 先以MDM打基礎
大多數的資訊人員,對於Master Data都不陌生,但是,對於Master Data Management就不是那麼熟悉了,其實在技術面,資料倉儲的經驗是可以完全轉移到Master Data Management來用,架構面則需要SOA思維貫穿其中。

做全球產能轉移 先把MDM做好
各個企業的Master Data,究竟包括哪些範疇,或許每一家企業都不同,但是,隨著企業的營運逐漸全球化,Master Data的管理也浮上檯面,以製造業來說,全球產能轉移的首要前提,就是Master Data Management。

MDM初體驗,各產業挑戰大不同
企業對於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關注,雖然才剛剛起步,但是,已經有部分企業積極投入,其中,包括新光銀行以及市立聯合醫院等都有相關的計畫正在進行。

撰文⊙楊惠芬 攝影⊙楊易達、賴基能失控的Master Data敗部復活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這家百年老店步向瓦解已成定局,更讓原本就已經非常險惡的全球經濟,幾乎陷入恐慌。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營運上所面臨的挑戰,比起10年前更加嚴峻,而如何增加產值,如何讓企業的營運更有效率,在這個艱難的世代,似乎顯得格外重要而且迫切,否則可能就無法跨越瓶頸。

從IT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有些企業開始重新思考Master Data的價值,用一種不同以往的眼光,來看待企業既有的這些資料。同樣是運用用Master Data,有的企業任由它拖慢營運效率,有的企業卻視它為突破營運瓶頸的秘密武器,究竟是為什麼。

對於企業來說,Master Data雖然只是龐大資料庫當中的一部分,但是卻非常核心。一般的情況下,Master Data就是各個應用系統中的核心商業物件,包括客戶、產品、供應商、零件、地點區域、員工、合約等,完全取決於企業的營運型態。例如:電信業的Master Data就是客戶資料,而製造業的Master Data卻是產品資料。

一般來說,每個應用系統都會有自己的Master Data,而有的大型企業,光是ERP系統就有120套,分別負責不同的產品。如果有一個客戶先後買了不同的產品,該客戶的資料就會散在不同的ERP系統裡面,而每一個系統的客戶資料與描述或許都不同。

集中管理Master Data,創造新的商業機會
類似這樣的情況,其實是現在大多數企業的現狀。從單一系統的角度來看,這些Master Data當然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想要透過系統掌握到客戶的整體情況就變得非常困難,而且資料不一致的問題,也會對營運上產生各種影響,例如:行銷的精準度以及資料分析等等。當然,有很多企業都會透過EAI解決系統整合的問題,但是,當系統越來越複雜,效率以及風險的考量就會被凸顯出來。

在國外,有一家電信業者,就決定集中管理所有的Master Data,而且在統整旗下各個應用系統的Master Data之後,也順利推出了嶄新的商品服務,並且以家戶(household)作為市場標的,進而把手機、固網、電視以及寬頻服務等綑綁在一起搭售。

乍看一下,這個商品的組合似乎沒有什麼創新,但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從原本的系統資料中,掌握到原本獨立的個體(個人)與個體之間,原來是居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戶關係,關鍵就在於企業對於Master Data的掌握度,這也就是為什麼近來Master Data Management受到矚目的原因。

事實上,目前臺灣的電信服務業者,也在思考類似的行銷方案,而其中有一家電信服務廠商甚至已經著手進行Master Data Management相關的建置專案,不過,由於這個專案攸關下一個階段的商業競爭,因此,該電信服務廠商非常重視,也斥資聘請國外的顧問公司協助,但是,對於外界的探詢卻非常低調,就怕競爭對手掌握太多細節,進而錯失商機。

相較於一般的IT專案,目前正在進行的Master Data Management專案,似乎都非常神秘,而這種神秘的氛圍,也凸顯了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重要性與變革性,因為Master Data Management雖然是著重在主資料的集中管理,但是,集中管理所產生的效益之一,就是可以創造新的商業機會。

舉例來說,目前臺灣已經完成換發的晶片金融卡,有的雖然整合了信用卡功能,但是,後端的系統仍舊是各自獨立,當使用者把晶片卡插入ATM之後,ATM的顯示畫面也一如往常。然而,Master Data集中管理之後,當使用者在百貨公司提款,就可根據消費習慣,主動提供個人化的快速提款服務。

Master Data最大的改變,並非技術層面,而是管理資料的觀念
其實,Master Data Management所帶來的改變,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意義,以及解決方案本身的變革,更大的轉變在於「觀念」,也就是管理資料的方式,將從分散管理變成集中管理,從單一系統或事業單位的層面,轉換成跨系統、跨組織的層面,這樣的轉變,讓原本禁錮在各個應用系統中的Master Data得到釋放,進而透過集中管理的方式,建構Master Data的完整面貌。

換句話說,如果A先生的信用卡、活存帳戶以及基金交易服務等,都是使用同一家銀行的服務,那麼,任何時候A先生的相關資料產生異動,信用卡、活存帳戶以及基金交易等相關系統的資料也會進行更新,而不會發生有的系統已經修改資料了,有的系統卻沒改到的問題,這就是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好處之一。

目前臺灣雖然已經有少部分企業,正在進行Master Data集中化的專案,不過,IBM、甲骨文、Teradata、微軟等解決方案提供者都一致認為,Master Data Management在臺灣市場的發展,還在萌芽階段,未來是否會急速在臺灣市場掀起一股建置風潮,還需要一些在臺灣市場成功的專案推波助瀾。以現階段來說,各個企業對於MDM的關注也不盡相同,有的企業是因為購併的考量,決定把Master Data集中控管;有的企業則是為了全球化營運,想把分散在各國的資源,視為同一公司來調度。


MDM的演進

在1970年代,資訊系統建置都仰賴大型主機(Mainframe),而所有的企業資料都由大型主機提供予各個部門使用。由於資料集中管理,Master Data的管理相對單純許多,所有的應用服務也都能使用一致的Master Data。

到了分散式運算架構盛行的時代,企業在開放環境所執行的應用系統開始增加,Master Data也隨著應用系統擴增,而系統與系統間的溝通,都是透過網路來進行,因此,使得資料管理與整合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功夫。

90年代之後,部分企業開始導入資料倉儲與商業智慧,並希望藉此統一各個應用系統中所定義的業務規則差異,進而做為資料分析的單一來源。而今,企業對於對於Master Data的需求,更建立在CRM等營運系統的前端應用,因此,更強調各個系統資料的一致性以及即時性。

要掌握個別顧客 先以MDM打基礎

談到主資料管理(Master Data Management,MDM),很多時候都容易跟資料倉儲混淆在一起,因為兩者之間確實有一點相似,卻又完全不同,這樣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在技術層面上,Master Data Management建置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工程就是資料清理,所使用的技術或工具,也脫離不了資料倉儲慣用的ETL,然而,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使命卻與資料倉儲大不相同。

基本上,Master Data Management所著重的是經常性變動的商業關鍵資料,例如:產品資料以及客戶資料等,因此,匯入的資料只是眾多資料的一小部分,或許只是資料倉儲的十分之一,但是,資料倉儲的資料卻是海量,會盡可能地涵蓋所有歷史資料。

因此,Master Data Management強調的是,資料的即時性以及正確性,進而提供給前端的應用系統,諸如:ERP、CRM等,藉以達到各個營運系統的資料一致性;資料倉儲所強調的是分析,因此相對重視歷史資料,而資料倉儲中的資料,一般也會與實際的營運資料,有1~2天以上的時間差。

Master Data需要緊扣業務流程,才能因應各個營運系統的需求
為了區隔這兩種不同的資料應用,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資料,通常會被定義成營運資料,而資料倉儲的資料,則被定位為分析型資料。既然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資料,被定位在營運資料,其中的Master Data,勢必需要緊扣營運流程,因此,在架構上也必須用SOA的思維貫穿。

臺灣大哥大系統技術部副處長劉致中就指出,Master Data Management就是SOA架構的一環,不過,每家企業的優先順位不同,想要立即解決的問題也不同,因此,不是每個SOA專案,目前都會把Master Data Management納入,但是就整體架構上來說,Master Data Management確實是SOA的一環。

劉致中表示,SOA著重的是應用系統架構切割,但是,應用系統架構切割成Service之後,相對應的資料卻要集中管理,才能具體掌握到Service被重複使用的情況,然而,就實務上來說,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困難,在於各個應用系統的擁有者都有私心,相關資料與模型的分享都會遇到困難。


以電信業來說,最重要的Master Data就是客戶,然而,帳務系統掌握到的Master Data以及CRM系統掌握到的Master Data卻會不同。這些Master Data怎麼管,如果沒有方法,就會管得很辛苦。

遠傳電信資訊科技事業部經理邱志威表示,由於Master Data的來源很多,其中,包括門市的POS系統、帳務系統都各有各的Master Data,而帳務系統之下,又依據服務型態的不同,設有不同的客戶資料,例如:月租型用戶以及預付卡用戶等,雖然都各自擁有客戶資料,但是,這些客戶資料之中,有的卻是同一個客戶,如果沒有察覺,Master Data的管理就變得非常棘手。

一般來說,電信業因應手機業務,至少就必須要有3個系統,其中包括CRM、帳務系統以及催收系統等,而各個應用系統也有自己的資料,使得同一個Master Data會出現在3個不同的系統裡,如果這些資料都有一致性,也不會產生什麼營運上的問題,但是,如果不一致就會出現問題。例如:A客戶搬家了,也通知電信服務公司要更換地址,但是,只要有一個系統沒有更新地址,就會發生帳單寄送錯誤等問題。


遠傳電信資訊科技事業部經理邱志威表示,隨著Master Data集中管理的概念興起,電信業的資料也會區分成2種,一種是營運型的Master Data管理,另一種則是分析型的Master Data管理,而目前大家比較欠缺的是營運型的Master Data管理。


在實務上,新的業務與流程都會一直改變,這會是MDM的挑戰
理想的情況下,Master Data與業務流程原本應該是息息相關的,但是,在實務上,業務會一直改變,不論任何一家電信業者其實有很多產品與流程都是後來才新增的,而且這個情況也不會有終止的一天。舉例來說,大多數電信業者當初在規畫帳務系統,就無法事先預料到預付型的需求,當系統越來越多,Master Data又沒有集中管理,可能就會產生資料不一致的問題,進而影響企業整體的營運效率,甚至還會有成本浪費的問題。

隨著Master Data集中管理的概念興起,電信業開始把資料區分成2種,一種是營運型的Master Data管理,另一種則是分析型的Master Data管理,而目前大家比較欠缺的是營運型的Master Data管理。原則上,Master Data集中管理之後,新增的客戶或產品資料,都可以得到同一控管,進而避免流程、應用系統,乃至於資料無法串連等問題。

邱志威表示,對於Master Data的管理,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如何決定Master。以電信業來說,如果是以「門號」作為Master,那麼,對於同時使用多個門號的使用者來說,依舊會被視為多個不同的使用者,進而依據各門號的使用情況,給予不同的服務等級與信用評等;但是,如果以「身分證字號」作為Master,就能充分掌握使用者,而不論該使用者是否同時擁有多個門號。

從技術層面來說,Master Data管理所需要的技術與方法,雖然與資料倉儲有很高的相似性。不過,Master Data與資料倉儲的應用與目的並不相同,因此,即使可以透過資料倉儲的分析,把數百萬手機用戶,區分成7~8種不同族群,但是,在區分族群的過程當中,就衍生出歸戶問題。

舉例來說,A用戶同時擁有2個門號,當兩個門號的使用行為迥然不同時,就會被區分成不同的族群,在這樣的結果下,電信服務廠商對同一個客戶,就會提供兩種完全不同的行銷方案,行銷精準度大幅降低。

為了徹底解決這樣的問題,目前主要的電信服務廠商,雖然都已經有資料倉儲,但是,近來更相繼投入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建置與規畫。其中,有部分企業是因為看到新的市場機會,而必須統整分散各處的Master Data,進而決定集中管理Master Data,因應新的業務發展方向。各個企業對於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策略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都一致決定把Master Data集中控管。做全球產能轉移 先把MDM做好

近幾年來,製造業者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市占率,生產據點也逐漸延伸到全球各國,為的就是就近生產、出貨,進而提升獲利空間。然而,這種各自接單、各自生產的分散管理模式,又逐漸走向營運總部統一接單,再依據各國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

企業為了達到區域性或全球性的產能移轉,在IT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Master Data的管理,否則各國ERP系統的產品料件編號不同,就會生產出不對的產品,想要透過全球產能移轉提升獲利,恐怕更只是白日夢一場。

不過,對於製造業者來說,由於所使用的ERP系統以及MES系統等,都是從企業外部採購而來的套裝產品,而這些套裝產品往往對於Master Data都有嚴謹的規範,大多數企業都無法更改Master Data的設計,這樣的情況下,Master Data要怎麼管,似乎變得更加困難。

大多數企業的做法,是把ERP系統集中到單一平臺上
目前大多數企業都把ERP系統,集中在同一個平臺上,對於後續的Master Data管理與維護都會方便許多。除此之外,跨系統的Master Data管理,則要搭配工作流程來確保相關的應用系統是否也依序更改,進而達到資料的一致性。例如:工程變更就必須告知研發單位、採購單位、生產管理單位、生產線以及資訊部門等,然後,再由資訊人員去更改相關系統,諸如PLM、ERP、MES等。

事實上,許多國際性的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在做Master Data的集中管理。臺灣的發展步調因為相對較晚,直到最近這幾年企業走向全球化營運之後,才發覺以前的系統規畫與思考,並沒有考量到全球化的需求,對於Master Data的管理也缺乏一致性標準。

以功學社來說,目前除了代理YAMAHA樂器之外,也發展出自己的品牌,目前市占率名列世界第三,在全球共有8個生產據點4套ERP系統,現在,為了要讓生產與營運更具彈性,功學社集團資訊部兼製造總部協理蔡本源表示,功學社已經決定把ERP系統集中到單一平臺上運作,爾後,包括MES以及PLM系統等,都要逐漸集中到單一平臺。

蔡本源表示,如果一家企業是採取分散式管理,Master Data Management或許相對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如果是集團式管理、全球化營運,Master Data Management就會變得很重要,其中,包括命名規則的制定等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營運效率,因為當資訊整合管理的時候,就會發現如果各個系統的命名規則不同,整合就會變得很困難。


功學社集團資訊部兼製造總部協理蔡本源表示,如果一家企業是採取分散式管理,Master Data Management或許相對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如果是集團式管理、全球化營運,Master Data Management就會變得很重要。


如果各國的ERP系統不一,Master Data的定義也會不同
目前臺灣有許多已經全球化的企業,都還是採取分散式管理,例如生產據點延伸到在中國大陸之後,就會在中國大陸建置一套ERP系統以及MES系統等,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即時營運據點同時橫跨歐洲、美國、臺灣以及中國大陸等多個不同區域,但是,因為各自擁有一套獨立的系統運作,其中的主資料定義自然就不同,除此之外,這些各自獨立的系統,甚至也分別發展出符合當地營運需求的系統特色。

這樣的運作方式,在企業營運逐漸走向集中化管理之後,系統欠缺整體規畫的問題就備受考驗,對於製造業者來說,無法進行全球性產能移轉等規畫,就是其中一個很重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對於一個全球營運的公司來說,所面對的客戶也是全球性的客戶,這些客戶可能會從不同的國家下單,而相關的客戶資料如果沒有集中由總部控管,客戶的資料就會散在不同區域的系統裡面,進而導致客戶資料不一致等問題,即使是同一個客戶也可能因此被視為不同的客戶。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其實國際性的公司,早在10多年前就開始注重這方面的管理。例如,Dell的全球化作業,就是採取區域(region)主導的策略,包括人事行政作業、客戶服務以及財務相關作業,都集中在馬來西亞,並以同樣的標準、同樣的營運流程,因應亞太各國的共同需求,對於亞太各國來說,即使是要新增一筆客戶資料,都必須遵循亞太區的共同規範,才能避免資料不一致的問題,而這種標準化的作業程序,就是全球化營運的基礎。

Master Data集中管理,也是比較具有成本效益的做法
另外,再從成本的角度來看,近幾年來,許多國際性的公司已經逐漸把部分作業集中。蔡本源表示,他過去在飛利浦工作時,就發現包括文件編號方式以及產品元件的命名規則等,都是由營運總部集中管理,當時,雖然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由,但是後來轉換到其他公司,才發現這些規範的重要性,是後續資料分析的重要基礎。

如果一開始沒有做好規畫,IT人員可能就需要花費一倍以上的工作時間,來解決後端整合的問題,例如:資料比對與整合等工程,這些曠日廢時的工程,雖然重要,但是,看在主管的眼裡,並不是一件具有生產力的事情,對於CEO來說,要看的是結果,而非花費了多少IT工程。

當然,理想的情況下,IT的規畫,包括主資料管理等,原本都應該要與企業的營運作業流程(Busniss Process)相符,但是,企業的發展總是漸進式的演進,而相對應的系統也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因素下建置完成,而各個應用系統都有不同的使用者群,後續的維護與管理也彼此獨立,這樣的情況下,資料不一致是必然的。

以OEM廠商來說,最重要的就是Item Master。在Item Master之下,又有原料、零件等組成產品料件(BOM)。一家國際性的公司,即使在各國據點都已經建置了ERP系統,但是,如果沒有共同的Item Master命名規則,最後就無法進一步彙整,甚至導致錯誤的生產。

目前企業在各種不同層面都遇到了Master Data管理的問題。蔡本源認為,不論是基於什麼前提,最好的對策就是「集中管理Master Data」,負責企業所有的Master Data調整與規則制定,他建議,Master Data的管理單位,應該提升到營運總部等級,而非只是一個事業單位,甚或是附屬於某個事業單位之下,Master Data的管理位階,應由營運總部來主導,並且成立一個橫向組織,統一掌控Master Data,才能把Master Data的發展標準化。

MDM初體驗,各產業挑戰大不同

長期以來,企業的應用系統,為了因應不同階段的發展一直在增加,隨著營運規模不斷擴大,系統的複雜度也跟著提高,而資料不一致等問題,就引發了Master Data Management的需求。目前大多數企業的Master Data都分散在各個應用系統,這些應用系統雖然都需要Master Data,但是後續的維護與管理卻沒有集中,以致於各個應用系統的Master Data紊亂不一。

為了解決資料不一致的問題,以及因應後續的CRM等延伸應用,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著手建置Master Data Management,其中,新光銀行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除此之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則是為了整合10個不同院區的病歷資料,進而讓醫生可以透過單一介面,就能擷取到就診者在不同院區的病歷資料。

新光銀行:
Master Data必須要能因應CRM、資料倉儲以及BI的需求

新光銀行資訊長張長和指出,為了達到交叉行銷的目的,半年前,新光銀行開始整合各個系統的客戶主檔資料。目前客戶主檔資料整合專案雖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不過,現階段還在進行相關資料清理以及整體規畫討論,原則上,客戶主檔資料整合專案必須要能夠因應新光銀行的長遠發展,其中包括後續將要建置的CRM、資料倉儲以及BI的需求。

目前新光銀行的客戶主檔資料整合專案,將會同時納入新光銀行的5大系統,其中,包括臺幣核心帳務系統、外匯系統、信用卡系統、信託系統以及財管系統等,主要目的是為了集中管理所有的營運資料,不過,張長和也強調,客戶主檔資料整合專案只是營運資料的一部分。

根據新光銀行的規畫,客戶主資料的內容,除了基本資料以外,也會包括概略性的客戶描述內容,進而提供給不同應用系統與相關人員,在交叉行銷時作為參考。張長和指出,整合並且管理單一公司的主資料,就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挑戰性,更何況在金控體系下,除了業務特性的差異必須考量,政府法令上也有更多的限制,例如:基於保護個人隱私的考量,金控之下的兩家子公司,也不能彼此交換客戶資料。


新光銀行資訊長張長和指出,為了集中管理所有的營運資料,新光銀行的客戶主檔資料整合專案,將納入5大系統,其中包括臺幣核心帳務系統、外匯系統、信用卡系統、信託系統以及財管系統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病歷歸戶做好了,病人隱私保護卻受矚目

無獨有偶,同樣也是個人隱私權的問題,也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Master Data管理遇到難題。對於醫療院所來說,病人資料就是非常重要的Master Data,一般的情況下,病歷資料的使用都是在某個院區,但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整併之後,為了解決病歷重複的問題,只好著手進行病歷歸戶,而當病歷歸戶做好了,病人在各個院區的就診記錄,也因此變得一目了然,進而引發病人隱私的討論。

在現行的醫療環境中,都是一個院區就會有一套資訊系統,而病人的資料各分院也都會有一套,而一般都是以病歷號作為歸戶,但是,這樣的情況卻在醫療院所整併的過程中,出現病歷號重複的問題。除此之外,在同一套醫療系統中,可能還會因為病患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急診等緣故,進而產生重複的病人資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病歷資料歸戶的需求就浮現了。

然而,對於醫療單位來說,Master Data的管理,不僅可以解決病歷號重複的問題,還希望可以藉此提升醫生看診的品質,因為同一個病人可能會同時到不同院區就診,如果Master Data沒有做好,可能會出現重複用藥、檢驗,甚至是藥品交互作用等問題。

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來說,當初因為從10個院區整合為一,所以,不論基於後續的健康保險申報需求,或是醫療管理的需求,都必須解決病歷資料歸戶的問題。因為原本獨立的10個院區,分別都有一套醫療系統(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HIS)在運作,而且也都各自擁有一套病歷歸戶的做法,但是10個院區整合為一之後,病歷歸戶也必須統一。

為了解決病歷歸戶的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策略,是先找出病歷數量最多的院區,然後以這個院區做為主軸,然後再逐一檢視其他院區的病歷號,是否有病歷號重複的問題,如果有病歷重複出現的情況出現,就會以身份證字號以及生日作為比對基準,進而解決病歷號重複的問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在完成病歷歸戶之後,不僅解決了病歷重複的問題,也另外開發了使用介面,讓醫生可以在看診時,透過單一介面,就能全面掌握病人所有的就醫記錄,其中,包括就診時間、就診院區、就診科別、主治醫師、診斷資料等都可以一目了然。

然而,病人隱私的控管也會在這裡出現爭議。因為當病歷歸戶做好之後,病人的就診記錄也就一清二楚,從醫療行為的角度來說,完整的記錄固然有助於病症判斷,進而提供適當的醫療,但病人隱私卻也因此沒有辦法得到保護,例如:某個病人只是因為感冒就醫,但是,之前到精神科的就診紀錄,醫生都可以在同一個介面中看到,類似這樣的病人資料控管應該如何拿捏,是醫療院所接下來必須關注的焦點。


點小圖看大圖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