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物─施得勝 |
|
|
大方廣資訊創辦人 ●工作內容:軟體研發 ●學經歷:中興大學機械系、中山大學機械研究所、工研院電通所、大方廣資訊 |
漢書是DOS時代IT人耳熟能詳的一套中文文書處理軟體,它的研發者就是大方廣資訊的創辦人施得勝。
1986年,當時他在工研院時工作,由於研究所念的是機械系,工作內容是生產管理系統的設計,適逢個人電腦流行之際,院內也廣泛流傳PE2。施得勝受到PE2那種可以隨意定義巨集的魔力所吸引,下班之後便開始不斷研究。因為有那段時間的努力,施得勝製作了很多這方面的巨集,後來這些成果形成PE2 Stone版,同時也因此出版了好幾本相關書籍。隨著他的知名度也慢慢傳開來。就是因為這段時間的投入,也才有基礎開發製作中文文書處理軟體「書中仙」(漢書的前身)。
施得勝回憶,當時PE2玩到熟透了,PE2 Stone也發展到5.0時,他想要憑己之力開發出一套文書編輯器。一年後他就完成了「書中仙」的製作,後來因為代理商合約到期,才將這套軟體改名為漢書。
人脈和網路社群解決研發問題
獨立製作套裝軟體,不算是一件簡單的事。初期所幸施得勝本身有研究PE2時累積的基礎,並且使用C語言一步步將程式建構起來,而最難的核心架構,也都靠他對這套開發環境的掌握和實作去完成。
也因為是施得勝的心血,在這套軟體上,容易發展出個人風格,它的操作介面與功能都是照著施得勝的想法完成。
施得勝表示,研發過程中,遇到不了解的部份,他會不停地請教朋友,以找到解決的方法。例如要將漢書改為在Windows中執行,他找了熟悉該平臺應用程式的朋友幫忙,了解後再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起來。施得勝說,很多程式碼的撰寫都是在學習中求得經驗,尤其這是平臺的世代交替演變,沒有經歷這個時期,很難真的了解這些。
他也花上很長的時間去思考分析、安排流程,以及建立架構。例如,施得勝在漢書第9版時,光是軟體中強化表格製作的功能,他就摸索了8、9個月,這些需要很多巧思才可以完成,而該個功能也是他寫過的程式中,耗費最多心力的一項技術。
隨著版本的演進,施得勝渴望帶給漢書更多的功能,所以他向網路上的社群尋求協助,畢竟有許多技術細節是他比較不熟悉的。更何況,有時自己花時間,還不如直接尋求協助比較快,他就曾經好幾次透過線上的討論,因而解決了許多問題,難度較高的非核心功能,他以類似外包的方式去解決,畢竟一個人並不可能都懂。
重新發現自己作品的真正價值
漢書有一段時期影響力很大,不過當Windows時代的到來,DOS文書處理軟體都面臨衝擊。隨著不同平臺的發展,文書處理型態也面臨極大差異,施得勝很猶豫漢書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裡。他曾開發與Word類似的編輯器,但無法與之相比,之後將漢書改良為可在Windows下執行,才使這套軟體繼續存活了下來。這是因為,仍有不少習慣使用漢書的使用者,加上某些公司的舊文件只相容於漢書,例如使用倚天控制碼的文件檔案,在Windows平臺下,只要透過漢書去開啟,還是可以列印出這些檔案。
但之後施得勝並未繼續將心力放在漢書,而是變成管理者身分,領導公司致力於其他的軟體,例如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網路抓抓樂、快立網網頁編輯系統等。到現在,施得勝有點後悔不應該太早放棄漢書,因為他著實低估了漢書的發展性。
等到後來,施得勝又漸漸發現,其實這個文書處理軟體,始終是有存在價值。不只是一些程式設計師、使用者依舊習於使用漢書,他們也一直與宏碁等廠商合作,甚至有許多資訊服務廠商是將漢書納入整合,而這套軟體本身容易客制化的特性,也是很大的關鍵。這些都更讓他明確知道,漢書其實仍然有它的存在價值。
回顧DOS時代的其他文書處理軟體,在Windows開始盛行之後紛紛消失,就連倚天都不再繼續這方面的發展,但目前有這種中文內容相容軟體的需求,仍然有一定比例,漢書無疑是這些使用者的救星,而後也發展出漢書列印系統與電子郵遞系統,這也讓施得勝更確定漢書未來的方向。還有一些使用者向施得勝反映,他們的DOS程式無法在Windows 2000 /XP中執行,於是他又憑著過往經驗,製作出漢書DOS模擬系統,他發現許多DOS程式研發廠商,正需要這樣的軟體才能營運下去,施得勝對於這套軟體的延續又多了一份堅持下去的理由。
漢書的未來
在施得勝眼中,漢書就像他的大兒子一樣,是他的心血結晶,但他也認為,漢書其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未來他將以服務社群的需求為方向,持續針對那些使用漢書軟體的使用者來考量後續功能的發展。
漢書的研發上,向來都是施得勝自己主導。從初期研發開始,他便會把自己當作使用者,並試著針對一些文書處理課程的考試與檢定,來檢視自身軟體的功能需求,並設法改進軟體,以期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收回代理權之後,他開始直接面對使用者,例如他們對軟體有問題時,或需要支援協助時,施得勝能更快地以電子郵件回覆並提供解決方法,在軟體的設計上可以更為貼近使用者。
關於最近前總統陳水扁的新聞報導中,漢書也意外地成了事件中的主角。有電視媒體搶先曝光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偵組起訴書,發現該起訴書有12處空白,有人說可能因檢方所使用的軟體轉檔而遺失,後來則描述該空白處應為漏列。施得勝說,司法院與法務部的起訴書與判決書,都是使用漢書編輯,目前的軟體版本在轉檔過程中,可能造成文字顯示不出來,原因應是使用造字的緣故,但是,金額部分並不需要使用造字。施得勝承諾,未來的版本在轉檔之後,造字是可以呈現的。文⊙羅正漢
回歸程式人的本業,找到自己的定位 |
施得勝從工研院時期起,平時上班用電腦,下班後回到家仍不斷鑽研程式,到了後來開了公司,不僅要寫程式,也要管理公司,所有生活時間被工作占滿。
他從一個單純的研發者,變成管理者、經營者,也曾經歷過公司合併,最後,他反而找不到自己能力可以發揮的地方和定位。施得勝說,雖然他經歷了研發者與經營者的角色,也對行銷、管理很有興趣,不過他自認所擅長的還是程式。 雖然中間走了很多「遠路」,可是這些都是經歷,也讓自己更了解往後的目標,並且更注重自己的生活。 回到工作室的型態,施得勝讓自己的生活步調多了點空間。走進這個工作室,一進門就可看到門口就擺著兩把南胡,這是他的興趣之ㄧ。 施得勝表示,當初會選擇這麼難練的樂器,就是單純喜歡,而寫程式也是一樣,他的習慣是「不弄徹底不罷休」,而且一直沒有放棄這項興趣。除了拉南胡之外,他曾練過武術,也會打太極拳,今年並開始愛上單車旅遊與攝影。 對於早年的工作方式,他回憶說,忙碌加上大量時間坐在電腦前,的確有把身體搞壞,現在專注於自己所擅長,總算生活較為輕鬆,並藉此機會調養身體,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發展個人興趣。文⊙羅正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