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derbolttechnology.net
在2010年的Intel開發者論壇中,Intel展出一種新型傳輸介面原型,採用光纖纜線搭配類似USB的連接端子,可同時用於高畫質串流影音與檔案傳輸。經過一年多時間後,Intel終於在2011年2月推出這種原先稱為Light Peak的介面規格,並定名為Thunderbolt。
外接式PCIe結合DisplayPort
從架構上來看,可把Thunderbolt看作一種附加了DisplayPort傳輸功能的PCIe外接介面,Thunderbolt控制器晶片透過PCIe 2.0×4通道連接主機板南橋晶片,可將原先作為內部匯流排的PCIe,轉為外接用的連接埠。
另一方面,Thunderbolt還以一條DisplayPort訊號通道連接主機版晶片組,可在圖型顯示晶片與主機板晶片組的驅動下,承載DisplayPort協定的視訊影音訊號。
換言之,一條Thunderbolt纜線可同時傳輸PCIe與DisplayPort訊號,每組Thunderbolt埠都提供了2個獨立的雙向10Gbps頻寬通道,連接用的端子則可相容於Mini DsiplayPort,可用於連接原生Thunderbolt設備,或既有的DsiplayPort周邊裝置。
Thunderbolt的雙重作用
Thunderbolt的推出將形成兩個作用,一為PCIe外接化應用的普及,另一為個人電腦介面的統合。
PCIe外接化
針對高畫質影音傳輸、高速儲存或高效能運算的需求,IT廠商一直在尋找一種兼具高效能與低成本特性的連接技術。自Intel主導推出PCIe匯流排規格以來,便一直有將其用於外部傳輸的構想,讓PCIe跨出既有的晶片與晶片之間的內部連接應用,擴展到機箱與機箱間的外部連接。也就是利用PCIe規格的高頻寬、低延遲特性,提供一種高性能的外接用連接介面。
事實上不僅Intel,已有Accusys、NextIO、Violin、Virtensys等廠商基於各種不同需求,自行推出各式各樣的PCIe外接介面,而Thunderbolt的推出,則可視為是Intel自己的PCIe外接化應用解決方案。
不過前述非Intel的PCIe外接介面,大都是針對企業端高速儲存、I/O虛擬化等應用,許多都是作為連接特定企業級高速儲存設備的傳輸通道,部份廠商還提供透過交換器或閘道器的多對一或多對多的連接架構,能應付更複雜的應用環境。
而Intel目前的第一版Thunderbolt則聚焦於個人端存取應用,只支援菊花鏈(daisy chain)形式的串接,最多串接7臺裝置,且目前只能使用銅纜,允許的連接距離只有3公尺,只能應付較單純的個人端環境。
但特別的是Thunderbolt的銅纜不僅可傳輸訊號,還能供應電力(10W),能像USB一樣僅僅透過纜線供電來驅動小型外接設備,省去獨立電源線的需要(預期稍後發表的Thunderbolt光纖版本,將可允許更長的連線距離,但不能供應電力)。
個人電腦外接介面統合
為使用各式各樣周邊,電腦主機必須提供多種連接埠來應付不同的連接需求,但不同的線材與連接端子,也造成安裝配置與管理上的不便。
隨著新型介面的發展,許多原先透過PS/2埠、Printer埠(平行埠)與COM埠(序列埠)等舊式連接埠傳輸的周邊設備,都逐漸改採USB或乙太網路/RJ45埠,但一些新技術與新需求的出現,也催生了新的連接埠規格。當前個人電腦上通常有這幾類連接埠:連接顯示器用的類比(D-Sub)或數位視訊埠(DVI、HDMI、DisplayPort等)、USB埠、乙太網路的RJ45埠,還有eSATA埠等等。
相較於10年前,當前個人電腦連接埠規格繁雜的問題並沒有減少。顯然的,一定程度的整合,可以在減少硬體與管理成本方面帶來許多好處,比如在影音應用領域,類比時代原本影、音訊號各有各的連接端子,但數位化的HDMI規格則可以單一端子與纜線,統合影、音訊號的傳輸,大幅簡化了影音設備的安裝連接複雜性。
而Thunderbolt也有類似作用,可以單一的連接埠與纜線規格,同時承載PCIe與DisplayPort兩種傳輸協定。對於同時有數位影音連接與高速儲存傳輸需求的用戶(如影音媒體工作者),以前必須同時使用兩種連接埠與纜線(如DisplayPort、DVI等影音埠,加上eSATA、Firewire之類的高速資料傳輸埠),而透過Thunderbolt,則只需一種連接埠即可滿足需求。
Thunderbolt的應用
在Thunderbolt剛推出的當下,原生支援的Thunderbolt設備還相當少,在主機端,只有Apple的新款MacBook Pro筆記型電腦,周邊方面,則只有喬鼎的Pegasus RAID與LaCie的Little Big Disk兩種外接儲存設備,以及支援DisplayPort規格的顯示器。
然而由於Thunderbolt是一種可承載不同傳輸協定的底層連接技術,當初在還稱為Light Peak的研發階段,曾謠傳這種新規格將能承載包括USB在內的多種協定,儘管最後只原生支援PCIe與DisplayPort兩種,不過可透過既有的介面轉接技術,如PCIe轉USB、PCIe轉eSATA,以及DisplayPort/HDMI/DVI/VGA間的轉接等,轉接其他不同介面的裝置,從而擴大Thunderbolt的應用範圍,Intel在IDF就曾展示過這類轉接盒的原型。
在主機端方面,如前所述,目前只有新款MacBook Pro才內建Thunderbolt埠,Intel也尚未宣布日後是否會將Thunderbolt整合到主機板晶片組內。但從IDF的展示來看,若有適當的驅動程式配合,應該可以透過安裝搭載了Thunderbolt控制器晶片的PCIe介面卡,為既有的電腦主機增加Thunderbolt埠。
至於對企業應用來說,Thunderbolt的視訊影音傳輸功能並不那麼重要,但其PCIe外接化應用,將可提供一種相當有價值的高速資料通道。相比於其他10Gb頻寬等級(以上)的資料傳輸介面,如10Gb乙太網路、InfiniBand、外接式SAS等,以PCIe為基礎的Thunderbolt,成本應該是其中最低的,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提供10Gb等級連接頻寬。
雖然目前的Thunderbolt 1.0只能用於單純的連線環境,連接距離也不長,並不能替代其他10Gb等級介面在高速骨幹網路、儲存區域網路、叢集等環境中的應用。
但是對於較簡單、要求不高的某些直接連接儲存(DAS)應用,Thunderbolt有可能取代部份外接式SAS介面,用於伺服器與儲存設備間的連接,藉以滿足影像編輯、數位影音播放等應用的高傳輸頻寬需求。
另外Thunderbolt也有作為一種用於高效能運算環境的廉價、高頻寬互聯匯流排的潛力,在Light Peak研發階段,Intel曾進行過16臺Xeon 5540伺服器以Light Peak埠彼此直接互聯的測試,每臺伺服器安裝1或2片擁有4個Light Peak埠的原型PCIe介面卡,在測試中曾達到5.5Gbps的發送與7.8Gbps的接收速度,傳輸效能直追較低階的InfinBand。儘管這種直接互聯方式有許多限制,但這個測試仍展現了Thunderbolt在高效能運算應用上的潛力。
Thunderbolt 與既有幾種外接傳輸介面頻寬比較
形形色色的整合連接埠
將資料與數位影音傳輸整合到同一介面上,從而簡化線材與連接埠規格,並不是近日才出現的特殊構想,早在Intel推出 Thunderbolt之前,HDMI聯盟的HDMI 1.4版與HDBaseT聯盟的HDBaseT 1.0,也都是同時整合了資料與影音傳輸的連接技術。
2009年5月發布的HDMI 1.4版,增加了支援乙太網路協定的雙向100Mbps頻寬資料通道,可讓支援HDMI 1.4的HDMI 3C設備之間,直接使用特定規格的HDMI纜線建立網路連線,無需使用額外的乙太網路線。
HDMI 1.4是在原用於數位影音的HDMI纜線中增加乙太網路通道,而HDBaseT聯盟在2010年6月發布的HDBaseT 1.0則採取相反作法,直接使用RJ45接頭的CAT5e或CAT6網路線來傳輸數位影音訊號,同時也支援100BaseT乙太網路資料傳輸。
3種規格同樣都是單一纜線同時提供影音與資料傳輸,但HDMI 1.4與HDBaseT 1.0都是以影音傳輸為主,乙太網路資料傳輸為輔;而Thunderbolt則是影音與資料傳輸並重,提供的資料通道頻寬遠高於前兩者,不過前兩者都可支援多對一的集線器式連接,而Thunderbolt則只支援一對一串接。
Thunderbolt典型運作架構
Thunderbolt控制器晶片以PCIe 2.0 ×4匯流排接主機板南橋晶片,將PCIe匯流排轉為外接介面使用;還可透過另外一條DisplayPort訊號通道連接南橋晶片,在顯示晶片驅動下傳輸DisplayPort規格的數位影音訊號,連接端子規格可相容DisplayPort。
Thunderbolt的串接方式
Thunderbolt沿用類似DisplayPort的菊花鏈串接架構,每埠可串接6臺周邊裝置,第一臺周邊連接主機的Thunderbolt埠,第二臺周邊再連接第一臺,依此類推。為此每臺周邊須配置2個Thunderbolt埠,分別用於連接上一臺與下一臺設備。當菊花鏈中有DisplayPort螢幕時,必須接在最末端。
原生支援Thunderbolt應用的周邊概覽
Thunderbolt基本概念:整合資料與影音傳輸
Thunderbolt是以單一纜線同時承載PCIe的資料訊號與DisplayPort的數位影音訊號,使用一種規格的纜線即可連接採用Thunderbolt的外接設備,與符合DisplayPort規格的螢幕。
Thunderbolt連接端子規格
Thunderbolt連接端子規格相容於mini DisplayPort,能直接連接DisplayPort的螢幕或其他設備,或是原生支援Thunderbolt外接儲存設備。
Thunderbolt協定架構
Thunderbolt架構分為三層:通用傳輸層(Common Transport Layer)、電氣/光學層(Electrical/Optical Layer)與連接端子/纜線層(Cable and Connector),通用傳輸層可透過不同協定的adapter,為上層不同I/O協定的資料進行封裝與解封工作,並於物理層的單一纜線上傳輸。
當初在還稱為Light Peak的研發階段,曾謠傳Thunderbolt將能承載多種I/O協定,不過最後正式發表時,只原生支援PCIe與DisplayPort兩種。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