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最近行動裝置專用的App軟體蔚為風潮,不只掀起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革命,同時為企業的行動應用帶來更多可能性,包括應用方式添加更多的互動效果,使用者群也從員工向外延伸至客戶,為企業帶來新的商機。

以應用方式來說,傳統的企業行動應用大多限於單向的資訊存取,讓使用者瀏覽或輸入資訊,藉此完成特定的任務,在該時期,多數企業只將個人電腦的使用行為複製到行動裝置上,卻很難真正發揮行動裝置深入應用現場的效果。然而,App軟體的崛起,提供了不同於個人電腦軟體的特性,增添許多使用者及使用情境現場,還有網路資源之間的互動模式,使企業的行動應用能更貼近使用情境,結合現場的人事時地物等資訊,來協助使用者解決問題。

此外,自消費性產品起家的App拓展了企業的目標使用族群,使行動軟體不只能作為增進公司員工生產力的工具,還能為客戶創造新的服務體驗,讓客戶熟悉這家公司,進而願意消費,為企業帶來商機。

以前企業會透過建置官方網站,來與客戶接觸與互動,現在企業還可以利用App另闢蹊徑,建立有別以往的互動管道,除了用App建立個人化的服務,提高既有客戶的滿意度,還能透過App創造新的服務模式,發掘以前無法或很難接觸到的潛在客戶,吸引這些客戶主動下載好用的App,藉此建立企業的品牌形象與知名度。

臺灣IBM全球資訊科技服務事業部協理陳俊昌表示,最近掀起這一波企業App開發風潮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為了貼近以前很難接觸到的潛在客戶,透過創造新的服務吸引他們的注目,以開拓市場版圖。

關鍵1:確認開發目的

既然企業決定要把握App帶來的機會,就有必要好好策畫App開發策略,否則可能弄巧成拙,敗壞了企業的名聲。可別以為開發這樣小型的App很容易,試著在App Store上搜尋企業App,你會發現不出色或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少廠商紛紛指出,企業最常面臨的失敗原因,就是一開始的出發點走錯了,只為了趕搭App風潮而順勢推出App,因為沒有顯著的特色,當然不會受到使用者注目,就這樣被埋沒於數以萬計的App當中,白白浪費了企業的開發成本。

默默無聞的App頂多沒人使用,倒也不會對企業帶來什麼負面效果,更悲慘的是,有些企業只站在推廣品牌的行銷角度思考,重新以App包裝官方網站的資訊內容,卻沒有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出發點,因而推出了十分難用的App,無法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引發使用者的謾罵與負面評價,反倒催殘了企業名聲與品牌形象。

陳俊昌舉例,有家臺灣的航空公司眼看同業紛紛推出App,為了趕緊追上進度,於是將官方網站的資訊內容重新包裝成App的形式,然而,網頁資訊分散且複雜,而且網頁介面難以觸控操作,不利於使用者搜尋相關的資訊,引發使用者的負評如潮,有些使用者甚至質疑這家公司的服務品質。

給客戶的App代表了公司的服務與形象,而且比官方網站更貼近使用者的生活,萬一造成使用者的使用經驗不佳,反而造成反效果。因此,企業不推App則已,既然要做,就得如同建立企業的活招牌一般,有策略地長期經營。

而企業要成功開發App,最關鍵的第一步是將企業開發App的首要目的設定為,用App協助使用者解決特定情境下的需求與難題,如此一來,才能打造出有價值的企業App。

App是使用者至上的產物,其成敗與壽命長短完全仰賴使用者最初下載的渴望,以及持續使用的需求,而且App安裝於最個人化的行動裝置上,能夠隨時隨地伴隨著使用者,因此,企業必須化身為使用者,親自走入應用現場,完全模擬使用者當下的使用情境,找出可能面臨的問題,幫使用者思考更貼身的解決方法。

企業必須注意的是,不能再以個人電腦軟體或網站服務等閒視之。以前使用者要取用這些軟體資源,沒有什麼要不要用或選哪一套的決定權,企業就提供這麼一套,無論好用與否,只要內外部的使用者有工作上的需求,還是得用。

但App改變了企業軟體的供給關係,由於使用者對於企業App不是非用不可,也不是為了取代現有的個人電腦軟體,因此,不同類型的使用者都得主動萌發下載的動機,才會願意安裝到個人的行動裝置,還會透過App Store上的評價機制,以及口耳相傳的方式,直接影響其他使用者要不要下載這套App的意願。所以企業必須努力讓使用者一用就上手,進而對App功能愛不釋手,才能讓企業App一鳴驚人,吸引更多使用者主動下載,達到企業推廣的目標

關鍵2:貼近使用情境

企業清楚掌握開發App的目的之後,接下來便要著手進行App的開發,雖然整套App推出的工作流程與一般軟體或網頁開發相似,大致分為發想、開發、上線與維運4大環節。但是,當企業來到不同環節時,必須看重的要點,包括使用情境、裝置特性、App操作動線與介面、行銷、維運等都不大相同,而這些都是企業App成功的關鍵所在。

在一開始,企業挖掘使用者的需求,並發想出有價值的App時,必須深入使用情境,找出關鍵的需求。有別於傳統桌機軟體,App可提供更個人化、更貼近使用者的應用,許多App甚至還要求使用者建立帳號、密碼與個人資料等,來提供客製化的個人服務。

所以企業必須熟悉你的使用者,包括他們的年齡、性別、喜好、生活方式與使用裝置的習慣等,設想這些使用者平時怎麼運用App,甚至還要超越使用者,設身處地替他們想像未來可能的App運用方式。

另一方面,App的運用方式會依使用情境而異,企業要將使用者置於特定的使用情境,並且設想該情境的人事時地物及使用行為是什麼,再進一步思考當使用者手上多了一臺行動裝置後,能夠透過什麼方式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或者還能進一步體驗什麼樣的創新服務,如此一來,才能發現有價值的App。

舉例來說,員工向公司報帳,幾乎是每家企業都需要的作業流程,但IT部門卻很難設想App也能深入並簡化報帳流程。陳俊昌表示,一名國外的IBM員工針對公司的報帳系統,開發出一套報帳App,讓員工在花費公司支出的當下,就能用手機完成報帳。

IBM現有的報帳流程是,每次IBM員工都要登入桌機介面的報帳系統,輸入許多報帳資訊,包括花費的地點、原因及發票證明等,才能完成報帳,因系統的操作程序較複雜,所以員工通常會回到辦公室後,或者會計部門結算報帳費用之前,才會完成報帳,每每因為拖了一段時間,導致員工不小心遺失發票,或遺忘當時花費的原由,而投入更多時間於完成後續的報帳流程。

一名IBM員工設想,報帳的程序其實可以變得更簡單、即時,於是開發出一套報帳App,操作程序是這樣的,當IBM員工正在請客戶用餐,趁著用餐空檔,就能開啟這套報帳App,登入帳號密碼,App會利用手機的GPS定位功能,自動輸入該名員工花費的地點,接著員工可透過手機的語音辨識功能,輸入報帳用途,最後,員工可再利用手機的照相功能拍下發票,作為報帳證明。

這樣的例子說明著,有創意的App必須深入使用情境,掌握人事時地物等資訊,同時觀察使用者現有的使用習慣與可能的需求,再考量裝置與App的特性可以簡化與輔助哪些使用環節,讓使用者能夠更順利地完成任務。如此,企業才容易發想出有創意的App。

關鍵3:充分發揮裝置特性

當企業確立了使用者、使用情境,以及App能夠解決的問題之後,接下來,便要開始盤點與規畫App的功能與資訊內容,而且企業最好還能透過App充分發揮行動裝置的種種特性,讓使用者感受到App發揮的最大使用效益與創意。

舉例來說,行動裝置的軟硬體本身提供了五花八門的互動介面,包括GPS定位、照相、QRCode、語音辨識、NFC、連網、其他感測技術、擴增實境等。因此,App可活用裝置本身或使用者周邊環境產生的資訊,來提供更貼近使用情境的功能,而且還能善用行動裝置自然易懂的操作介面,設計出有創意的App操作方式,如觸控螢幕、搖晃、吹氣等,藉此增進使用者與App之間的互動效果。

另外,企業別忘了,這些裝置最初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保持通訊,因此,每臺裝置都內含了使用者的人際網絡,包括通訊錄、社群軟體與互動記錄等,這些也能成為App重要的資訊來源,如果App不只服務使用者個人,還能進一步連結個人的社群網絡,將點連成面,就能擴大App的綜效。而且行動裝置能夠隨時隨地連網,網路便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訊,哪些功能適合在連網狀態下操作,哪些適合離線運作,企業都必須加以評估。

最後,使用者可以利用自己製造的資訊、環境製造的資訊,網路上既有的資訊,結合個人帳號,透過有創意的互動介面,來取用量身打造的服務。

關鍵4:功能求精不求多,操作動線要流暢

雖然App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功能,但企業不能將傳統軟體的功能導向思維帶進App的設計,不能追求功能越多越好,而必須盡量讓App每項功能都要精準切中使用需求。

這是因為App訴求輕薄短小,利於使用者在行進間,利用簡短的時間完成明確且單一的任務。這也是為什麼你看到市面上充斥的App大多只能滿足單一需求,看氣象要用一套App,查交通狀況要一套App,背單字要用一套App,也就是說,企業只要發現特定的使用需求夠明確,無論需求的大小,都足以專門打造一套App。

此外,使用者開啟App的時間零碎且短暫。根據Google統計,每個人每小時平均只會花5分鐘使用一套App,在這短暫的時段之內,多數使用者會選擇開啟Facebook打卡,而不會開啟網頁瀏覽資訊。因此,App介面是否精簡好操作,以及操作動線能否符合使用習慣,都會影響App對使用者的吸引力。

萬一在短暫的操作時間內,使用者因為不熟悉App介面而被迫中斷操作流程,或者App塞了太多功能,因而埋沒了真正需要的功能,使用者就可能捨棄這套App。

卡米爾資訊的經驗美學設計師楊淑涵表示,企業必須設想使用者在操作App時,會優先需要哪些功能,只要能滿足8成的主要需求,剩餘2成功能則大多是例外的使用情境,在多數情況下,可以捨棄不放在App當中。

另一方面,App操作動線與資訊結構的呈現也不同於桌機軟體與網頁。桌機軟體與網頁的資訊分布方式扁平且分散,以網狀形式遍布在不同的角落,操作動線可長可短,而且沒有固定方向,使用者可透過不同操作動線完成相同的任務。但App的資訊分布方式有較明顯的階層區別,來編排為有特定方向的操作動線,而且操作介面必須指示下一個操作步驟,讓使用者輕易上手。

接下來,企業可依據功能重要性排定開發的優先順序,再將這些功能分配到不同的開發階段。例如,最基礎與關鍵的功能優先在第一階段完成,再於其他階段完成次等重要或較複雜的功能,讓企業從實作當中培養經驗,從中可以不斷修正開發方向。

卡米爾資訊技術長邱泊寰表示,目前App的開發人才與相關資源還不足,企業開發App時,要比網頁開發多投入3倍的時間與人力成本,而且因為企業的經驗不足,開發出來的App不一定能被多數使用者接受。

根據邱泊寰的觀察,許多企業完成前期開發階段後,經過實際測試與調校,會發現後期階段規畫好的App功能沒有必要開發,或是不符使用者需求而必須大幅修改,因此,企業不必急著一次完成所有功能,而可以透過不同階段的經驗逼進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關鍵5:懂得行銷與維護App

當App上線之後,企業的工作並不會就此結束,企業應該將App視為要長期經營與維護的商品與服務,後續的行銷與客服同樣要一應具全。首先,企業必須懂得爭取App的曝光度,並彰顯App的差異性來製造新話題,讓使用者或媒體口耳相傳,才能在數以萬計的App當中脫穎而出。讓更多使用者發現這套App存在的價值,進而主動下載使用,否則即使企業打造了再好用的App,也可能被不斷推陳出新的App給埋沒。

不少App廠商都紛紛表示,最好的行銷管道就是建立好的口碑,因為App夠好用,讓使用者感同身受,主動變身為推銷App的業務員,透過好的使用評價與遙遙領先的排行榜名次,可以吸引更多使用者下載。另外,App不只要讓使用者覺得好用,還會想要與親朋好友討論,甚至媒體也希望做相關報導,都能藉此提高App的知名度,這些最直接的行銷手法,可以比企業砸大錢做廣告更有幫助。

當App擁有越來越多使用者時,後續的App維護與持續改版,搭配良好的客戶支援服務等,這些都是留住使用者的關鍵,企業必須事前規畫,以避免應接不暇。

由於App大多透過第三方廠商建立的軟體市集展示,開放給使用者自行下載,軟體開發者與使用者之間能夠透過該平臺直接互動,企業可以更直接地接收使用者的回饋意見,同時也必須更快速地改進App。有多年Android應用程式開發經驗的聖星科技創辦人盧育聖說:「App開發不是一次性工作,要持續維護與加新功能。」因此,企業藉由使用者對App的建議與回饋,持續改良App,才是發展App應用的長遠之計。

開發Puffin瀏覽器的CloudMosa表示,App最短要每2週、最長也要每2個月就更新版本,改版的原因包括增加新功能、改善介面編排方式,或配合作業系統改版的時程等。

以支援服務來說,企業必須事先規畫客戶服務中心,專門協助使用者解決App下載、安裝、操作與更新版本的問題。例如,南山人壽針對給業務員使用的行動輔銷App,共規畫兩種等級的App支援服務,包括第一線服務人員與第二線專業技術人員。

當業務員面臨基本的操作問題,可先撥電話或寄電子郵件給客戶服務中心,服務人員會先依照一定步驟提供操作指導,如果業務員面臨的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服務人員也無法解決,就會將這筆需求移交給委外廠商的技術支援團隊來解決,以加快排除使用者問題的速度。

當企業掌握了App從發想、開發、上線與維運等環節的關鍵之後,別忘了這些App的本質是解決使用者的問題,但使用者的需求可能改變,或衍伸新的需求,未來App要添加哪些新功能,怎麼利用既有的使用記錄,分析並主動推播使用者可能需要的新資訊,將成為App能否持續存活的關鍵。


相關報導請參考「開發企業App,你真的做對了嗎?」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