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機構IDC的定義,一個城市要稱得上智慧城市,當地政府要有良好的覺察力,懂得使用前瞻新科技(例如雲端、巨量資料分析、行動裝置、社群媒體等),來增進市民生活品質、驅動商業投資,並帶動永續經濟發展。

科技的創新發展,讓很多生活中原本意想不到的事情變得可能,一個城市要從傳統城市轉換為智慧城市,其內部運作體系也得跟著轉換,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能夠協同產生創新點子,並且聚集資金成立專案,同時管理風險,來為城市注入新應用。

「所以,對形塑智慧城市而言,真正的挑戰其實並不在科技面,而是城市內的文化、策略、人文等面向也得跟著轉變。」IDC智慧城市策略部研究主管Ruthbea Clarke說道。

IDC定義了一個智慧城市發展成熟模型,將智慧城市分成3個等級,第一級是透明化政府,重視線上開放資料,跨政府部門間的部分合作,開始倡導低碳、節能、提供市民和企業少許e化服務等。第二級是參與性政府,政府開始在線上分享有價值的資訊,開始推動智慧建築、建置智慧交通平台、打造整合式監控系統、提供豐富的e化服務平臺。而第三級政府則成為包容性的政府,能位民眾或企業量身打造提供資訊,廣泛採用零耗能建築、低碳交通普及化、導入整體智慧網路、提供可預測性的安全、能源與服務平臺等。

不過,從全世界來看,現在並沒有一個城市能在各個方面完整做到真正的智慧城市,「我們仍在智慧城市發展的最初開始階段。」Ruthbea Clarke說。但仍有些城市,利用創新點子,並結合科技,產生相當有趣的城市服務應用。

 

計程車司機成為城市街道的影像分析系統

墨西哥的圖斯特拉-古鐵雷斯(Tuxtla Gutierrez),原先飽受多起犯罪、意外之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其市政府建造一個整合平臺讓計程車司機用智慧型手機通報街上的情況和照片。

當計程車司機在某條街上遇見突發事件時(如車禍、搶劫),就能拍下影像加上幾行文字上傳。平臺會將訊息轉達給警政、消防等單位,獲報訊息後能快速派出救援。或司機行經不良路段,他們也能回報這類道路問題,提醒道路局處及時修復。

這個計畫共有3千個計程車司機參與,此平臺後端連接了46個政府局處,實施一段時間下來,回報解決的案件達上千件,也有幾百個道路問題回報,大大地改善了整個城市的風貌,降低犯罪總數、加速意外處理、道路修復良好等。

一般來說,城市會架設無所不在的監錄攝影機,來捕捉犯罪、車禍等事件,但這個作法勢必得搭配影像分析工具,或是固定的監控輪班人員,才有辦法找出一大段影像中,哪個對警察或消防局來說是重要的事件,日常生活中,攝影機只會錄下一段又一段的人影走過。

Ruthbea Clarke表示:「圖斯特拉-古鐵雷斯應用的絕妙就在於,城市裡的人民就能是政府的分析系統。」計程車司機成為判斷哪些是需要政府出動事件的分析者,如此一來,不需導入複雜的分析工具,市民就能成為政府的幫手。

 

市民共同參與,改善城市道路問題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波士頓。波士頓當地政府開發了一個App,結合智慧型手機的晃動感測器,只要市民平日乘車時,開啟這個App,當路經坑洞而產生上下晃動時,這個App就會結合地理位置定位,自動傳送路況訊息給波士頓政府的公路局處,提醒這個地方有道路不平的問題。訊息傳送的過程完全不需要民眾輸入訊息,這個App會自動發送警示訊息。

一般而言,政府可能會花上大筆錢請公路車巡遍城市內的大街小巷,找出路況問題然後修補。但是波士頓靠這個App,加上市民的配合,一年就能接收到7千個路況問題警訊。省去了原本必須花費的勞工費用,甚至因為省去巡迴車輛而減少了城市的碳排放量。

然而,這些有趣的創新應用,除了市民參與將其發揮效用外,其源頭還是需要政府的觀念轉換,才能想得出這樣的應用方式。

Ruthbea Clarke建議,當地政府應該從下列5個方向思考該怎麼轉型成為智慧城市。首先,是整體城市的發展策略。一個城市的文化,其實就決定了城市如何發展創新,以及政府與市民互動的方式是什麼。接著,政府施政的運作過程也可以再檢視,重新定義政府內部架構、政策等,因為這些要素都得符合、支持城市的發展策略才行。

合作的對象也相當重要。政府的創新應用,常會尋求產業或法人夥伴,此時,政府也可以再檢視產官學之間的合作模式,以及合作後創造的商業模式怎麼運作。發展到此,才來思考科技面。政府需要從城市的資訊基礎建設、溝通架構、後援系統等來看,確認一個城市目前的資訊發展狀態。

最後,也別忘資料處理。政府日積月累了相當多筆資料,範圍涵括地理、人文、氣候等,政府該訂定一套有效的管理與分析方式,才能在這個資訊時代,將這些資料的效用發揮到最大。不過,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一個領導者,帶領城市轉型智慧化。

 

城市必須建立創新生態系統,拉進各領域專家

Ruthbea Clarke表示,刺激一個城市開始從事智慧相關建設的背後原因,有許多可能。舉例來說,某市市民渴望擁有更好的用水品質,而市長接受到這個訊息後,開始與環境專家合作,以科技方式改善市內用水,最後建立智慧水資源系統。

城市的最高領導人:市長,也可能成為發想源頭。像是某個具備遠見的市長發起城市轉型,並且授權給城市的CIO、財務長、專職計畫者等人,負責完成這個智慧轉型任務。

但是,Ruthbea Clarke說,城市並沒辦法靠著自己就轉型成為智慧城市,必須建立一個「創新生態系統」,或「議題性生態系統」,讓城市中不同領域的關鍵領導者、合作夥伴等共同加入,像是科技廠商、市民團體等。

政府可以透過這個平臺,與這些人共同想出創新方法來解決城市內的問題。

經濟部技術處「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畫」(簡稱i236計畫)的主持人也是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主任唐震寰也認為,智慧城市成功關鍵,就建立在於各方團體的合作關係上。

 

人民、政府和企業都要與城市互利共生

「智慧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件事情一定要發生,那就是合作關係」。唐震寰認為,在一個城市內,包含著人民、政府、企業組織等3個主體。他表示,當城市內的人民、政府、企業團體等3方單位,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與立場,從中各取所需,彼此體諒與合作,智慧城市才能真正永續的發展。這是唐震寰多年協助各個領域發展智慧應用所得出的結果。

在城市中,人民的生活,包含著食、衣、住、行、育、樂、醫療等多種面向。此外,還有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例如交通建設、水資源、電信等硬體設施,構成我們生活的城市。而唐震寰認為,政府所應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協助民眾提供這些服務,打造各種基礎建設,幫人民解決各種問題。

唐震寰認為,隨著各種IT技術的成熟,城市內所產製出的各種IT訊息已經越來越豐富,再運用各種分析資料,就能讓城市內的各項流程逐步優化。

更重要的是,城市智慧轉型建設,的確是個相當長期的過程,但是,一個城市的最高領導者卻會定期更換,因此,Ruthbea Clarke認為,必須建立「機構化」,才能不因為領導者的更換,改變城市發展智慧化的方向。

舉例來說,有些政府會設立一個永續管理者/指導人,負責統整、推動城市內跨各項領域的專案計畫;或者,某些當地政府會建立一個專門的創新部門,負責集結跨政府人員與市民的想法,並實踐這些點子。而這些管理方式的創新,就稱為「機構化」。

這種作法的好處是,Ruthbea Clarke表示,當一個城市的最高領導者替換時,依循既有智慧城市發展策略的跨部門利益關係者還是能繼續一起合作,而這個特殊建立的機構也能擔當起領導者的身分,協調這些跨領域部門的參與者,並確保長期發展策略真正符合市民所需。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主任唐震寰也認為,在一個城市內,包含著人民、政府、企業組織等3個主體,智慧城市成功關鍵,就建立在這三方的合作關係。

 

先建立溝通機制,才能讓市民參與

當政府內部的「創新生態系統」建立後,智慧城市專案的領導者就能夠找政府內部不同部門,但對此專題有熱情的員工,參與此計畫,並建立起一套溝通機制。

如此,政府才有辦法對外告知人民,人民得知政府從事智慧城市相關建設後,也才會開始談論、參與計畫。

Ruthbea Clarke以美國邁阿密的政府CIO為例,他會直接主動向民間的企業機構或企業主聯繫,與他們開會,告訴這些企業目前政府從事哪方面的建設,甚至詢問企業建議政府該做什麼,例如該開發哪些行動App應用才能真正幫到這些企業。

如此一來,企業自然會參與政府相關建設,因為政府所做的事真正對這些民間企業有幫助。甚至,企業也會開始對這些應用、市內建設協同合作等議題產生興趣,因而建立起眾人共同往同一目標努力的生態系統。

「這一切都得從政府內部發起」,Ruthbea Clarke說,擔任政府角色的領導者得聆聽不同部門的聲音,同時也得納入民間企業或市民的意見,政府才有辦法提供好的服務。而政府也得更加開放自身的觀念,Ruthbea Clarke建議。

過去都是由一般媒體透過報導來監控政府,市民透過閱讀這些報導才有辦法得知政府的施政結果。但是,現在的社群媒體如此興盛,每個市民都能成為傳播訊息的媒體,例如分享文字、相片等。「因此,城市管理機構的市民參與機制也得跟著時代改變,因為,隨著科技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也早已改變。」Ruthbea Clarke說。

 

貼近民眾需求的城市才是智慧城市

成功大學規畫與設計學院院長都市計畫學系教授林峰田認為,雖然e化建設必然是未來政府的發展趨勢,但如果將智慧城市的定義直接與高科技畫上等號,就太過狹隘了。他認為:「善用IT技術的城市不一定等同於智慧城市,而真正智慧的城市,應該回歸於民眾的選擇。」

「智慧生活科技不一定是目前最新、最高科技的產品,而是要真正能符合生活需求,即便是用很簡單的技術產生成品也可以。」交通大學電機系/資工系講座教授林進燈也如此認為:「最重要的是,對使用者的生活有幫助。」

交通大學副校長林一平也認為,科技的應用方向其實與人性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各種科技應用,其實回過頭來,都是為了解決人民的問題而產生,當人民有需求時,才會有創新應用出現。

不過,「誰能掌握資訊,誰就越能控制這個城市。」林一平認為,當政府對轄區內的資訊掌握越清楚時,就能將城市規畫的越完善,而這也將會影響未來智慧城市的方向。

所以,像林峰田就建議,政府在規畫智慧城市發展時,與其一味追求高科技應用,不如找到適合應用的技術,回歸思考民眾的需求。越能符合民眾需求的城市,才能真正算是智慧的城市。他建議,現今各地方政府在發展智慧城市時,應優先建立完善且正確的基礎資訊。「政府應該視資訊建設為城市內的基礎建設,就像早期的水電、道路一樣」。當這些與政策相關的資訊建設完整且正確時,政府才能更加有效率地發布決策。

要了解民眾的需求,不只是要建立各種基礎資訊建設而已,還要有辦法挖掘出民眾真正的需求。

臺灣大學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劉佩玲表示,一個智慧城市的建置,其實也需要加進使用者經驗這樣的概念,才能真正為市民創造他們所需要的政府服務。

劉佩玲認為,智慧城市的價值,其實不在於政府布建網路,或者是開發App,最重要的是「人民到底要什麼?」怎麼提供有感的政府服務,才是重點。「政府凡事都要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去看,找出人民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劉佩玲說。


交通大學電機系/資工系講座教授林進燈認為:「智慧生活科技不一定是目前最新、最高科技的產品,而是要真正能符合生活需求,即便是用很簡單的技術產生成品也可以。最重要的是,對使用者的生活有幫助。」

成功大學規畫與設計學院院長都市計畫學系教授林峰田表示,現今各地方政府在發展智慧城市時,應優先建立完善且正確的基礎資訊。

交通大學副校長林一平認為,誰能掌握資訊,誰就越能控制這個城市。當政府對轄區內的資訊掌握越清楚時,就能將城市規畫的越完善,而這也將會影響未來智慧城市的方向。

臺灣大學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劉佩玲表示,一個智慧城市的建置,需要加入使用者經驗的概念,才能真正為市民創造他們所需要的政府服務。

 

城市形塑自我品牌是下一步

從Ruthbea Clarke的經驗來看,目前許多智慧城市當下常見要解決的問題是交通問題,而長期目標則是永續經營。「現在已經有許多城市認知到,一個城市不能只有經濟的發展,而必須考慮到永續平衡的經濟發展。」Ruthbea Clarke說:「一個城市要能夠永續發展,才有辦法稱上智慧城市。」

未來幾年, Ruthbea Clarke認為,還有另一個新的發展潮流,是城市開始形塑自己的形象品牌,強調不同的特色來讓這個城市變得更獨特。

目前,還有許多城市向外表示自己要成為一個智慧城市,但到了最後,Ruthbea Clarke說:「許多城市會開始向外說:『我們不僅僅是個智慧城市,也是個安全城市、環境友善城市』。」城市的品牌形塑,將成為城市智慧化的下一步發展目標。

 

智慧城市發展成熟模型

  第3級
連結期
第2級
整合期
第1級
分散期
政府 ● 具包容性
● 量身打造主動提供的資訊
● 利益關係者為中心的合作機制
● 參與性政府
● 線上分享有價值的資訊
● 跨部門合作
● 透明化政府
● 線上開放資料
● 政府部門間具限制的合作
建築物 ● 廣泛採用零耗能建築 ● 增加智慧建築滲透率 ● 強化建築的能源使用標準
交通 ● 普及私有/公有的低碳交通應用 ● 建置智慧交通最佳化平臺 ● 解決交通阻塞相關應用
● 提倡低碳交通工具
能源
與環境
● 可操控的整體智慧網路
● 普及的專業消費主義(prosumerism)
● 整合的智慧測量工具與感測器
● 增加共享的再生能源
● 消費者參與計畫
● 導入部分智慧感光、智慧電網等科技
● 使用部分再生能源● 減少放射線計畫
服務 ● 預測性的安全、能源與服務連接平臺普及化 ● 整合監控與控制系統
● 豐富的e化服務平臺
● 為公共安全提供一些整合監測與控制系統
● 已提供市民與企業些許e化服務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