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系統在不同的使用環境中,網路傳輸所需要的頻寬與距離都不相同,因此適當的線材選擇,是結構化布線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使用正確的纜線,不僅可以確保網路的頻寬,還可以擁有穩定的傳輸品質與距離。
在EIA/TIA-568B的規範中,常見的傳輸介質可分為5類雙絞線,如CAT-5e(Category 5e)、6類雙絞線(Category 6 cable),如CAT-6與CAT-6A等,以及光纖等,這些線材彼此之間的差異,就在於內部的絞線方式,進而提供不同的傳輸速度與距離。
目前CAT-5e支援100Base-TX與1000Base-T,水平面上最長長度為90公尺,而6類雙絞線則支援10GbE的傳輸速度,以距離來說,CAT-6支援10G Base-T僅達37公尺,而CAT-6A則可達100公尺。
另外,光纖的部份依照傳播狀態可分為多模(Optical Multimode)與單模(Optical Single-mode)兩種,而規範中再依照不同的規格,將這類傳播介質分為多模的OM1(62.5/125微米)、OM2(傳統50/125微米)、OM3(56/125微米,雷射優化)、OM4(50/125微米,加強型雷射優化),以及單模的OS1與 OS2等。其中傳輸距離以雷射優化的OM3與加強型雷射優化的OM4最遠,距離分別可達300與500公尺。
從這些規格即可看出,不同線材支援不同的傳輸速度,而且所支援的傳輸距離也不同,因此在選擇時,要注意採用的環境距離,以及搭配的傳輸速度。
網路效能驗證方式:4點連結測試
要系統與網路正常運作,除了系統本身要穩定之外,延伸至各個作業環境的線路也必須通暢才行。受限於每種介質纜線在一定距離,並且經過跳接之後,訊號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衰竭,此時便能看出線材的傳輸品質好壞。
一般常見的測試方式有3點或4點連結測試,這裡所指的點是設備引線與水平纜線連接的配線面板,或是水平纜線與終端設備引線連結的資訊插座等,線與線交接延伸的地方,而不是設備與設備連接的點。
這些連接點介於交換機與末端的個人電腦之間,就像網路線的延長線一般不斷延伸,因此也是整套系統中,線路延伸最長的部分,所以線材的品質在此時便十分重要。
而採用結構化布線,為了讓系統保有彈性,網路經由骨幹至各樓層機房之後,便經由交換器、跳線面板、水平電纜,最後連接至使用者辦公區域的插座,再連接至終端設備,而這整個過程中,最多會經過4個線路連接點,想了解所使用的線材品質,就必須測試經過這幾個接點的連線狀況。
對於小型的環境,或是系統架構沒有如此複雜的環境來說,線路只需要能通過3點連結測試即可,而規模較大的環境則需要透過4點連結測試,才可以確保網路的穩定性。
2點連結測試與4點連結測試的架構
4點連結測試的4點,指的是介於集線器與個人端設備之間,線與線連接的每個節點,而依照結構化布線的架構來看,連接點最多為4點。
而臺灣多數機房則是2點連結的連結方式,也就是從交換器到終端設備之間,只有3條線,共2個節點的架構。
不論採用幾點連結的架構,在這些連接點之中,交換機器與個人設備之間,全都是依靠線材與配線面板等介面連接,並沒有其他設備可增加訊號強度,減少訊號衰竭的現象,因此線材的品質,在此時便相當重要。
相關報導請參考「機房布線環境大改造:結構化布線」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