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Scale
簡而言之,將公有雲和私有雲湊在一起,就是混合雲,但實務上,企業如何界定混合雲的用法呢?
根據IDC在2014年舉辦的混合雲調查顯示,有38%的人認為,公有雲服務與專屬IT資產的混合應用;有23%的人表示,將兩種以上的雲基礎架構組合在一起,就算數;認為混合雲就是資料中心能支援多種Hypervisor,或是訂閱多種雲服務,都各有11%的人支持。
不過,關於混合雲的應用,其實還可以更進階,很可惜的是,只有8%的人認知到企業可將應用系統的工作負載,順利移植到私有雲或公有雲環境,並且自動執行負載平衡與擴展規模。5%的人認為有了混合雲之後,用同一個服務等級協定來管理所有的IT服務。
所謂的混合,其實沒有特定的定義,甚至有些部分看似有別,其實是彼此共存的。在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實作概念上,甚至還有人提出了InterCloud和MultiCloud這兩個詞彙,但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它們和混合雲還是有區隔。
InterCloud是將不同的公有雲服務相互連接起來,形成所謂的雲中之雲,算是延伸了網際網路所用的網中之網概念,重點在於網路,目的是使不同的公有雲服務環境之間,能夠相互跨越、存取。而MultiCloud則是將多種雲服務整合為單一架構,目的是不希望太依賴、甚至被綑綁在單一雲服務供應商,以獲得更大的選擇彈性。
不論是混合、組合或整合,企業要採用之前,應該先設法了解各種雲服務的特性,以及優劣勢,才能制定最佳決策,充分運用其架構。
競爭激烈的公有雲服務環境
在企業端經常會被應用的公有雲服務,以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的模式居多,知名度較高的供應商有Amazon Web Services(AWS)、微軟Azure,他們在很早期就投入,而且所提供的服務項目非常豐富。此外,SoftLayer也發展得很快,2013年被IBM買下,之後持續設立資料中心,到2014年底已成立40座,並積極發展專用外部雲(Managed Private Cloud)、共享外部雲(Hosted Private Cloud)。
AWS占有率大
AWS是企業公有雲服務知名度最高、提供的服務項目最多,而且許多IT軟硬體供應商都爭相將自家產品上架的平臺(虛擬設備形式),一般人或企業可隨時隨地租用他們所提供的雲服務,包括運算、儲存、CDN、資料庫、網路、管理、分析、應用程式等性質的應用,同時,還可以在他們開設的雲市集裡面,租用上架的第三方應用軟體服務,可選擇的品項有兩千個之多。
AWS的案例相當多,單是臺灣,就有D-Link、HTC、臺灣大學快速密碼學實驗室、痞客邦(Pixnet)、趨勢科技、聯合報udn新聞台、合勤科技等公司或單位採用。
微軟Azure應用日益多元
另一家雲服務業者微軟Azure,也在企業端應用有所斬獲,他們提供的雲服務,包括IaaS和PaaS,一樣有運算、儲存、CDN、資料庫、網路、管理、程式開發等應用,而且直接提供混合式整合服務,用戶可承租BizTalk Services、Service Bus、Backup、Site Recovery這四種混合雲服務。
微軟Azure旗下的雲服務,也明列出企業使用案例,像是Websites and Apps(微軟Office Blogs、SGS)、SQL Database(3M、摩達網MagV)、HDInsight(卡內基美隆大學、巴塞隆納市)、Media Services(NBC 2014冬季奧運線上轉播、XBOX、艾迴唱片),以及Site Recovery(聯合航空)。
至於臺灣使用Azure服務的企業或組織用戶,目前有三立電視、金石堂網路書店、元大寶來證券、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競賽活動)、屏東縣政府、華人健康網等。
此外,在今年2月,微軟也宣布了兩家臺灣企業將關鍵應用搬上Azure的例子。當中提到,緯創資通將SAP ERP系統移轉至Azure平臺,同時,緯創資通也運用這樣的經驗,協助另一家公司吉嘉電子去完成同樣的作業。
SoftLayer後勢看漲
SoftLayer提供的服務偏重在IaaS,包括伺服器(運算)、儲存、網路、管理等應用,其中伺服器不只是提供虛擬化環境來承載,還有一項服務是其他雲端服務所沒有的選擇)──裸機(Bare Metal)租用。
若租用這項服務,我們即可在不與其他租戶共用工作負載的獨立伺服器環境下,執行一些特別需要高速計算與I/O存取的應用,單臺最大可配備40顆處理器核心、512GB記憶體、96TB本機硬碟與20TB的對外網路流量。
目前,若想要租用SoftLayer提供的裸機伺服器服務,裡面所用的運算架構是x86處理器,由於IBM本身是OpenPower的推動者,SoftLayer也預計在這項伺服器租用服務下,提供OpenPower選項。
除此之外,SoftLayer還特別提供了資訊安全防護的雲服務,與伺服器、儲存等主要租用項目並列,用戶可訂閱相關的軟體、防火牆、SSL憑證、法規遵循等服務,相當特殊。
而且,由於SoftLayer可提供裸機租用,他們在2014年也結合這樣的特性,提供相當獨特的Intel TXT(Trusted Execution Technology)安全服務,可運用處理器硬體晶片內建的TPM模組,驗證應用程式身分與安全性,相較之下,坊間各家公有雲服務環境,因為普遍架構在伺服器虛擬化平臺上,所以,無法提供這樣的硬體驗證功能。
就使用案例而言,目前有Dropbox、WhatsApp,以及線上評價網站Yelp採用,SAP也將HANA Enterprise Cloud放到SoftLayer。臺灣也有一些業者運用SoftLayer,推出雲服務,例如寶盛數位、盟立資訊、赫迅互動科技、台灣旅圖、愛樂活社會企業。
今年,臺灣也會有企業開始使用──汽車零件製造商信昌機械將近期新導入的ERP系統,放到SoftLayer上使用,若未來要前進東南亞或世界各地市場,去拓點擴張,可以藉由公有雲的全球架構,快速布建環境。
在SoftLayer的環境下,IBM也基於Cloud Foundry的開放標準,建立了新的平臺即服務(PaaS),企業可以利用這個環境來開發行動應用和網站應用程式,開發人員能運用的語言,包括Ruby、PHP和Java等。
臺灣公有雲服務業者具有本地優勢
臺灣本地能夠提供較大型公有雲服務的公司,主要是電信業者,像是中華電信hiCloud、臺灣大哥大、遠傳,其中以中華電信提供的服務類型較為廣泛,可提供IaaS、PaaS和市集;而臺灣大哥大目前有IaaS,以及SaaS(影音串流服務);遠傳則有IaaS和SaaS,但他們提供的SaaS項目較多,包括影音、視訊會議、車隊管理、資安保全等,特別之處在於,還可在此租用由其他雲端業者提供的SaaS服務──Google Apps for Work。
除了電信公司,其實臺灣也有一些業者,同時代理或經銷國外的雲端服務。特別的是,這些代理或經銷商提供的雲服務,不一定只有一家,用戶可從多個廠牌當中選擇。以匯智資訊為例,他們目前使用了SoftLayer、微軟Azure、AWS、Google等廠商的雲服務。
該公司數據管理處副總經理王耀章表示,雲端服務的興起顛覆了許多傳統概念,像是上下游或大房東、二房東的概念;他認為這是一個互聯、物聯、商聯的網路時代,不同的服務供應商依據各自的優勢,建立合作網絡,像蜘蛛網一樣相互串聯,而匯智資訊就像是節點的角色,在不同平臺、服務供應商及用戶間,擔任了系統管理專家與顧問的角色,溝通彼此的需求。
匯智資訊主要扮演的角色,是雲平臺與企業之間的介面、橋樑。王耀章說,雲端世代是各司其職的年代,網站代管廠商的最大責任是善盡平臺供應商的角色,然而平臺至實際應用之間,仍存在極大差距;當國際廠進駐臺灣,平臺選擇日益增多,並加速了互動發展與改度,而各平臺的優勢亦不相同,如何協助用戶選擇最合適的應用,是目前的定位所在。
過去,匯智跟SoftLayer等廠商之間,是處於同等性質業務競爭關係,近來則轉為合作關係,這相當耐人尋味。王耀章表示,匯智先前的作法,傾向於投資及建立自己的網路設備、伺服器等,但近年來已大幅減少這方面投資,轉而透過這些大廠所提供的雲端平臺,提供合適的服務給用戶。
藉由這些國際知名大廠的雲端平臺,對匯智來說,反而更能突顯優勢,王耀章打了一個比喻:假如自己是司機,能開法拉利戴客,為何要回頭去開發財車呢?
以伺服器虛擬化平臺為主的私有雲環境
相較於熱鬧滾滾的公有雲服務,企業在發展私有雲環境的方向上,似乎至今還未明朗。一方面是因為企業對伺服器虛擬化技術應用,雖然算是駕輕就熟,普及度也不低,然而在實際運用時,並未將雲的特性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以絕大部分企業採用的VMware虛擬化技術為例,用戶若希望擁有一個自助式服務的操作介面,讓內部使用者在線上申請、取得IT基礎架構服務,除了vSphere虛擬化平臺之外,可能還需要添購vRealize Orchestrator(之前稱為vCenter Orchestrator),或包含此項產品的vRealizeSuite套餐;如果你要的是入口網站介面,可能要買vRealize Automation(之前稱為vCloud Automation Center),或包含此項產品的vCloud Suite套餐。
同樣要提供自助式服務的介面,如果你用的是微軟Hyper-V虛擬化技術,可能需搭配System Center系列的Virtual Machine Manager,以及App Controller等產品,或是更進階的Windows Azure Pack套件。
而且,這些商用版伺服器虛擬化平臺的授權費用,幾乎都是根據所用到硬體處理器顆數來計價,因此企業在應用虛擬機器數量上,除了注意伺服器主機的硬體性能可否負荷之外,還要考量虛擬化軟體授權成本的變化(將隨著硬體伺服器數量增加而擴大),因此若要在這樣的環境,實現硬體的橫向擴展(Scale out)時,當使用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後,費用會相當可觀。
也因為這樣的態勢,近年來以開源技術為主體的OpenStack套件迅速發展,席捲了整個資料中心應用,許多IT廠商紛紛積極提供相關支援,而對於希望架設雲環境的雲服務供應商和企業,也能利用這個開放架構,去建置更低成本的雲環境。
以這些虛擬化平臺來看,目前幾家主要廠商,已各自發展了混合雲的應用。例如,微軟的Hyper-V搭配System Center,或透過整合而成的Windows Azure Pack,可以組合該公司的Azure雲服務,形成混合雲應用(SQL Server 2012和2014也可以和Azure搭配)。
另一家廠商VMware的vSphere虛擬化平臺、vCloud Suite雲建置套件,則可以搭配該公司這幾年推出的IaaS服務vCloud Air,成為混合雲應用。
OpenStack與衍生的混合雲應用
OpenStack氣勢如虹,而且適用的軟硬體環境很廣泛。例如,構成整個平臺基礎之一的Nova運算套件,可安裝在實體伺服器、虛擬化環境使用,而支援的Hypervisor種類繁多,包括開源的Xen、XenServer、KVM、QEMU,以及商用環境常見的VMware ESXi、微軟Hyper-V與IBM主推的PowerKVM,並且支援新興的Container,像是LXC、Docker。
而且,OpenStack除了自身推出的版本之外,也有許多軟硬體系統廠商以此為基礎,發行分支版本,像是Ubuntu、Debian、Red Hat、SUSE、HP、IBM、VMware等等。
在臺灣,近年來,這幾家公司也是較積極推廣OpenStack使用的廠商,而本土廠商則有迎廣科技和數位無限軟體。
特別的是,這些廠商當中,除了鼓吹大家使用OpenStack、繼續鞏固自身平臺的適用性與影響力,很多公司同時想做另一門生意──提供針對公有雲、私有雲及混合雲環境的建置與諮詢服務,甚至是客製方案。
以Red Hat來說,他們最近基於OpenStack去年10月推出的Juno版,而發表了新的OpenStack版本──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OpenStack Platform 6。該公司旗下還有另外一套CloudForms,可針對混合雲應用,以去年9月推出的3.1版而言,支援多種雲環境,包括公有雲AWS、私有雲環境最夯的OpenStack,以及伺服器虛擬化環境的VMware vSphere、微軟Hyper-V的管理平臺System Center Virtual Machine Manager,以及Red Hat Enterprise Virtualization。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OpenStack分支版本,是IBM公司的Cloud Manager with OpenStack(ICM),在去年底他們推了同樣基於Juno的ICM 4.2版,其中,針對Power運算架構下的PowerKVM虛擬化平臺,以及PowerVC虛擬化管理軟體,強化相關支援。
而針對混合雲環境的運用與管理需求,IBM有另一套方案Cloud Orchestrator(ICO)對應,最大的特色是支援Power和System Z架構的伺服器虛擬化環境。
公有雲的部份,ICO可支援AWS、SoftLayer,以及用OpenStack建構的環境;而私有雲方面,ICO支援x86、Power、System Z這三種運算架構,其中,x86的環境包含VMware vCenter和KVM的虛擬化軟體,Power的部份是支援KVM、PowerVM和PoweVC,而System Z的支援主要是zVM。
而在臺灣推廣OpenStack應用的幾家本土廠商當中,也已經有公司開發了延伸應用的套裝軟體,並且能夠橫跨到混合雲環境的應用,例如數位無限軟體這家公司很特別,他們即將於今年上半推出的CloudFusion 2.0,就是這樣的產品,當中將針對異質的雲環境,提供單一化的管理、部署、應用機制。
CloudFusion可支援的私有雲環境,將包括VMware、微軟、Citrix、Red Hat、Xen、KVM虛擬化平臺,以及OpenStack;而公有雲的部份,這套系統支援AWS、SoftLayer、微軟Azure、RackSpace、Google Compute Engine、阿里雲。整體而言,相當引人注目。
企業環境最受歡迎的公有雲服務排行榜
不論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AWS都是目前最多公司採用的公有雲服務。其次是微軟Azure,都在前五名內;再接下來是Rackspace。資料來源:RighScale,2015年、圖片來源/RighScale
企業環境最受歡迎的私有雲平臺排行榜
儘管授權費用不低,VMware vSphere仍然是私有雲環境當中最多公司使用的平臺。OpenStack表現相當突出,在中小企業環境的採用率僅輸給VMware vSphere,大型企業環境若要接受OpenStack,還需多努力一些。資料來源:RighScale,2015年、圖片來源/RighScale
OpenStack的演進歷程
從2010年發起專案,至今短短幾年,OpenStack發展迅速,已成為建構公有雲與私有雲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圖片來源/Cloudscaling
從工作負載的需求考量導入雲的必要性
進入伺服器虛擬化應用日益普及的時候之後,企業對於應用系統的整體或個別工作負載(Workload)如何做到最佳配置,越來越重視,而這方面的需求能否滿足,也影響了他們對於雲服務採用的決策。圖片來源/IBM
2015年IBM的雲平臺架構配置
在雲服務平臺基礎架構的提供上,IBM分為建置、管理、安全性等三個層次。就底層硬體資源的配置上,可涵蓋Power與System Z的運算架構,以及SoftLayer;資源的管理方式上,提供Cloud Manager with OpenStack和Cloud Orchrestator,分別達到軟體定義式IT環境和模式化的快速部署。
國產軟體CloudFusion混合雲應用架構
CloudFusion是由數位無限軟體所研發出的套裝軟體,可支援多種公有雲服務與私有雲環境,並且提供單一操作管理介面與一致的API。圖片來源/數位無限軟體
熱門新聞
2024-12-08
2024-12-08
2024-11-29
2024-12-08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