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網路名稱為ericsk的上官林傑,喜歡接觸新技術,擅長網站應用程式及手機應用程式設計與應用,他目前是臺北GTUG(Google Technology User Group)主辦人,這個開發者社群以研究Google相關技術為主,是目前臺灣唯一的GTUG社群。

上官林傑表示,對Google技術產生興趣,應該就是在2005年Google推出大量的網站應用程式開始。從那時起,他接觸了許多Google的技術,關於Google Code中的資源,有七成都已經玩過。他漸漸受到注目的原因,是在建置揪團網時曾使用Google Maps API,因此Google Developer Day 2008邀請他,分享使用心得,而後在Google App Engine研究上,又發布了GAEO(Google App Engine Oil)框架,可協助Google App Engine使用者加快開發腳步。

他所經營的部落格名稱也很特別,叫做「國三還是菜鳥一枚」,所謂國三其實指的是,他目前為國防訓儲第三年,而去年他的部落格則命名為「國二學生認真打雜」。上官林傑表示,他是看到有國防訓儲的學長曾使用這樣的方式取名,覺得這樣很有趣,同時也在描述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逐漸體悟到專精的重要性

如同多數對IT新技術有興趣的人,上官林傑喜歡不斷嘗試有趣的新技術,但在學越多技術之後,他發現一件事,當別人要提起他擅長那個方面時,可能沒有辦法確切的說出。因此,他覺得自己要專注於一種方向,而取捨是必然的,不要太貪心。

以他自己為例,在學生時代時,在程式設計上學了多種電腦語言,學校是教的是C++,自己也有興趣去玩Java、Python、RoR,雖然不斷去嘗試,但畢竟人的精力有限,什麼都會結果也就容易無法專精於一門技術。

上官林傑表示,話雖如此,但這段不停嘗試與學習的期間,讓他覺得很有價值。因為,在實際動手作的過程中,才能知道真正的問題,累積實作經驗相當重要。

多利用機會練習、發表

這樣的過程,上官林傑是怎麼一路經歷過來?他曾經建置一個網站──「揪團網」,目的是做出一個方便大家「喬」時間的系統,並讓他驗證是否能夠熟悉使用RoR編輯。網站上線後,由於是使用RoR編寫,陸續受到一些網友的關注,他也因此能夠逐步修改網站的問題,並結識網路上對RoR有興趣的同好,進而認識到更多的網友與社群,對他而言,這點是相當有價值的。

在2008年,Google推出App Engine,主要提供一個網路應用平臺,透過Google App Engine開發,即可運用Google龐大的雲端資源。由於系統初期使用的是Python語言,而上官林傑在學校也寫過Python,但苦於沒有機會去練習,於是這又提供他一個大好的機會。當時在國內熟悉Python的開發者並不多,由於他在開發時也常會遭遇一些問題,所以藉著之前開發的經驗,他便著手在App Engine上做一套框架—GAEO(Google App Engine Oil),目的是希望能夠加快自己開發的速度,也能夠讓有興趣的人可以更容易來使用,順便還能夠讓自己熟悉此技術。

在研究過程中,還發生一件有趣的事,上官林傑由於對Google App Engine研究甚深,便曾在部落格上隨手寫說:「那我也來出一本書好了」,剛好有朋友認識出版社,加上國內也沒有這方面的書,在撮合之下,完成了《Google App Engine開發實戰》一書。但他也表示,這套應用平臺版本更新快速,因此寫書過程帶給自己相當大的壓力,例如需在一個月內整理出他自己的開發實戰經驗,希望對於App Engine技術有興趣的人,能夠更快速取得參考的資料。

社群經營的要點:在乎眾人對聚會活動的感受

由於揪團網與GAEO的成功受到注目,上官林傑也因此認識許多同好與社群朋友,他也曾經應邀出席許多社群活動擔任講師,值得一提的是,他輾轉認識Google工程師葉平,對方同時也是開放源碼使用者社群的一份子,因此也提議他,既然喜歡研究Google的技術,可以組織社群,讓同好間有更多的交流,於是臺北GTUG就這麼誕生了。

目前臺北GTUG已經舉辦4次活動,上一次活動也有50人參與,不過上官林傑主辦每次活動後表示,搞活動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上官林傑表示,在技術資料交流與討論並不難,畢竟平時就有在研究,但是辦活動前需要準備考慮的因素很多,之前他擔任快樂設計師聚會主辦人時,找場地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有地方能夠讓他們包場舉辦活動,除此之外,人數的控制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在報名後總是會有許多狀況,往往有人要來沒來,不來卻又來了,這與場地大小以及費用問題息息相關。同時,活動地點的交通便利性、現場環境硬體設備、餐飲能不能讓參與的人感到滿意,以及費用是否太貴,都是他也要考慮到的,最後他找到了果子咖啡為社群的活動場地。

雖然大家都是抱著交流技術的熱忱而來,但是潛在因素容易影響到人的主觀意識,進而影響到大家參與的激情度。這些都是上官林傑將持續面對的挑戰。

學生時期的輔導熱忱,讓他贏得了好人助教的美名

不論是在同事間與社群間,上官林傑均抱持著相當的熱忱,這點其實從他在念研究所時,主動爭取擔任大學助教職務就可以看得出來。

事情一開始是這樣的:在上官林傑考上臺大資訊工程研究所時,為了分擔經濟壓力,他向劉邦鋒教授毛遂自薦擔任助教一職。

有些大學助教可能一學期與學生見不到兩次面,也許是因為研究所的功課要顧、自己的私事也要做,助教本身要把時間完全留給學生很難。但上官林傑不一樣,他很認真地扮演著助教的角色,並且以過來人的經驗,鼓勵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來找助教,並且隨時隨地都歡迎他們來發問。不過現在學生大部分是被動的,因此,他會在學生要交作業前,主動走到他們平時出沒的地方,和他們互動,讓學生們比較能夠自在地發問。這是他當時一直積極在做的事。

在學生成績不理想時,他也曾提議,在課後幫他們上輔導課,這個方法也被學生與教授接受,因而學生的成績進步的幅度相當明顯。這堂輔導課後來也成為臺大資工系的傳統,甚至到他離開後,教授也要求其他助教能夠繼續比照辦理。

上官林傑認為,不論比成績還是比研究能力,自己只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但如果要比當助教的熱誠,他認為自己可以盡到很大的力量。而這份熱忱讓上官林傑在同學間贏得了「好人助教」的外號,也因為他的關係,系上後來也增設優良助教的獎項;同時,在研究所畢業時,他更成為碩士班畢業生致詞代表。

在分享新知、經驗學習與團隊合作中,求得平衡

目前上官林傑在一家ISP公司擔任網頁工程師的職務,雖然經歷才短短三年不到,但他對於工作抱持著相當大的熱情,從他進入單位後,便提出了相當多的建議,但是太過於熱心的態度,在團隊中需要適時地收斂。

在公司內,上官林傑算是會常接觸與實作新技術的人,他很希望將知道的分享給大家,並期望能夠集思廣益討論,檢視新技術是否可以應用在工作上。雖然建議不一定會被採納,但是他的熱情不變。但他自己也發現,自己在提出建議時比較容易會忽略團隊現況,例如有些系統已經上線運作,而一旦提出新作法要去變動,不僅會花上更多的時間,也會影響到後續專案的進行,因此,他意識到,有些建議要找到適合的時機去做,並且多考量團隊因素。

 

IT人物

上官林傑

●出生年:1982年

●學經歷: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臺北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

●工作內容:從事網頁相關的開發工作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