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災難,是現今企業老闆必須要重視的問題,因為企業的營運非依靠IT不可。再進一步來看,就是由於必須依賴眾多軟體相互運作,然而這些軟體一旦運作失常,所造成的影響,小則導致客戶流失,造成營收損失,大則損及信譽,甚至有可能導致歇業。

近來,這些軟體災難的事件都是直接出現在報紙與電視新聞,對企業營運和形象立即造成負面的影響,像是高鐵售票系統在試運期間頻頻出狀況,導致得加派人力協助消費者購票;台彩公司樂透開賣第一天就全臺大當機,導致買氣大受影響;臺大醫院的電腦主機資料庫索引檔一出問題,當天門診就立即大亂;華航的電腦票務系統停擺,因為電腦程式邏輯出錯,就影響了3千多名乘客。

在國外,最近也有不少企業控訴IT業者的案件。在日本及英國,近來陸續有企業控訴全球知名的IT服務業者,無法履約完成系統開發,或是開發出來的系統功能不符原本所提出的需求;這些企業投入大量資源開發大型專案系統,卻眼睜睜看著專案失敗,大筆投資付之流水,於是不得不走上法院,控訴軟體開發業者,以求取賠償。雖然這些訴訟目前尚未有結果,誰對誰錯還很難說,但都在在突顯了軟體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以及軟體開發上的問題。

根據一些組織歷來的調查,其實,IT專案的失敗率遠高於一般人的想像。我們認為失敗率超過5成,應該就是頗嚴重的狀況,然而,專案管理協會(PMI)的調查曾經指出,全球IT專案的失敗率高達74%;再比對The Standish Group對於軟體專案的調查,他們在2000年公布了一個數據,軟體專案的成功率不到30%,這個結果其實跟PMI的調查結果相符,都指出專案失敗率高達7成。此外,Gartner的調查結果則指出,超過一半以上的IT專案,無法達到預期的功能。

在商業業務上,如果失敗率高達7成,那麼老闆絕對視為是非常嚴重的事,但在軟體專案上,面對高達7成的失敗率,企業仍顯得不知所措。

軟體開發就是個大黑箱,而且是很難摸透的黑箱。在軟體開發過程中,提出需求的一方,想盡辦法把心中的想法說清楚,希望軟體開發工程師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接下來,就是等著工程師寫出一個符合自己需求的軟體,就像是把自己的期望丟進一個黑箱子中,過了一段時間再打開,就會如願看到箱子中變出自己期待的軟體。

當然,在真實世界中,如願的機會就只有30%的機率,甚至更低。在小型的軟體開發專案中,業者與軟體開發人員之間,仍可透過許多型式來解決彼此溝通不清楚的問題,畢竟軟體規模較小也比較容易更動;但是,在大型軟體專案中,系統架構龐大,需要許多人協力開發,問題就會更為嚴重。從釐清需求、系統分析、系統開發,以至於功能測試、壓力測試,到最後上線後的修正與管理,任何一個環節都牽涉多人的溝通協調,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有可能造成難以收拾的軟體災難。

為了讓軟體開發不再是摸不著的黑箱,一些軟體公司及企業,已經在採用應用程式開發周期管理的系統,請見本期企業採購大特輯分析目前主流的工具。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