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是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Gordon Moore,在1965年針對電晶體技術的發展趨勢所提出的一個推論。他觀察半導體晶片裏的電晶體數量,提出每隔18個月電晶體數量就會成長1倍的推論。

後來電腦硬體設備的發展趨勢,還真的是大致上符合摩爾定律所預測的。從英特爾的4004處理器到Core 2 Duo,把這些處理器的電晶體數量在座標上點出來,其成長幅度幾近是連成一條符合摩爾定律的線條。

摩爾定律雖然是以半導體晶片為推論基礎,但其他一些電腦設備的發展趨勢卻也符合摩爾定律,例如思科總裁John Chambers在2006年就說了,網路設備的傳輸能力,在未來幾年內的發展也將符合摩爾定律的趨勢。

在摩爾定律持續發酵之下,整個電腦產業可說是以幾乎每2年成長1倍的速度在前進,以往電腦效能不足、記憶體與硬碟容量太少、網路頻寬不足等等問題,其實是不斷在改善;而多年下來,有一天我們突然發覺大家不太抱怨電腦效能不足了──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買電腦時對於處理器時脈斤斤計較的?以前大家買電腦得為了未來幾年的用途而多預留一些空間,通常會買中高階的機種,現在多數人則都曉得「買當下主流的平臺就夠了」,因為對於一般用途而言,硬體效能已經不再是個問題。

現在你要買一臺伺服器的話,幾乎就是買到雙核心的機種,記憶體插槽幾乎是8條以上(有的甚至多達18條),記憶體容量要配置100GB以上已經是容易的事。對於多數的應用而言,硬體效能不再是個問題,新的問題反而出在,硬體資源的利用率不夠高,一臺伺服器的運算資源可能有一半是閒置的,因為單一應用程式用不到那麼多。

因為硬體資源過剩,或者說以相同的價格,可以買到比昔日多了數倍的運算資源,因而如何善用運算資源這件事,就成就了當今IT業界的顯學──虛擬化。有了虛擬化技術,我們可以在一臺伺服器上執行好幾套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以目前臺灣企業多數是採取1比8的比例來部署虛擬化的情況來看,以前需要8臺伺服器來負擔的工作,現在藉由虛擬化,由1臺伺服器來負擔就可以了。

除了虛擬化,軟體廠商還有其他徹底發揮硬體效能的作法。像是本期封面故事所報導的記憶體資料庫技術,就是其中的一種。

由於記憶體價格越來越便宜,而且一臺伺服器能裝載的記憶體容量越來越大,資料庫廠商因而想到,何不把整個資料都放進記憶體裏執行,以突破硬碟存取的瓶頸;這麼一做,就讓資料存取速度提升了6至20倍,對於一些需要處理大量資料的需求而言,可說是解決了燃眉之急;例如電信公司跑報表的痛苦,往常跑一個報表可能都得花上3、4個小時,甚至更多,而業務部門需要的報表數量也不少,光是處理業務部門需要的報表,可能就得耗上幾個人力整天來應付。

目前記憶體資料庫仍是屬於金字塔頂端的產品,但是,In-memory這樣的概念則已經延伸到其他的應用上了,例如有BI工具廠商運用了記憶體資料庫技術,把資料倉儲建立在記憶體裏,並利用記憶體處理快速的優點,來免除使用者需要事先建立資料倉儲的困難。此外,也有廠商將記憶體資料庫的技術運用在中小型企業的會計系統上。這極有可能會是未來應用程式開發的一種趨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