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臺灣在地AI技術力】為何語音助理的中文不夠臺
過去1年,臺灣製智慧喇叭終於能開口說中文,但奇怪的是,明明同樣講國語,說話方式卻和臺灣不一樣,缺少熟悉臺味,多了中國腔,為何會這樣?難道臺灣沒有在地的中文語音技術嗎?
過去1年,臺灣製智慧喇叭終於能開口說中文,但奇怪的是,明明同樣講國語,說話方式卻和臺灣不一樣,缺少熟悉臺味,多了中國腔,為何會這樣?難道臺灣沒有在地的中文語音技術嗎?
語音互動將是下一代UI介面,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語音控制以智慧喇叭型態來執行各種資訊應用程式,臺灣過去1年也有好幾款喇叭問世,但聽起來的感覺都怪怪的?
臺灣有自己的AI語音技術嗎?iThome親自走訪後發現,答案是有的,而且厲害的人也不少,只是一直以來都默默耕耘,沒有被看見
靠著蒐集臺灣在地新聞、影視、PTT語料,打造出不輸給中國科大訊飛和Google的中文語音辨識工具,連臺灣鄉民都愛不釋手
這家臺灣老牌音響製造商要結合工研院發展在地化的智慧喇叭,不只能聽懂中文,未來更要用於醫療,能辨識病人痰聲即時通報人員協助
Google知識圖譜(Google Knowledge Graph)這個結構化資料集,是讓Google搜尋引擎更聰明能主動提供答案的關鍵武器。但臺灣中央研究院早從30年前就成立了中文詞知識庫小組,要來打造臺灣的中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另一套中文知識圖譜「廣義知網(E-HowNet)」也於2011年正式上線,比2012年問世的Google知識圖譜還早了一年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