碁峰資訊

最一開始,Android公司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名為FotoFram的數位相機平台。

2003年的數位相機技術變得越來越有趣;數位單眼相機(DSLR)將高品質鏡頭結合越來越大的感測器,捕捉數位影像檔案中的更多細節。但是,這些相機的軟體……差強人意。

安迪‧魯賓最近剛剛離開他創辦的手機製造公司Danger,正在尋找一個新的專案。他與WebTV的前同事克里斯‧懷特一起創辦了一家新公司,致力開發更好的相機軟體。安迪擔任執行長(CEO),而克里斯是技術長(CTO),他們在2003年底創辦了FotoFarm這家公司,為數位相機提供作業系統。他們所設想的軟體能夠帶來更好的UI和網路,以及執行應用程式的能力。與優質相機硬體兩相結合,他們將在攝影與影像功能與體驗的領域中開闢新的疆土。

Android…相機的作業系統?

克里斯告訴安迪,他們應該可以想出一個比FotoFarm更好聽、更有吸引力的名字。而這時的安迪擁有一個名為Android.com的網域,所以他們把公司名字改為Android。

讓投資人相信他們對於Android相機平台的願景,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但是,沒有人關心相機;當時的每個人只想談論手機。

安迪邀請尼克‧席爾斯到Android位於加州帕羅奧圖的辦公室作客,為後者推銷相機作業系統的商業點子。這兩人曾在Danger的手機「T-Mobile Sidekick」上有過密切合作。尼克已經決定離開T-Mobile,但會繼續從事手機相關業務。他想要打造一款面向消費者的智慧型手機,超越他們過去在Danger開發過的東西。

尼克認為,Danger的表現之所以不如預期,原因之一是裝置本身的介面和形狀:「每個人都認為這是一款具有標誌性的裝置,但我們知道這款手機的形狀還不夠小巧,人們不想把它拿在手中。它仍然是一個很笨重的裝置,它的螢幕像是另一個單獨存在的東西。」

Android的願景並沒有吸引到尼克;他對相機不感興趣。手機領域才是他的經歷與興趣所在。他告訴安迪:「如果你改變主意決定做手機,再聯絡我吧。」

那次對話的不久之後,安迪與另一位在Danger共事過的同事里奇‧麥拿聊了起來。作為他的雇主、行動通訊商Orange的代表,里奇是Danger的早期投資人。透過這樣的緣分,讓他與安迪有著深入瞭解,里奇一直與他保持聯絡,想看看安迪未來打算做些什麼。

里奇和尼克一樣,建議安迪的新創公司考慮開發手機,而不是相機。里奇在手機市場中深耕多年,他看到了Android於此有所作為的潛在機會。克里斯也和安迪提過這種可能性。但是安迪仍然有些抗拒。

安迪不想再做手機了。他為當時在Danger的經驗感到灰心,因為最後結果不如預期。然而,與此同時,他向風險投資人推銷相機作業系統的創業計畫,卻沒有激起任何水花。此外,他還觀察了相機市場的現實情勢,發現當時相機銷量正在下滑,因為製造商開始在手機上搭載相機功能。

2004年11月,安迪參加了另一場風投會議。他的相機作業系統依舊無法引發任何投資人的興趣。所以安迪將話鋒一轉,提到了手機作為另一種可能性,然後看到了會議室裡的耳朵紛紛豎了起來。

安迪終於投降了。他回頭聯繫了尼克與里奇,並告訴他們,他現在準備好開發一個手機的作業系統。

農場團隊

和其他科技一樣,Android與其說是一種產品,或是一種發布版本,倒不如說是打造Android背後的人們,以及在打造這項東西的過程中所凝聚的集體經驗。因此,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的發展源起,甚至比這家新創公司的創辦日期還要早得多,我們必須追溯到Android團隊成員的共同經歷。

Android的奇蹟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其他許多努力的成果率先出現。或者,更準確地說,Android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開發它的人們以前曾在各式各樣的公司中一起共事過,它存在於一個各家手機平台與桌機平台公司之間不斷變動的文氏圖。正是在這些其他公司的經歷,讓Android的早期先鋒累積了他們的知識、技能以及與同行的合作經驗。當他們加入Android團隊時,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迅速進入狀態,從零開始構建新的作業系統。

對於早期Android團隊影響最大的公司包含Be/PalmSource1、WebTV/微軟,以及Danger。他們都沒有直接成為Android系統的一部分,而且大多數公司都沒有在市場上獲得顯著進展。但它們提供了一個無比肥沃的試驗場,幫助工程師們習得關鍵技能,在日後開發Android作業系統時加以發揮。

早在Android本身成立之前,它的故事已經展開篇章,可以追溯到那些促成其早期團隊所有公司的發展歷史。

Be, Inc.

Be作業系統(BeOS)現在已是電子計算機歷史的一個註解。事實上,你可能甚至沒有聽說過Be或是BeOS,更別說使用過這家公司的軟體或硬體了。但是,Be對於運算平台的深遠影響毋庸置疑,姑且不論其他原因,光是這家公司聚齊了許多後來打造出Android系統3的員工、狂熱使用者及開發者這一點,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Be是桌上型電腦大戰的後起之秀,在1990年代推出新的作業系統,試圖與深耕多年的微軟與蘋果桌機系統一競高下。而結果並不令人滿意。

Be在這一路上做了各種嘗試。他們推出自己的電腦硬體(BeBox)。他們將BeOS移植到PC和Mac的硬體上,並試著銷售這套作業系統。到了2000年,已經沒有人購買Be的硬體或作業系統了,這時這家公司嘗試採取團隊口中的「重心轉移」,為網路設備打造作業系統,卻依舊沒有引起人們的興趣。

最後,Be於2001年被Palm收購(Palm隨後將該部門獨立出來,成立另一家名為PalmSource的新公司),為未來的Palm裝置打造作業系統。具體而言,Palm收購的是Be的智慧財產權(IP),並僱用了Be的許多員工。

Be對於Android的發展歷史意義重大,這有幾個原因。首先,Be聚集了一群有志於作業系統開發的方方面面的工程師,從使用者介面到圖形化,到裝置驅動程式(讓作業系統與硬體進行通訊,例如印表機和顯示器),再到核心(處理平台所需基礎的底層系統軟體)。這些項目恰恰創造了打造出像是Android作業系統所需的一切技能。

此外,BeOS成為了作業系統中的「另類經典」。世界各地的工程師在大學期間或是業餘專案中偶然遇見了Be,開始與這個系統結下不解之緣。Be在多媒體、多處理、和多執行緒方面的先進能力,使它成為志在作業系統開發的工程師們的遊樂場。許多不曾在Be公司工作過的Android工程師也自己擺弄過BeOS,並燃起了作業系統開發的熱情,後來把這份熱情帶到了Android團隊。

當Be公司被收購後,有一半的公司去了Palm(不久之後的PalmSource)工作。在那兒,他們繼續從事作業系統的開發工作,打造PalmOS Cobalt,最終這個作業系統並未搭載於任何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工程師團隊持續磨練他們在作業系統開發方面的技能,同時也獲得了行動裝置方面的經驗,這是他們當時開發Palm OS 的目標。PalmSource公司在2005年末被ACCESS收購。由於對新公司的發展方向缺乏共鳴,許多前Be工程師另闢蹊徑,找到了Google的Android專案。到了2006年中,前Be員工佔了Android團隊的三分之一。

WebTV/Microsoft

WebTV成立於1995年中,在不到兩年後即1997年4月被微軟收購。早年從微軟公司加入Android的人主要來自WebTV團隊,以及同部門的其他電視/網路團隊,如IPTV。

WebTV是將網際網路引入電視的首批系統之一。這在今天看來很愚蠢,因為我們早就透過電視上的網路服務來觀看大部分或全部影視內容。但在當時,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世界,當時大多數人透過個人電腦來存取網際網路。

當時WebTV的團隊正在為使用者打造一個平台,讓他們觀賞除了電視節目以外的內容,因此他們需要建立一個執行在硬體上的軟體平台、一個用於構建應用程式的使用者介面層,以及運作於該平台的應用程式。這個團隊構建了一個作業系統、一個UI工具組(負責應用程式中使用者互動的系統)、一個用於編寫應用程式的程式設計層,以及供網路裝置使用的應用程式。這些工作成果為人們帶來了實務經驗,對於後來發現自己在Android上構建非常相似的東西的人們來說,這些經驗都派上了用場。

Danger, Inc.

Danger公司由安迪‧魯賓、麥特‧赫申森(Matt Hershenson)和喬‧布里特(Joe Britt)於1999年12月創立。最初,這家公司生產一種可隨行的數據交換裝置,這個產品的綽號為「堅果奶油」(Nutter Butter),因其形狀像同名的餅乾。

在2000年至2001年的網際網路泡沫期間,這家公司轉而生產一種能夠以無線方式自動同步數據的裝置。但這個裝置還不是手機。接著,在2001年1月,安迪在消費電子展(CES)上遇見了T-Mobile的尼克‧席爾斯。

尼克將他的電腦技能與商業學位兩相結合,並於在1980年代後期加入McCaw Communications公司。借助該公司於產業的優勢戰略位置,他觀察了未來十年行動通訊產業和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到了2000年,他以副總裁身分加入T-Mobile公司,擔綱該公司的無線數據發展策略。

當時T-Mobile剛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無線網路的團隊,他們對此寄予厚望。他們是美國唯一採用GPRS技術的通訊商,他們的行動網路比其他通訊商還要早一年到位。尼克的任務就是將無線網路變為現實。這意味著要出發去尋找,或者在必要時創造出需要和使用這種新型網路的裝置。

尼克和他的團隊發現,如果沒有更好的鍵盤體驗,就不可能有更豐富多彩的網際網路體驗。在當時,使用12鍵的傳統手機撥號鍵盤到網路上找點樂子都是一件不可行、甚至是不愉快的事。因此,該團隊專注於尋找具有QWERTY鍵盤的潛在裝置。

當時T-Mobile已與黑莓手機的製造商Researcn in Motion合作,並說服他們在以前只有電信網路功能的BlackBerry手機上增加無線網路功能。但這些手機的外型(尤其受用戶青睞的皮帶夾)不怎麼能夠吸引那些非商務導向的消費者。

尼克參加了2001年的消費電子展,尋找消費電子產品的可能性。他見到了Danger的執行長安迪‧魯賓,後者向他展示了Danger最新的產品模型。就像BlackBerry一樣,它也是純電信網路的。不過,就像BlackBerry一樣,尼克告訴安迪,T-Mobile需要它成為一部「手機」,因此Danger轉而增加電話功能,並與T-Mobile合作開發第一款智慧型手機。尼克回想了T-Mobile促成這些具全新數據功能的手機的努力,他說:「我們是將手機放進智慧型手機的人。」

2002年10月,Danger發布了他們的Hiptop手機……但是T-Mobile堅持為它重新命名。正如尼克的解釋:「企業經理人和工程師將BlackBerry配戴在臀部,就好像帶著一台HP計算機一樣,但我們不認為消費者會用手機這麼做。」最後,這個產品在上市後被命名為「T-Mobile SideKick」。

這款裝置介於當時的2G手機和未來的智慧型手機之間。比方說Hiptop提供了一個真正的網路瀏覽器(相形之下,當時手機上的瀏覽器屈指可數)。此外,Danger手機有自己的應用程式商店,這是同類產品中的首例。但這個應用程式商店的內容是由T-Mobile主導的。當時,通訊商掌控著讓哪些應用程式在其網路上執行的生殺大權,被稱為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

這些功能,以及雲端/網路功能,包括Hiptop的即時電子郵件和聊天通訊的持續連線功能,以及無線更新功能,都可見於日後的Android手機,正如一些開發人員在Danger手機上,實現了這些功能一樣。

最終,Danger手機始終沒有從小眾圈子走向大眾市場。網路電子郵件、訊息和瀏覽的結合,加上T-Mobile極其強勢的網路吃到飽方案定價,共同促成了當時功能強大的手機。

Danger的手機獲得了很多注目,特別是在科技圈和流行文化圈(包括2006年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中亮相的第二款Hiptop手機)。然而,這些手機並沒有獲得消費者與其錢包的青睞。儘管如此,這些手機在推動行動網路領域的發展方面,從創造這些裝置的技術,到這些裝置所帶來的全新體驗,再到這一路上受Danger手機所啟發的工程師團隊,在在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

對早期Android團隊影響最大的幾家公司,多數都沒有在市場上獲得顯著進展。但它們提供了試驗場,幫助工程師們習得關鍵技能,在日後開發Android時加以發揮。圖片來源_Guido Coppa on Unsplash

整合

早期Android團隊的大多數人們都曾在這些公司中的一家或多家工作過:Be/PalmSource、WebTV/微軟和Danger。在2006年中期,這些人至少佔整個Android團隊的70%,而且一直是團隊的大多數,直到2007年。

在科技業,尤其是在矽谷,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人們在各家公司之間流動,而在一個人的職涯中,他最終可能和其他人在不同的地方和背景下再度共事。當你離開公司時,過河拆橋從來都不是一個好主意。首先,待人得體是你應該做的事情。在矽谷,燒掉這些橋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主意,因為未來的你很有可能需要和同樣的一群人一起過橋;如果當時的橋沒有著火,事情就好辦許多。

以Android的例子來看,人們兜兜轉轉之後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並不止是簡單的機緣與巧合。早期團隊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他們之前的公司經驗,並引入了(a)他們已經有過工作關係的人和(b)在Android所需領域中有工作經驗的人,例如作業系統、嵌入式裝置與開發人員平台。

早期加入Android的這些人很快地凝聚起一個共識,清楚知道他們正在做些什麼,並形成互動緊密的同事團隊,迅速打造這個新的作業系統。

2007年加入,負責工具(tools)相關工作的薩維爾‧杜克羅海特觀察到:「第一批人來自其他地方;很少人來自Google。開發並交付過作業系統的人。有多少人有過這種經驗?他們推出了小型作業系統,並從錯誤中學習教訓。」

丹‧伊格諾爾也於2007年加入無線更新系統(over-the-air update system),他注意到Android團隊早已形成一種默契:「共同的歷史經驗賦予人們一種非常深刻的認知:人們認識彼此,他們深知自己對於對方的哪些部分感到不滿,也尊重對方的哪些部分,可以信任哪些人來完成任務,而且人們擁有明確的所有權範圍。人們會脫口而出幾個名字,即使這些人只在團隊裡待了幾個月。人們深刻地知道,別人做了什麼,以及他們是怎麼做的。」

並非這所有的其他公司或他們的產品都大獲成功。但是在構建這些產品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對Android團隊日後打造一個成功的平台,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力。史蒂夫‧霍羅偉茲曾在Be和微軟的WebTV團隊工作,日後管理Android工程團隊,他說:「這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你從失敗中學到的,可能遠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更多。」(本文摘錄整理自《Android開發秘辛大公開》第一章,碁峰資訊提供)

圖片來源_碁峰資訊

 書名  Android開發秘辛大公開(Androids: The Team That Built the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Chet Haase/著;沈佩誼/譯

碁峰資訊出版

定價:600元

 作者簡介  Chet Haase

在矽谷工作多年,專精於圖形化軟體領域。於2010年加入Google的Android團隊,編寫了UI及動畫的軟體程序,帶領UI toolkit團隊,擔任Android開發者關係方面的首席倡導大使,現在是圖形化團隊的工程師。他的創作包含文章與書籍著作、影片以及分享簡報,主題包含幽默與技術(通常兩者兼之)。本書為切特的第六本書,之前出版過兩本程式設計書、兩本幽默短文書,以及一本關於甜甜圈的小詩集。圖片來源_Chet Haase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