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臺灣未來的競爭力要靠創新」,喊了這麼多年,似乎已變成煩人的陳腔濫調。但是最近一則看似不相關的新聞讓我體悟到,我們是喊得還不夠,而不是太多,即使我們得不厭其煩。

前幾天,教育部原本決定,從94學年度起,寒暑假「將」成為未兼行政職務教師的法訂假期。大家都知道,中小學老師的寒暑假本來就放假,此舉只不過是把它法制化罷了。但是這個舉措卻遭到「全國家長聯盟」的反對,他們要求教師休假必須完全比照公務人員,寒暑假應返校服務、從事研究、或是進修。全國家長聯盟所持的理由則是,不工作就沒薪水領是普世的勞動原則,教育部如果濫權給假,將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權益云云。

我對「全國家長聯盟」這個組織並不熟悉,但是很顯然,他們是從家長/學生的角度出發,覺得老師寒暑假不放假,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有利的。有利在哪呢?我想有幾種可能。其一,學生可以多上點課。我問過幾位擔任中小學教師的朋友,寒暑假何不就真的好好放假,何苦去上什麼「輔導課」呢?答案清一色都是說:家長要求的。現在老師們如果一如全國家長聯盟所願,不放寒暑假了,大概也就可以名正言順上更多的課了。其二,這些家長覺得,放假就等於偷懶,老師們不太可能自我進修、學習,所以得到學校來進行有效的「監控」,老師們才會努力做對學生權益有利的事。

過去幾十年來,臺灣的經濟以工業生產效率見長,讓我們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取得一定的位置。但是我們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在不知不覺間,我們開始用工業生產邏輯來看待所有事務,包括教育。

好吧,就讓我們姑且先用工業生產邏輯來看吧。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一份調查顯示,臺灣人平均一周工作48小時,每人每年上班2282小時,排名世界第一,相對來說,英國人平均每周工作36小時、美國人40小時,日本人則是42小時。就連中國大陸,每周工作時數也不過40小時。臺灣人如此賣命工作,成果如何呢?馬馬虎虎而已。國際勞動組織在2001年針對世界各國的勞動生產力做比較(以美國為基準點),不管是個人勞動生產力或是平均工時生產力,臺灣勝出的多數是第三世界國家,在前東亞四小龍當中,也只贏韓國而已。至於那些勞動生產力超越美國的,則清一色是那些我們印象中最愛放假的歐洲人(像法國人,不是老師也放暑假!)。工時越長越好,其實是一種非常粗糙的勞動邏輯,也經不起實務的檢驗,更何況是把這種邏輯套到教育工作上頭。

更進一步來看,如果我們相信我們的產業未來的希望在創新,創新是要靠更有創造力的下一代,我們又怎能指望,沒有創造力的老師會教育出有創造力的學生呢?我們的「全國家長聯盟」,好意要幫忙想辦法提升教育的「效率」,但是我們卻很少去想,我們的許多舉措,其實也是在不知不覺間幫忙扼殺我們的社會變得更有創意的可能性。

創造力不是什麼很玄的東西。有餘裕,才會有創造力,不管是時間、資源或是空間。如果我們還是用工業生產的邏輯來看待我們身邊的事情,如果我們還是相信放假是一種浪費,所謂的「知識經濟」、「創造力經濟」就將永遠只是一種口號。

「不工作就沒薪水領是普世的勞動原則」乍聽之下有理,卻也是典型的創造力殺手思維。需要創造力的工作,我們應該用「年薪」的角度來評估工作報酬的合理性——要不然,派遣與兼職工作如此盛行,你何時聽說聘用計時工讀生來搞創意呢?

值得我們想望的社會,是人人都能放暑假的生活形態,而不是要求老師也不要放暑假。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